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浅谈幼儿建构游戏的组织指导策略

2023-05-09 12:15:41

文 郑玉琳

建构游戏是一项运用相关材料进行空间构筑的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囿于幼儿年龄、认知、经验、思维等局限,以及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建构游戏往往会产生许多操作性困难和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和策略性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该如何有效组织,抓好重要环节,并予以支持呢?在此,笔者结合实践谈一谈几点做法。

(一)建筑表象积累

建构游戏开始前,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对建筑物体进行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建筑物的特点、比例、结构,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重难点,帮助幼儿积累表象,为建构游戏做准备。

表象积累又可以分为平面表象积累、立体表象积累、平面立体表象互为转换。平面表象积累即为幼儿提供各类建筑物的平面图片,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物,比如标志性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建筑物有特色的元素,比如拱形的门窗设计,不规则的墙体设计,等等,还可以是同一个建筑物不同拍摄角度的照片,帮助幼儿学会从不同视角观察,提高建筑能力。立体表象策略即让幼儿观察立体的建筑实体,比如建筑模型。立体的建筑物更直观、形象,便于幼儿从多角度反复观察,感知建筑物的特点,积累建筑表象。

(二)建构技能预备

要生活经验的支撑,还需要建构技能的帮助,因此,除了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建筑表象,在平面图片和立体图片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幼儿逐步掌握一定的建构技能也至关重要。

幼儿阶段需要掌握的建构技能包括平铺、围合、垒高等,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例如,“给小鸡建围栏”隐含着平铺的建构方法;
“给长颈造房子”隐含着围合的建构方法;
“高高的楼房”隐含着垒高的建构方法,等等。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建构区域环境中布置“任务打卡墙”,提供一些简单的、适宜的建构作品,从中渗透各种建构技能,幼儿完成任务后,即可在相应位置印上自己的名字或者贴上代表自己的标签,不仅能更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建筑兴趣,还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

除了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积累表象,锻炼建构技能,在建构过程中,教师亦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需求,灵活采取合适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完成建筑目标。

(一)结构转换策略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形象具体,空间记忆能力有限,当要搭建的对象太过庞大复杂,幼儿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以建构游戏“惠山古镇”为例,幼儿虽然有多次惠山古镇的游玩经历,能说出惠山古镇的特色建筑,但面对场景布局时,仍觉得困难重重。

幼儿甲:我不知道大门应该在哪里。

幼儿乙:我不知道应该建几间房子。

幼儿丙:我刚想在那里建一条河,就去找积木,另一位小朋友就把我搭好的拆了。

面对幼儿的困难,教师可以采用结构转换策略,先和幼儿一起回忆参观惠山古镇的路线,用特定的物品代表特定的对象,放在建构场地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请幼儿以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建筑物的位置,绘制建筑图纸,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帮助幼儿把立体的建筑物转化为平面的图纸,再有效分工,从而有效帮助幼儿降低了建构难度,这种策略适应于难度大、复杂的建筑任务。

(二)材料支架策略

“材料支架”即通过材料的支持,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例如,在小班建构游戏“动物园”中,幼儿预期目标是搭建一个能同时住下10 只小动物的动物园,但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对数的概念模糊,并不能有效预估10 只动物需要的场地大小,建出来的动物园总是特别小。为此,教师提供了10 只大小不同的动物模型,引导幼儿先将小动物们要住的位置安排好,再进行围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三)试误设置策略

试误策略最初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强化理论”。在这里,是指允许幼儿自由尝试,鼓励幼儿在错误中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幼儿建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暂不介入,鼓励幼儿不断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以小班建构游戏“高高的楼房”为例,幼儿先选用了几块长方体的积木块平铺了底层,在两边竖着摆放了两条扁扁的长方体,又找了和底层一样的长方体积木块盖顶,接着累加第二层,在第二层盖顶时,“房子”倒塌了。之后,一名幼儿尝试侧面的积木选择更厚的积木块,增加稳固性,但第二层还是没有成功。接着,该名幼儿继续尝试,更换了底层的积木,两边的积木又竖着放变为平着叠高,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然后,该幼儿降低了楼层的高度,并仔细甄别了盖顶的积木块,保证其一样高,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个例子表明,幼儿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信任幼儿,给予幼儿自主尝试的空间,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四)平行示范策略

平行示范,是指教师近距离地待在幼儿身边,和幼儿选择相同的材料,进行同样的活动,但不对幼儿进行直接指导,而是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引导幼儿掌握新的建构技能。例如,在“小动物的房子”建构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为每一只小动物建造的房子都一样,于是,教师也加入游戏,一边搭建一边自言自语:“长颈鹿要高高的房子。”“小鸡的围栏间隙要窄一点,不然小鸡要跑掉了。”“小猴子喜欢住在树上。”……几位幼儿看见了,也开始调整房子的造型,建筑场景也丰富起来。当幼儿的建筑水平停滞不前,思维受限,教师可以通过平行示范的方法拓宽幼儿的思路,帮助幼儿积累新的经验。

建构游戏后的总结评价是活动组织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促进幼儿认识自己,认识生活,在互鉴互学中,分享经验,取长补短,提升知行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在评价中,我园注重幼儿活动过程的表现性,致力于以下几点。

(一)作品展示

幼儿建筑物体的建构作品展示,其本身具有评价作用。每一件作品都隐含着幼儿的情感、理想的表达,通过集体展示、比较每件作品,幼儿作者心中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认定和评估。例如,建构活动“小动物的房子”结束后。教师保留幼儿的建构作品,邀请其他幼儿参观,建构者讲解,在交流中不仅增强了幼儿的搭建成就感,还激发了幼儿更多建构灵感。

(二)创意陈述

创意陈述是让每个创作者先说一说作品建构思路,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多主体参与作品评价。幼儿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渠道收集反馈信息,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小班可以在建构区投放自我评价表,以贴纸星星呈现是否能积极参与建构游戏;
中、大班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是否能分工合作,是否能按计划搭建,是否能自主解决问题等等,还可以增加同伴互评。

(三)材料归位

建构游戏活动中的材料比较多,活动后的结构材料(积木等)的归位也是一项表现性评价内容。为此,教师采取标识匹配的方法,来考察评估幼儿的识记、操作能力。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提示。

小班幼儿可以通过“实物对应”的方法,即在固定位置放固定的积木,幼儿只需要根据摆放好的样品把积木摆在相应的位置。中班幼儿可以提供等比例的图例。一套积木里包含若干不同的形状,同一形状的积木又可细分为不同的高度、厚度,这都给幼儿的收纳整理造成了难度,教师可以提供1∶1 的图例,为幼儿搭建脚手架,引导幼儿逐一归放,如果幼儿遇到困难,可以通过比较图例的方式,观察脚手架是否与图例匹配。大班幼儿的能力相比较中小班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可以提供一定比例的缩略图,幼儿通过观察,把积木归放到相应位置。这样不同程度的脚手架,不仅充分尊重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向幼儿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特点,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在适宜的时机介入,采取恰当的指导策略,从而推动游戏进度,帮助幼儿有效提升游戏水平。

猜你喜欢表象积木建筑物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4期)2021-07-21这块积木能给我吗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1年4期)2021-07-20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年8期)2021-01-21星钻积木玩具世界(2020年4期)2020-11-16描写建筑物的词语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9期)2019-09-25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透过表象看公式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1期)2017-01-20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6期)2016-11-07有趣的积木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6期)2016-05-14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1期)2015-12-25

Tags: 建构   浅谈   幼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