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审美建构——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向度

2023-02-03 18:35:07

●盛建评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创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其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即通过文学阅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创意表达。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表达传递,而创意表达是文学阅读的传递延伸与外在升华。以《新课标》为向度去解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语境内涵和内在关联,是建构其生态学习与发展的应然路径。

概念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理性表达,是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研讨问题,探索教改,必须从概念入手。纵观我国课程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课程概念的更新史,即“以概念的更替来实现思想的更新”[2]。在《新课标》的语境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不仅是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等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演绎升级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此语境而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内涵要义乃是“整合”与“自由”,而“整合”的核心在于优化,“自由”的核心在于个性,即“文学阅读”需优化整合,“创意表达”要个性自由。

(一)“文学阅读”的优化整合

《新课标》“文学阅读”的优化整合表现为能力与方法的整合、功能与价值的整合、文学阅读要素的整合。首先,是能力与方法的整合。《新课标》明确要求“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习”。其中听说读写既是文学阅读的方法,也是学生个体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因为文学阅读本身就是综合调动学生个体感官,整合四大基本能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读是用眼睛听,写是用笔头说”,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则是学生个体综合能力与学习方法整合的实践延伸。其次,是功能与价值的整合。《新课标》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融工具性、教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从而实现夯实学科基础、培养良好个性、健全理想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功能价值,文学阅读亦然。最后,是文学阅读要素的整合。《新课标》要求“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即文学阅读要实现方法多维、内容多样、情境多彩、资源多富,突出文学阅读的课程生活性、内容时代性、资源新颖性和学科联系性。

总之,整合的目的就是优化,这既是文学阅读的内在要求,又是创意表达的实践需要。

(二)“创意表达”的个性自由

《新课标》要求,文学阅读要关注个体差异,鼓励自由表达,感受文学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里的“自由”和“个性”不是思想的天马行空和言行的自我放纵,而是以《新课标》为准绳的教学理念的解放和语文课堂的开放,因为规则是自由的保障,《新课标》既是构建语文教学安全的需要,更是对学生阅读自由和学习尊严的呵护。《新课标》的“自由”包括形式自由(多种形式呈现)、内容自由(涉及革命文化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对象自由(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经典影视),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必须理念新、课堂活、思维广、范式多、资源足,以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包括口头交流表达,如演讲、口述、歌曲、小品、相声、情景剧、有声文本;
书面创作表达,如写作、短信、网络帖子、微博、微信公众号、笔记、海报、图文、脚本;
其他创意表达,如书法、绘画、手抄报、黑板报、主题班会、连环画、思维导图、二维码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能自由占有阅读资源、自由选择阅读对象(答案)、自由支配(分享)阅读成果、自由评价阅读自我(他人),从而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皮亚杰指出,图式是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图式,才能真正践行《新课标》,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任务目标[3]。《新课标》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尝试审美创造,养成审美情趣。就此而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相互共生的,而审美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核心关系图式,因为文学阅读的本质就是审美,而创意表达乃是文学审美的个性彰显(见图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语文实践过程。这里的表达“创意”包括意会、意境、意想和意趣等,和文学审美一样是有层级的,且随着阅读时长和阅读数量的累积而成正相关(见图3)。

图2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互动关系图

从图3可窥知,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共生图式中,丰富的文学阅读是创意表达的基础,创意表达的经验亦能提高文学阅读的质量和审美鉴赏的层级[1]。随着文学阅读时间的累积和阅读数量的增加,文学审美的层级越高,创意表达的质量就越好;
反之亦然。

图3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关系图式示意图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实质上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意旨的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审美建构是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之任务目标的关键节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审美建构必须从其“整合与自由”的核心内涵切入(因为每个新概念的出现都是撞击课程改革舒适区的敲门石),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对策节点,方能探究出适宜有效的审美路径。

(一)“文学阅读”的优化整合在于“思变”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引领在于不断地“思变”,这不仅是教改理念的思维导图,更是语文教学养成的开放范式和践行《新课标》的应然之义,因为《新课标》的“新”本身就蕴含“思变”的要旨。为此,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创新教育思维,转变教学范式。“核心素养”和“育人功能”是《新课标》课程理念“思变”的驱动关键,在《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拘囿于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碎片化的肤浅阅读,而是以“整合学科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进阶,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学习”。“深度文学阅读的要义在于抵达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即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维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学习”[4],“深度文学阅读” 既是一种文学批判思维的主题任务,更是文学阅读创新思维的教学范式。其次,改变教学策略,创设任务情境,创编品质文本。《新课标》下的文学阅读是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呈现的,实现学生发展,促进其精神成长,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活动旨归。应创设阅读主题情境,摆脱单篇阅读教学的桎梏,整合教材文学资源,创编优质的阅读文本,强化语文基础和文学要素,为创意表达创设优质条件。最后,变革学习方式,拓宽课程形式,引导阅读养成。整合听说读写,推行“项目化任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听书、听讲座、观影片、口述历史等);
根据不同的文学题材,开设充足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文学阅读情境课程,继而夯实文学基础课程,拓展文学兴趣课程,开发文学实践课程,从而整合学生的困惑点、兴趣点和发展点,促进学生文学阅读的习惯养成。

