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指引下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3-17 20:05:15

陈彦珍,孔育生

(1.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430;
2.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2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是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要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突破点之一。对于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可以立足交通行业特色,以“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为重要指引,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行为体系转化的过程创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灌输”与“启发”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

(一)“灌输性”的内涵意蕴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中的“灌输性”特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论”的基本原则与属性,而非教育学层面的“灌输”方法。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教师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灌输”这一概念源于列宁对当时工人运动注重自发性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错误思想的批判。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明确提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而不能从工人中自发产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坚持灌输性并不是强调硬灌漫灌,也不是“填鸭”,更不是被有些人所歪曲的“控制论”或“洗脑论”。其现实基础在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和价值观形塑期,受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和诱导,在面对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很容易困惑摇摆,甚至陷入相对主义的迷惘。这时,教师的正面引导和理论灌输就显得十分必要。[1]立足于贴近学生个人需求和心理需要的科学的灌输性方法,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的有效结合。教师通过知识灌输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

(二)“启发性”的内涵意蕴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中的“启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式,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情景模拟、实践、体验等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生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性特征。传统的填鸭式思政课教学实践往往倾向于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地、生硬地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培养。实际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知识、政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由理论内化到实践外化的转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启发性,注重启发式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抽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辩证关系

“灌输性”和“启发性”两者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为依托的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灌输”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启发的原则和目的,“启发”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手段,是灌输的有效实现形式。思政课中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统一,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是必须统一起来的两个方面,不可简单对立,更不能片面分割。

坚持思政课教学“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前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微时代”,“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遭遇了种种困境。信息传播的瞬时性、个性化、碎片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往、日常生活甚至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习惯、道德认知、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学时的有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学实践。

(一)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变量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当代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他们见证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有着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这很容易导致以往依靠提前获取知识优势所体现的教师权威遭受冲击,而以往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日渐式微。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对象适应既定社会目标,以及增长工具性技能和知识的层面上,而更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微媒介”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和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的差异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都在客观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沉渣泛起,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杂音四起,佛系文化、“躺平哲学”充斥着网络媒体。浸润在“微媒介”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和多元化。“微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祖国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政治立场坚定、国家意识强烈。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信仰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化甚至迷失。特别是在美好理想和现实社会落差之中,在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的对比下,在时代发展的奋进要求与自身面临的困惑无奈之中,如果缺乏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他们就会出现挫败、郁闷、焦虑等情绪,甚至会出现偏激行为。传统的强迫式价值观灌输,简单粗暴地拆解矛盾,很可能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启发学生正确看待矛盾,学会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3]教育对象的变化必然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分清利害关系、辨别是非曲直,在潜移默化中择善而从。

(三)思政课课程内容丰富与学时有限之间的客观矛盾

思政课教材内容较丰富、时间跨度较长,而思政课教学的学时有限,这是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客观矛盾和困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既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将理论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又要能够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保证教学效果,这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挑战。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为了赶进度赶任务,更多地倾向于向学生灌输而较少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这也是“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实践面临的困境。

突破高校思政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困境,必须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价值行为体系转化的内容整合和过程创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需要立足行业特色,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围绕理念创新、流程重构、实践拓展、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转理念:树立以生为本、对接职业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服务学生成长和成才为根本,坚持视域融合,将“教师视域”的供给端精准对接“学生视域”的需求端,立足专业、面向职业,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供给。

一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供给。抓住需求点,瞄准兴奋点,找准困惑点,着眼关注点。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专业大类职业素养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修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分轨道交通、机电工程、信息工程、运输管理四大类专业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在知识点转化和案例选取方面贴近行业特色、贴近专业实际。

二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动态化更新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时政热点、行业发展“无时差”融进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偏好,运用企业微信、学习通、云班课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信息化教学为契机倒逼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是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做到“顶天立地”。以提升学生三大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三大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为目标,将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学生道德情操与引导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日常生活结合。

(二)精设计:重构“专题化整合、问题式启发、多主体参与、多样化呈现、多元化评价”的教学实施流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筑牢课堂主阵地,科学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科学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客观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针对生源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分类分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行“问题链”教学和“专题式”教学。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的成长和困惑为线索,将教材内容整合为“青春之问”“理想信念”“人生之扣”“弘道明德”“法治思维”五大模块,实行专题式教学。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逻辑起点,设计教学问题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重塑教学关系,从“单向灌输”到“多向互动”,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外在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堂灌输与网络疏导相结合,知识灌输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学生考评体系。一是问题式启发,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起点,导入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多主体参与,除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双主体参与教学外,还邀请企业工匠、劳模校友、英雄楷模进入课堂授课。三是多样化呈现,引入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情景沙盘等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情景浸染、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方式激活课堂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善用名言习语、网言网语、方言俚语、名人轶事等活化教学语言,做到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由认知到认同。四是多元化评价,构建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和作业考试的题目设计上,突破单一的知识性评价,构建涵盖知识、能力、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多元化指标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尝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将学习通和“学呗课堂”学习情况、课内课外实践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做到评价客观、科学、可测。

