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伴失眠患儿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3-03-18 12:15:04

李慧珍

(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厦门,361000)

抑郁症作为当前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精神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群体[1]。慢性失眠作为常见的伴发症状,即便在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还会残留一定程度的睡眠紊乱[2]。现阶段临床针对抑郁症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其存在较强的用药依赖性,且疾病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因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3]。认知行为干预可采取主动措施,对个体已有的负面情绪及认知进行干预,从而帮助其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思维认知,对多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伴失眠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伴失眠患儿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厦门市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伴失眠患儿6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4~17岁,平均年龄(15.67±0.55)岁;
病程15~38个月,平均病程(24.23±5.12)个月。观察组中男19例,女16例;
年龄14~17岁,平均年龄(15.71±0.60)岁;
病程15~41个月,平均病程(24.31±5.24)个月。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入院患者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4]中失眠症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入睡困难(入睡时间>30 min)、早醒、易醒(夜间醒≥2次)等症状,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10分;
2)符合《精神病学》[5]中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3)入院前7 d无催眠类药物治疗史;
4)参与患儿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因各种药物、酗酒、毒品等神经兴奋物质引发的失眠;
2)患有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
3)近期有抗抑郁药、催眠类药物治疗史。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所有患儿均遵医嘱使用常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同时结合患儿实际失眠症状予以相应催眠类药物治疗。在患儿入院后严密监护其病情变化,并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同时,结合患儿认知与理解能力为其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儿及家属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予以常规生活指导。

1.4.2 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 建立认知行为干预小组,纳入1~2名心理治疗师、1~2名精神科医师、4~5名护理人员,由护士长为组长,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协调,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心理治疗师负责为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制定认知行为干预措施。护理人员责任内容为各项护理措施的执行,旨在帮助患儿改变认知,矫正行为,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由小组成员对患儿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同时分析患儿人格特征、症状表现、失眠程度等,综合评估患儿抑郁症病情及失眠程度。与患儿、患儿家属建立合作型关系,获得患儿与家属的信任,使其更好地接纳护理措施;
通过分析自我认知相关案例,不断启发患儿展开事件思考,鼓励其深入明确行为、看法、感受间的关联,进而联合患儿共同制定干预措施、干预目标及干预手段;
引导患儿填写表格,使其正确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相关训练技巧;
2)第二阶段:通过自我暗示、倾听倾诉等形式帮助患儿认识到自己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使其了解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如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完全在自我意愿下做事、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等。以便帮助患儿正确认知、分析自身情绪与思维,为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为患儿及家属介绍睡眠相关知识,讲解睡眠限制疗法、放松疗法(冥想、腹式呼吸)、刺激控制疗法等原理、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最后结合患儿实际睡眠情况制定个性化睡眠计划,为患儿布置家庭作业;
定期分析患儿睡眠情况,引导患儿树立正确的睡眠信念,帮助其建立健康心态,制定周密的睡眠康复计划,改善患儿睡眠质量;
3)第三阶段:鼓励并协助患儿制定愉快事件表,结合每日活动制定相应的事件表,其中指导患儿参与骑车、慢跑、体操等一系列有氧运动,引导其欣赏书画、节奏优美的音乐等,并鼓励患儿适当进行美食品尝、游戏放松,从而减轻患儿负性心理,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康复信念,促进患儿逐步恢复计划性、系统化、结构性的生活状态,以获得身心愉悦感,形成新的理性思维与积极的思想观念,促进患儿认知重建,提升其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同时主动、热情、耐心地与患儿沟通,询问其想法,帮助患儿对问题实质进行分析,结合患者实际心理认知进行指正、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应对方式,正确认知干预治疗目标。此外,指导患儿正确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训练,锻炼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逐步恢复到生活状态;
4)第四阶段:回顾前三阶段干预过程,叮嘱其继续借助认知行为技术展开认知训练,巩固想法认知与思维理念,指导患儿逐渐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制定治疗手册,明确长期干预目标,预防疾病复发,提升疗效。2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的差异,分0~21分,0~5、6~10、11~15、16~21分,分别对应睡眠质量很好、较好、一般、很差;
2)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7、7-17、17-24、>24分,分别对应无、轻微、中度、重度抑郁;
3)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2.1 2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抑郁症发病后很长时间内情绪消沉、低落,病发后言语动作少、悲观沮丧、兴趣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滞、主动性缺乏、易自卑自责,且部分患儿伴有性欲减退、躯体障碍、睡眠质量差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产生轻生、自杀等想法或不良行为,故一旦确诊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6-7]。当前临床针对MDD的治疗一般以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为主,以提升患儿兴趣、改善其负性心理,患儿临床症状为主要治疗目的[8]。但抑郁症治疗难度较大,单一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却难以根治,且抗抑郁药物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复发率较高,因而针对抑郁症患儿,除了给予针对性治疗外,还需结合患儿实际病情与身心状态配合科学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9]。认知行为干预则是针对抑郁症、焦虑症、不良认知等一系列心理疾病的心理干预方案,可通过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型治疗关系,对患儿内在认知予以充分重视,并明确其行为改变的重要性,从而确保在各个阶段有计划地落实每一项干预措施,不断修正患儿自身不理性认知及判断,强化患儿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不断改善患儿情绪障碍及睡眠质量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焦虑、抑郁、睡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患儿病症,获得患儿与家属的认可。分析可见,在认知行为干预实施下,护理人员能够通过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内省力、主观需要进行评估,进而对治疗动机与治疗进展进行评估,通过认知引导与行为纠正,帮助患儿正确认知自身病症,建立健康心态。首先,在护理工作开展初期,护理人员可通过收集患儿基础资料,对其病症、性格特点、失眠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进而深入掌握患儿病情,了解其护理需求。同时,在与患儿、家属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使其更好地接纳案例,启发思维,鼓励患儿掌握看法、行为与感受间的关联。其次,在第二阶段,护理人员以倾听、暗示等方式引导患儿认知自身错误,指导其对自我思维与情绪进行正确认知、分析,从而为认知行为干预的开展做好准备。且在睡眠相关知识讲解下,也可帮助患儿树立正确睡眠信念,制定个体化睡眠康复计划,改善睡眠质量。再次,在第三阶段,可通过鼓励患儿参与、回忆愉快的事件,合理安排每日活动,舒缓患儿负面心理,使其逐步建立积极的生活信

念,获得生活愉悦感,促进患儿重建认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最后,在前三阶段的回顾与巩固下,帮助患儿不断深化正确的生活认知,建立积极的思维与健康生活行为,最终实现减轻焦虑、抑郁程度,改善睡眠的作用,最终获得患儿及家属认可。

综上所述,给予青少年抑郁症伴失眠患儿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患儿睡眠质量,提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家属青少年患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公民与法治(2022年10期)2022-10-12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1-08-21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2期)2015-02-27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Tags: 抑郁症   干预   认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