(二)“创意表达”的个性自由在于“尊重”

《新课标》下的“创意表达”的个性自由体现在一个“新”字,即选材立意新、文本建构新、切入视角新、语言组织新和媒介运用新等。要实现“创意表达”的个性自由和创新表达,就必须以“尊重”为语境前提,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思维的多维和文本形态的多样,尊重阅读的多元理解和创意的多元表达。首先,文学阅读、审美和创意表达是有层级的,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和表达形式也不相同(如《新课标》前三学段分别注重学生的自由表达、情感表达和尝试性的创意表达,而第四学段则注重学生的综合创意表达),这就决定了“创意表达”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其次,文学活动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不同的阅读个体往往因自身的生活差异、经验浅薄、喜爱偏好、个性气质和文学素养等而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方能丰富学生的“创意表达”,提升其审美层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创意表达”并不是针对文学未知领域的前沿研究状态,而是相对学生文学阅读的过程而言,只要对学生自身的认知而言是全新的阅读体验和表达方式就是“创意表达”,因为“创意表达”本身就蕴含着过程性的评价。最后,“创意表达” 离不开思维的创新和媒介的多样。拓宽创意思维,丰富文本形态(如情景剧、有声文本、思维导图、手抄报、连环画、海报图文、戏剧脚本等),介入时代媒介(如网络帖子、微博、微信公众号),从而实现跨思维、跨形态、跨媒介、跨发展的多元表达。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至爱亲情”的人文主题单元,其大部分课文都与母亲有关。为了唤醒学生对母爱更丰富的亲情体验和其他情感内涵,本单元在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变化的基础上,可做些拓展延伸和比较链接的阅读。据此,我们结合班上的具体学情和教学资源,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案设计上做了如下项目建构:

1.主题:至爱亲情;
2.项目主题:母亲的色彩——我为母亲形象着色;
3.情境任务:母亲节到了,我们想为母亲做点什么;
4.项目原点及其主线架构:.话母亲之“颜”——绘母亲之“色”——颂母亲之“彩”——诉母亲之“思”——祝母亲之“福”;
5.项目驱动任务:如何为母爱着色;
6.树状项目环节:(1)话母亲之“颜”——介绍母亲(肖像描写+照片),具体操作:先阅读,勾画出群文关于描写母亲形象的细节描写;
再创意表达,总结群文写作技法,仔细观察,然后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关于母亲的肖像描写,看谁介绍母亲“颜”之有据;
(2)绘母亲之“色”——描述母亲(演讲:我与母亲的生活点滴),具体操作:先阅读,找出群文关于描写母爱的典型事例和描写,体会它们的妙处;
再创意表达,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与母亲的生活接触,然后选材演讲,看谁演讲母亲有声有“色”;
(3)颂母亲之“彩”——歌颂母亲(推荐语+歌颂载体),具体操作:先阅读,勾画出群文关于歌颂母爱的优美语句;
再创意表达,拓展收集整理关于歌颂母亲的诗文、小说、绘画、歌曲等,然后向同学们推荐,看谁推荐的母爱精“彩”纷呈;
(4)诉母亲之“思”——情诉母亲(创作诗、文、书、信、画),具体操作:先阅读,找出作者表达对母亲情感的语句,体会群文关于歌颂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再创意表达,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特长,创作最能体现自己特长的对母亲情感的表达载体,看谁表达的母爱“思”心裂肺;
(5)祝母亲之“福”——祝福母亲(祝福语、短信编辑选拔赛+全家福照片),具体操作:先阅读收集表达母爱的诗文名句;
再创意表达,结合自己的成长感悟和情感体验,创作一条在母亲节里最适合表达自己对母亲感激和祝愿的祝福语,并通过网络媒介(微信群、QQ群、腾讯在线调查等)进行评比,看谁祝愿母亲“福”真情切;
7.项目践行形式:阅读比赛、演讲比赛、网络收集、调查、评选、故事会、手抄报评比、一封家书、征文比赛等;
8.项目整合学科:语文、历史、书法、美术、电教、音乐;
9.项目管理者:年级处、班主任、语文教师、家长等;
10.项目操作方式:整合与优化、探究与迁移;
11.项目完成时间:1 至2 周,其项目的具体建构见图4。

图4 “我为母亲的形象着色”项目树状结构图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学母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我们需要文学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给母亲的信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我与文学三十年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数学教学(2013年3期)2013-05-15悲惨世界疯狂英语·阅读版(2013年2期)2013-03-22文学全国新书目(2009年24期)2009-07-17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5期)2009-05-21

Tags: 创意   建构   义务教育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