通过重构教学流程,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课堂从单一权威到主体平等的转变,学生抬头率、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拉动课程体系改革,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及思政示范课堂。

(三)重实践:打造“一体两翼、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内化和道德行为外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多元主体深刻互动的有效形式,也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尝试打造“一体两翼、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是指用好课堂实践教学,“两翼”是指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和虚拟实践新课堂。

立足“一体”,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在理论课堂中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借助课前十分钟新闻评论、时事辩论、讲好“中国故事”、模拟法庭、拍客行动、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培育学生国际视野、时代精神、分析能力、职业素养。借助学习通游戏化功能,通过设立经验值、头脑风暴、抢答、摇一摇等活动提高线上学习活跃度,激活学生兴趣点,增强学习内驱力。

拓展“两翼”,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和网络虚拟新课堂。一方面,拓展社会实践大课堂,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在学思践悟中达到知情意行统一。借助薪火研习社、绿洲等学生社团,开展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微尘公益活动、“绿洲”环保宣传等志愿活动,参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铁路工人博物馆,举办“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等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与此同时,结合重要节庆日,设置实践活动主题,组织学生报名参加,然后进行培训、指导和评价。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践活动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形成作品提交。比如“庆祝建党100周年讲党史故事”活动、“中国梦、我的梦”原创视频征集活动、“新时代、新青年”主题演讲活动,做好做精“春运志愿服务”“大学生讲思政课”“劳模学长进课堂”等系列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善用网络虚拟新课堂。利用“学呗课堂”平台,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虚拟展馆、红色教育展馆、铁路文化展馆、战争交互虚拟式游戏项目,将知识点测试、素养测评、情感熏陶纳入游戏闯关积分晋级等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智慧教室,利用MR虚拟仿真技术,设计“铁道游击队”“京汉大罢工”“血战上甘岭”“凤阳小岗村”等互动游戏实践项目,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铁路文化、红色文化和改革文化,让学生在逼真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学历史、悟思想、感文化、强信仰、勇担当。

(四)整资源:打造“可视化、沉浸式”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除了整合以往精品课程、思政金课及示范课堂等教学资源外,通过实践成果显性化、比赛成果多转化、虚拟仿真趣味化、校地联合常态化等方式,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可视化、沉浸式”教学资源平台。

一是实践成果显性化。将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固定化、显性化,对学生演讲、辩论视频及照片集、案例集、情景剧分类整理、剪辑优化,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用实践教学成果反哺课堂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二是比赛成果多转化。将教师或学生参加教学比赛的获奖视频进行剪辑,作为教学资源嵌入课堂教学,将教学比赛与日常教学实践无缝对接,做到教赛深度融合。

三是虚拟资源专题化。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对虚拟教学资源分类整理,精准衔接教学内容。每个专题配备虚拟纪念馆、史料馆、陈列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及战争交互虚拟类项目。比如在“党史”课抗日战争这一专题的教学资源,可以配置全景漫游式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贺龙指挥部旧址,以及战争交互虚拟式的平型关大捷。通过构建逼真的“情境”和“场景”,以“代入式”深度还原历史情境的模式,将虚拟展馆趣味化、互动化,形成可视化、沉浸式的教学资源。

四是校地联合常态化。依托广东交通行业优势和优良革命传统,充分利用铁路行业文化和红色资源,与十九路军纪念馆、广州铁路工人文化博物馆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选拔培训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基地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校地双向互动,常态化持续合作。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和基本要求。要将思政课打造成为金课,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实效性,就必须科学看待“灌输性”原则与“启发性”方法的辩证关系,突破“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困境。在具体的改革理念和方法上,立足行业特色、专业特点与学生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多向互动”的流程,打造“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可视化、沉浸式”教学资源。

猜你喜欢 灌输启发性统一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11-22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统一数量再比较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奥秘(2018年12期)2018-12-19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1期)2018-08-24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1期)2016-11-14

Tags: 启发性   为例   广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