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内在逻辑及价值意蕴

2023-02-25 10:30:12

张贵群 张 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精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并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庄严号召:“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前进征程上,唯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系统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内在逻辑,才能准确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才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并最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行为自觉。

资本主义国家依凭先发优势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路向散播到世界各地,并据此形成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囿于现代化的常规特质,而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国家战略与发展阶段衍化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基本特征。

(一)规模性: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实际。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超过十四亿,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所在。作为现代化发源之地的英国实现现代化时是千万级人口,二十世纪后逐步领先世界的美国实现现代化时是上亿级人口,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十四亿人民的现代化。实现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史上绝无仅有,面临的艰难险阻也前所未有,这就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稳中求进、持续推进。历经几十年的稳步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已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稳步推进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壮举,使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的脱贫事业不仅仅惠及中国人民,更是为人类的贫困斗争史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按照两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寓意着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中国正式步入世界现代化前列,这将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郑重改写人类现代化历程,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二)主体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与西式现代化富裕少数人显著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在覆盖范围和实现方式上具有鲜明特质。就覆盖范围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某一群体或少数人的富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更是一个也不能少。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并未实现共同富裕。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起富”“一样富”,而是由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继而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先富带后富的方式需要通过合法经营和诚信合作实现,否则就可能陷入西式现代化的“泥潭”,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后果。就实现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一毫不差的“平均主义”,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做强,更要把“蛋糕”分清分好。

(三)全面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协调的、平衡的现代化,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发展,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控制下的现代化明显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重视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关注于精神层面的需要。物欲膨胀是西方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其背后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不仅导致了对金钱、物质的极端崇拜,还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支配关系。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本质是牺牲多数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来满足少数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无节制追求,其中关于劳动者个体的精神需要关注更是微乎其微。新冠疫情的肆虐更是揭开了西式文明的“遮羞布”,将民主、自由、人权等西式福音的虚伪面目暴露在世人面前。在物质欲望的支配下,整个西方社会陷入到信仰缺失、交流受阻、矛盾激化的颓废虚无状态。反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强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孕育于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也必将长久置于世界文明前列。

(四)和谐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4]的生态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曾出现过危及人类安全的严重生态危机,激起了许多关于现代性的批判言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环境恶化问题。但随着对自然认知的不断深入,和谐共生理念也逐渐发展成熟,为其他国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长久发展。历史已经证实,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式现代化老路注定是行不通的,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无益于现代化发展,极易导致祸及全人类的生态危机。人类与生俱来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出自然生产难以企及的物质财富,但也相应地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态,极端天气频发、物种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加剧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两山论”的生态价值观,向全世界展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科学合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目标。

(五)世界性: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和平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剥削、对外侵略的现代化之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邻为善、以和为贵、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和平、和善、和谐”作为数千年的心理追求和价值传承,从未有过强权占领、殖民入侵、称王称霸的恶劣行径,也没有侵略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经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过去和未来的“主色调”。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整个国家和社会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难之中,一次次的入侵战争让苦难中的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和安宁来之不易。因此,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现代化,并向全世界作出“决不结盟、决不称霸”的庄严宣告,与西方国家所奉行的强权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构建长期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建言献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持续推动着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心怀和平的宏伟情怀。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源于独特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文化,随着认识的持续深入和行为的更加自觉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创新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受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支配影响,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5]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理论逻辑是指影响和支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历程和性质的各内部要素之间的特质规定。这种特质规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所在,也是正确走好复兴之路、强国之路的背后原因。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历史自发形成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国情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代化理论所创新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理论的基石,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正确指导。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类社会的正面作用的同时敏锐地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据此构想了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爱国志士意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积贫积弱中的中国,此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科学指导和正确引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并开始了现代化建设探索。在政治上逐渐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过渡;在文化上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有序推进,新中国不仅形成了现代化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基本设置,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设计和发展路径已日趋清晰,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难题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状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在走向纵深的中国实践中科学指导、正确引领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又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时代化中国化发展。

(二)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价值逻辑是由实践主体的价值立场、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所决定的价值行为构成,贯穿于历史进程的各方面。人民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极端重视人民利益和人民立场,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6]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经历了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转变,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最大的诉求就是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二十八年,成功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故而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解决了“吃饭”问题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基础。步入新时代以来,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交织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研判、果断行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概而述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始终把人民立场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利益视作所有工作的价值追求。

