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中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现状及策略

2023-05-03 17:20:15

陈建峰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164)

体育成绩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直接方式。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1]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高职教学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和重要环节,目前大多中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参加了一些体育运动,但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很普遍[2]。体育教学各阶段衔接不畅[3]、内容体系缺乏逻辑性、学生技能实践时间不足等原因致上了“14年的体育必修课却无一技在身”[4]。

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各学段体育课程衔接的路径。为确保调查问卷题项选取的科学性,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北大核心数据库、SCI数据库以及CSSCI数据库中与中高职衔接相关的638条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01-2022年,单个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50,采用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清晰精简网络,对生成的网络进行剪裁,得到741个节点、136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取决于节点连线的粗细,线条越粗重要性越大。关键词的频次决定节点圈层大小,关键词出现的年份由节点颜色表示。分析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谱发现,与中高职衔接关联度较大的关键词包括: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衔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策、职教集团、分段培养等。图2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年份分别由节点大小和颜色表示,横线表示起始年份和终止年份,弧线端点代表聚类标签。由图2可知,“职业教育”一词出现次数最多,且自2009年开始职业教育研究迅速发展,2009—2022年相关研究成果丰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衔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高职课程、校企合作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CiteSpace文献分析结果为本次问卷资料收集及研究筛选工作提供了借鉴。

图1 中高职课程衔接关键词共现网络自动聚类标签视图

图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词聚类时线图

调查对象:以“中职、高职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为研究对象。

调查方法:主要针对中高职体育教师对两个学段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主要是在详细回顾国内外文献和整理部分教师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问卷星平台填写问卷共26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

通过对中高职学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现实情况的分析,整合相关研究,探索适合衔接中高职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路径,为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开展有关中高职体育成绩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5]。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中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衔接程度,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1 评价理念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6]。调查发现,不到一半的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为在实际评价中“比较能反映”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人选择“不太能反映”和“不能反映”。其中,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有50.0%的人认为能反映,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仅有29.2%的人认为能反映,这体现了部分中高职院校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这门学科的强大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调查与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注重体质测试和体育学习态度,而中职院校体育教师更注重体质测试、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参与。总体而言,中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侧重点在体能上,这一调查分析与先前高振忠(2019)[7]的研究结果类似,显示目前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充分关注并评价体育意识、体育爱好以及体育精神等要素,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为了解中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的理念,调查了学生是否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评价内容。在“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评价内容的总量中,中职院校体育教师占80.0%,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占66.7%。在对“是否会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不同评价方法”的回答中,大多数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选择“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访谈发现,在对评价主体是谁的回答中,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可能会使评价的客观性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成绩评价的真实客观性[8]。

2.2 评价内容

明确评价内容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学习诊断、指导和激励作用[9]。关于评价内容对教师日常教学内容的影响调查发现,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有20.0%认为评价内容“影响很大”,53.3%认为“比较有影响力”,也就是说,73.3%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师认为评价内容对日常教学内容有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22.2%认为“非常有影响力”,33.3%认为“相对有影响力”,即55.5%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为评价内容对日常教学有影响。综上所述,超过一半的体育教师认为评价内容会影响日常教学内容。

进一步调查在体育教学中评价学生体育成绩时涉及的内容可发现,两个学段大多关注的焦点为体能和运动参与,提示在体育成绩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质的提高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心态、情感和人生观的培养,还要注重竞技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考核的整体作用[10]。

2.3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价值认识的反映,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努力方向的作用,能够有效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11]。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旨在为教育、健康、医疗和环境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科学依据。调查了两个学段所采用的体质评价标准是否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6.7%表示“完全能反映”,80.0%认为“比较能反映”,即86.7%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师认同学校的身体素质考核标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11.1%认为“完全能反映”,66.7%认为“比较能反映”,即77.8%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校的身体素质考核标准表示认同。以上两个学段没有人持反对意见,说明整个考核评价标准的设置是合理的,符合我国体质健康教育目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调查两个学段采用的体育成绩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学生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发现,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13.3%认为“非常利于”,86.7%认为“比较利于”;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11.1%认为“非常利于”,55.6%认为“比较利于”。两个学段体育教师认为“非常利于”的比例为24.4%,说明体育教师认为当前学校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评价标准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之间还有一定差距的现实。

