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理论探源、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

2023-02-06 18:35:08

韩 振 峰, 王 露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1],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习近平共同富裕观是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的凝练概括。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以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为土壤,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养分,孕育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回答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应该往哪里走、怎么走的时代之问;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飞跃性发展;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的指引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共同富裕观。

1.物质充裕,人人受益: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图景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在对社会未来发展图景的阐述中包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第一,马克思认为对“过分富有的阶级”与极度贫困且没有任何保障的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之间分裂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人人通过劳动推动生产力获得持续巨大的发展,才能“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2]326。否则,“那就只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2]166。这揭示出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第二,恩格斯指出解决工人极度贫困状况要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现存私有制度。新的社会制度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3],把个人私有财产变为社会公共财产。由此揭示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670,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发展。第四,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365,揭示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资本增殖为发展逻辑的狭隘生产关系,论证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人受益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形成发展奠定思想根基。

2.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列宁斯大林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

列宁就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达到物质的充分积累和生活的高度富足,早日“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2]308,进行了开拓探索。第一,列宁号召替富人做工但却受富人掠夺的工人联合起来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和制度。这种制度“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5],指明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二,列宁认为要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充分福利和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6],揭示出私有制是社会贫富悬殊的根源,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所以,消灭“人剥削人”的私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重要前提。第三,列宁认为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俄的工业化和电气化,消灭城乡、脑力与体力劳动之差别,社会主义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胜利。斯大林对通过计划经济手段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富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

3.奠定基础,统筹兼顾: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奠基性贡献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目标。第一,毛泽东认为必须找到“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成富裕的必由之路”[7]932。于是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将封建旧秩序、帝国主义及依附于其的封建军阀葬入坟墓,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今后中国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奠定根本政治前提。第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8]。由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强调在农业大国基础上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使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具有共同的社会主义属性,从而揭示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正确论断。第三,毛泽东认为没有工业“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7]1080,更没有人民的富裕生活。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初步物质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体系,并在注重工业布局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中推进中国的共同富裕事业。但需注意的是他极力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认为即使到了社会主义也要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不能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概言之,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的论述为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4.部分先富,最终共富:邓小平对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为实现百姓的温衣饱食,探索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道路。第一,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有机结合。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明确构建起了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这一真理性认识给我们党坚定走共同富裕之路以新的视野。同时,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非绝对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发展不了经济;
也非两极分化,因为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第二,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的论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让广大人民精神生活富裕,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严格的纪律自觉,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促相成。第三,除了先富带后富外,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旨在防止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旨在让全国人民尽快摆脱贫穷;
形成更加成熟的制度旨在使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更加定型化;
加强党的领导旨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综上所述,邓小平对我国共同富裕重要性的认识、内涵的丰富、路径的分析为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参考。

5.共富之路,继往开来:江泽民胡锦涛对共同富裕的发展

江泽民、胡锦涛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将党的共同富裕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第一,江泽民把共同富裕的目标诠释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达到全国各地区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胡锦涛在此基础上强调效率与公平并重。由此,深化了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第二,江泽民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发挥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两个积极性”;
胡锦涛致力于解决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问题。这些宏伟战略为西部偏远地区迈入共同富裕道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了党的区域协调发展观,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第三,江泽民、胡锦涛将扶贫开发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更不是社会主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等途径逐步帮助农民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及逐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第四,江泽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科学归纳,将其视为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步骤和阶段性目标。胡锦涛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转变发展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简言之,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和观念为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更为详实的理论镜鉴。

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遵循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继承与创新前人的思想实践成果,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逐步形成了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内容丰富且详实,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1]。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物与物掩盖下的人与人颠倒的、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与失去财产的无产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下的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为了资本家的资本而生产,而不是与之相反的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1]21,缺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丧失社会主义国家的灵魂。再次,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将“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2]13视为不变的责任。带领中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攻克人类社会的顽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出了扎实的一步,也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可见,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休戚相关,不可分割。

第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3]首先,物质决定意识,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现实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力追赶与快速发展,中国的物质财富获得极大发展,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改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次,“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4]。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已经从量转向质,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涵之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伟大抗疫精神、不朽脱贫攻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精神内生动力与精神指引作用。在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同发展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3]。首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5]。对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第三次分配上升到一个高度,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具有明显道德驱动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形态将推动全体人民朝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异性的普遍富裕。有些人把“共同富裕”的实质和内涵依旧理解为同等富裕、“大锅饭式”的富裕或同时富裕。这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乌托邦式的幻想。财富共享一定不能落入平均主义的窠臼。每个人享有改革的成果并不是每个人平分改革发展成果,而是致力于实现社会财富相对公平受益,强调每个公民的付出与其所得应当成正比,在此基础上,给弱势群体以必要的照顾。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特殊性即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将差异抹去,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过于强调均贫富只会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

2.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第一,“鼓励勤劳创新致富”[13]。中国人民依靠勤劳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新时代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走得稳、走得实、走得好,必然离不开奋斗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全体人民的共富之路是通过勤劳智慧开创出来的。共同富裕是人类追求的伟大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但其不会自发出现,需要党和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一方面,从党和国家的维度来说,要将高质量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创造更为公平的教育、就业、创业环境,防止出现社会阶层流动减弱的趋势,畅通向上发展的通道,给更多的人以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激发每一个劳动者的进取之心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从个体的维度来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致富本领。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出彩的新时代,要克服“躺平”和“等靠要”等不良倾向。如脱贫攻坚伟大任务的完成除了党和国家的帮助外,贫困群众作为创造主体在不断提升致富技能、创新脱贫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中释放出的实践力量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勤劳创新的基本原则。