(三)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7]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逻辑。所谓历史逻辑就是某一事物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的历史必然和客观规律,贯穿于该事物发展的始末并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属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规律可以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和行为自觉,领悟和吸收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益养分,继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从历史进程来看,鸦片战争后开始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萌芽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相继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并逼迫清政府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少数爱国志士以追求人民之解放、民族之独立为目标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但无论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而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此时举国上下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带领和团结中国人民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进程中。五四运动后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孕育期”,各类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工人运动最终演变为社会运动,全国人民正处在民主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后续俄国十月革命给苦难已久的中国人民传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利完成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期”,尽管已经实现了从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但新中国仍然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际社会的诸多严峻挑战,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一化三改”工作的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得以明确,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得以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正式步入“成熟期”,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式步入“快车道”,中国式现代化也基本形成。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也进入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式现代化掠夺资源、转嫁危机、国强必霸之流。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百年的奋进历程中创造出的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异于西方道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四)实践逻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现实是以后的历史,历史是过往的现实。人类社会的实践历程决定着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历史前进的走向,只有准确把握实践发展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理的必然联系。所谓实践逻辑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真理性原则和必然性联系确定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历程中应该奉行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是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程中汲取有益养分形成的中国场景活动。

中国式现代化发端于中华民族存亡之际,探索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之时,发展于世界形势激荡变化之期,成熟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境遇,在实践中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付诸行动并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全体中国人民更好的物质保障和更高的精神需要。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途径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在广阔的农村试行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农村生产力也得到快速发展。而温饱问题的解决也被视作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起点。[3]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如何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就需要有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部署。党的十三大报告描绘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正式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明确了前景路向。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0]目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前进征程上积累的历史智慧和可贵经验必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是异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所在,在实践和发展中为人类文明和现代化事业增添了全新价值含蕴。当前,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影响,对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事业发起了严峻挑战,面对“中国之安”和“西方之乱”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结果,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创造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推进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现代化源于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和欧洲,是指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广泛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是西方社会的特有产物,而是某个国家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时的变革过程,即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综合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控制和主导世界秩序之中,但却没有沦为西式现代化的“傀儡”,而是开辟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区别的现代化新路,成功树立起了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鉴典范。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脱离世界现代化的轨道,而是人类文明史中的耀眼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优秀中华文化之间,成长于中国的现实进程之中,既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天然弊病”,也破解了苏式现代化的障碍,是颇有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改变世界文明历程的现代化,更是提供新路径新方向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

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向前发展的客观历程,目前已形成西式现代化旧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选择何种道路推进国家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西式现代化道路是依靠对外侵略、资源掠夺和殖民扩张实现“世界称霸”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延承中华传统文化,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世界现代史上的独有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尝试和全新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历和历史任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就历史经历而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近代以来都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被动地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和附庸国。就历史任务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历史问题,都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历史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特有规律和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彰显着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国的现代化成绩已向世界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可以依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资借鉴,也为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创造了人与自然共存的成功典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认为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自然而不是脱离自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下可以正确改造自然世界,但也必须坚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以凌驾于现有的自然条件,更不可能超越自然。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式现代化的桎梏,为人和自然共生共存提供了中国方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对自然的无节制攫取和污染,在资本逐利中无序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地球生态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倡导全社会都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让全体人民都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激化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为此,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道,愿意以最大的诚意同其他国家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加快形成人与自然融合共生新格局。

(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形态是人类演进过程中的长期事业和崇高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世界历史新阶段,这种文明形态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中华文明的时代彰显,也是西方文明的多维超越。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无数次面临着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但中华民族却没有一次被挫败所击倒,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一次次获取新的能量,益发展示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创新和升华。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世界无产阶级陷入动乱之中,社会主义文明形态遭受重创。正当人们对社会主义形态产生怀疑时,中国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了“苏式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西方谬论,使得社会主义形态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再次“绽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和超越,与西方文明形态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以文明交流替代文明冲突,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隔阂,既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时代价值,又彰显了世界人民对光明未来的美好需要,展现了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3-01-04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年2期)2021-05-02——评《中国现代化论》">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2期)2020-02-18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

Tags: 意蕴   内在   基本特征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