为反映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学生情绪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查。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6.7%认为能够“充分反映”,93.3%认为“相对能反映”,即所有中职院校体育教师都认为可以反映;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11.1%认为可以“全面反映”,55.6%认为“比较能反映”,即66.7%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为可以反映,相比较中职院校对学生情绪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标准能更好地反映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2.4 评价方式

关于学校采用的学生体育综合成绩评价方法的人为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两个学段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辅,还有家长评价或其他评价方式的选择。其中,中职院校的“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占比相对较高,而高职院校没有“家长评价或其他评价”。关于体育教师是否认为有必要通过“以考促练”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调查显示,中职院校体育教师中,40.0%认为“非常必要”,60.0%认为“比较必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中,44.4%认为“非常必要”,55.6%认为“比较必要”。两个学段的体育教师基本都同意“以考促练”的成绩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综合成绩主要来自课内和课外的相关活动内容。通过调查发现,中职院校体育教师选择最多的是“课外活动”和“有关体育的社团”,其它依次为“体质测试”“课外俱乐部”和“学校运动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选择依次为“课外活动”“体质测试”“体育社团”和“早锻炼”。总体看来,无论是中职段还是高职段,体育教师均认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仅要重视课内,也要重视课外相关活动。

2.5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指实施具体教学评价活动的程序和办法,是教学评价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或工具,也是教学评价核心所在[12]。在学生体质评价中,两个学段的过程性评价所占比例较高(中职28.3%,高职22.2%),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另外,两个学段也较多地选择了定量评价(中职22.6%,高职22.2%)。对于其他评价,中职院校体育教师选择的比例依次为相对性评价(45.8%)、定性评价(15.1%)、终结性评价(15.1%)、绝对性评价(13.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选择的比例依次为定性评价(18.5%)、相对性评价(14.8%)、终结性评价(14.8%)、绝对性评价(7.4%)。在学生情绪表现方面,过程性评价(中职31.1%,高职35.0%)和相对性评价(中职17.8%,高职20.0%)是中高职院校教师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其次是定性评价。

3.1 增强评价连续性

访谈发现,部分教师认为有关体育成绩的评价缺少学段间的连续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掌握一项可以进行的运动是他们不想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两个学段的体育成绩评价是分开的,且评价缺乏连续性,中职时的体育成绩在高职的体育评价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导致评估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建议建立动态评价法,引入外部评价体系,消除传统成绩评价中封闭和不连续的弊端,建立开放、连续、互动的成绩评价平台[13],为成绩评价建立一个有机的、连续的系统。

3.2 发挥学生主体性

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是“双主体”,师生双方参与评价。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教学讨论的热潮,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片面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4],提高师生有效互动的协同作用机制更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核心要素,教学活动的形成离不开任何一方。作为教学活动的两个核心,双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成绩评价是必要的,这将对学生持续、独立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影响。

3.3 关注评价真空期

访谈发现,受体育成绩评价指导和载体的影响下,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时期处于成绩评价的真空期,学校无法通过成绩评价手段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有效干预和指导,在此期间,学生的身体状况呈明显下降趋势。有研究也指出了解决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症结所在,重点在于弥补课外、校外、节假日时间段体育组织和管理的严重不足,填补学生在学前、家庭和社区活动中体育活动的空白[15][16]。

体育成绩评价不应以学生的具体体育成绩来衡量,而应借助体育成绩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为优化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中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三方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成绩评价观,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相关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使学生具备特殊的体育技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胜任各种挑战。

Tags: 现状及   成绩   策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