第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13]。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首先,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大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具有内生的逻辑共同性,都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在新发展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壮大、与民生领域的紧密相连、质与量的提高,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主体优势日益彰显。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其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活力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承担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形成共同富裕生产关系的双重历史使命中,摒弃了市场经济的自发趋势,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协调统一,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效结合。随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必然在合力作用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再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用。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但单一按劳分配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中已经被证明会导致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激发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其优势互补释放出的优越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创新中提出建立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落实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第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13]。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3]。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应然与实然,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起点的新表现、新特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其次,“政府不能什么都包”[13],不能制定超越阶段的目标,不能搞过头的保障。目标定得太高犹如空中楼阁,不利于激发劳动者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
政府保障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由于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而引发财政危机。由此,政府必须正确统筹公共财富消费支出的必然性和民生保障建设的基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诠释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何为尽力而为,何为量力而行。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将走得更为扎实、务实和踏实。

第四,“坚持循序渐进”[13]。首先,充分预估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只有完成最初设定的阶段性富裕目标,才会发生质的飞跃,迈向下一个更高水平的富裕目标。其次,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才会循序渐进的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可落入西方国家的“福利病”。究其病因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合理,导致虽然西方国家生产力发达,但社会财富日益流入资本家手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共富问题悬而未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恶性循环。因此,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时绝不能像西方那样盲目许下空头支票、盲目追求过高福利,而是要在循序渐进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再次,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每个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存在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有快有慢,应在发展较快的地方形成示范效应。例如,浙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成功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方法,推动其他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梯次实现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共同富裕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73年前,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政治前提;
44年前,在党的指引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动力保障;
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当今世界的两大奇迹——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全面保证。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6]。亦然,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力量,这是在中国历史和当今实践中证明了的真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才会如期实现。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鲜明体现。首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根本的落脚点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性表达;
在自然生态逻辑与社会发展逻辑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探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民在民主、正义、安全、文化等多维度的具体价值期许,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自然环境支撑和社会环境支撑。其次,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中的磅礴力量,形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人民合力。再次,共同富裕的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来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破除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障碍隔阂,将共享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7]214。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定,只有使人民在共享中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会如愿实现。但需要进行理论澄明,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是“差异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而非“绝对平均”“好吃懒惰”和“同步富裕”。

第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囯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做出的科学论断。它区别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增量与增质相统一、平衡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目标与路径相统一等。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紧密相连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和突出时代性课题。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旨归,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二者在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的互动中实现同频共振。

第四,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状态的价值表达,如何实现二者均衡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探究的重大理论议题与实践课题。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但其并非尖锐对立,而是能够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将第三次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通过激发劳动者共享意识和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如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集体互助等方式济弱扶倾。在“政府之手”“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同配合下,推动生产主体与分配主体的重归统一,实现共同富裕主客体条件的耦合增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筑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奠定迈向共同富裕更高发展阶段的有效路径。

第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从历史维度来看,消除绝对贫困意味着我国朝共同富裕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但不是终点,而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8]的新起点,仍需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和缓解相对贫困。这就需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从全面脱贫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要从深度和广度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需要处理好城乡的平衡发展,正确认知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空间指向,破解关于乡村振兴的认识误区,正确判断农村未来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貌,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对于共同富裕的工具性、建构性作用。

习近平共同富裕观有多重价值意蕴。其时代意义是回答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往哪里去的时代之问;
其理论意义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飞跃性发展;
其实践意义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世界意义是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智慧。

1.时代意义:回答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往哪里去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但社会两极分化却极其严重,究其原因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物的逻辑”使然。但他们看不到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开始质疑共同富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开始重新思考共同富裕与制度属性的关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中亟须解决的棘手任务,尤其是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问题是共同富裕实现质的飞跃的短板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共同富裕往哪里去、怎么走,从多元维度对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方向性问题进行深刻透明阐述,论证共同富裕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并结合中国实际设计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使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时代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特征得以充分彰显。新时代,在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指引下,我们党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勇于挑最重的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开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凝聚力和自信力。由此,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科学回答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定会由理想状态变为客观现实的时代之问。

2.理论意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性发展

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在结合与思考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一是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明晰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与基本原则遵循,持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三是科学制订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更为清晰和坚定;
四是在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逻辑下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和实践路径,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此外,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在“两个结合”的原则遵循中深刻突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理想的不懈追求,不仅指出共同富裕的人类美好憧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同时“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17]214,突显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双重价值基础。

3.实践意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是满足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新时代,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逻辑起点,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从范围上看,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是全体人民。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这就证明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少。二是从内涵上看,共同富裕必须要满足人的多种需求。习近平强调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口袋”和“脑袋”都富裕,即全面富裕的生活境界。由此,在实践中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多维度的需求。三是从本质上看,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富裕发展,形成高素质的农民人力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农民的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培训后技术指导、搭建农村技术交流平台等举措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4.世界意义: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提供中国智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优势,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为西方贫富差距的治理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啃的一块硬骨头是消除贫困,“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1]2。习近平总书记在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始终用发展的办法精准扶贫,最终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不仅对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形成机制等进行应然性研究,而且在实践中取得实然性的成就,与西方以空洞概念和抽象范畴为对象的“学院式”研究有着本质区别,破解了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世界性难题,弥补了西方两极分化治理中实践效用不足的短板。因此,习近平共同富裕观以宽广的国际视野,为全球减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深化指明方向,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观。丰富的科学内涵、坚定的基本原则和清晰的实践路径构成了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核心要旨。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回答了“两个大局”背景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时代之问;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守正创新;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下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指明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必将使我们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湘潮(上半月)(2022年7期)2022-12-06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8期)2022-11-21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Tags: 探源   意蕴   要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