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3-05-10 12:40:16

吴佳妍 眭国荣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8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总书记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课程思政的推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是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功能,同时挖掘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育人功能下提出的,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满足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要求。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占很大比重,且由于专业培养的特殊性,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更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以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遵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

为了更加了解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本文选取江苏南京部分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为样本来进行研究,通过问卷星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90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些难点。

(一)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群体性特征

图1 您是否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

综合素质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前文的综合素质是指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素养、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等所形成的综合素质。如图1所示,在关于“您是否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的调查中,62.24%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表示了解,37.76%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表示不了解,近四成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了解不足。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学习时期就是理科生,在学习压力极大的高中时期,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而在大学时期所接受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理论课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在高校所受的重视度不高。理工科大学生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条件下容易受各种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不当影响,冲击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关心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呈现出综合素质相对缺乏,尤其是政治素养不足的总体特征,反映出的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忽视集体主义贡献的现象。

图2 您认为专业课老师结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性怎样?

专业培养的特殊性。理工科专业就学科特点而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思政全面建设和落实过程中是存在更大难度的。如图2所示,在关于“您认为专业课老师结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专业性怎样?”的调查中,仅有31.22%的理工科专业大学生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六成的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甚至存在极少部分学生是反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他们的理由多是认为浪费课堂专业课教学时间。理工科专业相较于人文社科专业在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理工科专业就课程内容来说,是基于对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缺乏人文社科专业天然的包含思政元素的优势,从知识传导方面来说理工科专业寻找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契合点难度更大。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可挖掘性其实很大,理工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当前国家与社会对这些专业提出的思政育人要求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爱国爱党意识、政治认同感、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创新协助精神的培养等都契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合度不够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性不足。与文科专业课程所体现的鲜明文化特色和政治性不同,理工科专业课更加具有理论性和实操性,相关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课水平很强,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内涵与本质的把握整体来看比较薄弱和片面。如图3所示,在关于“您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课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的专业度怎样?”的调查中,仅有四成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专业性足够强,从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也有近六成专业课教师存在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也反映出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理工科教师将思政元素生硬地嵌入专业知识点,没有真正认可课程思政的作用和价值,使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反而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初衷相悖。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只有相关专业课教师作为“主力军”,仅依靠其知识储备,难以达到良好的理工科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高校环境下的全员育人涵盖所有课程教师、辅导员、管理和服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建设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图3 您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课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的专业度怎样?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教育连贯性不足。“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规定着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方向。每门专业课的全过程教学首先要体现在高校教育目的的规定中,其次要编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最后由专业课教师落实于专业课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教学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一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指出:“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关于爱国主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学是一带而过的,没有持续的教学,显得有点突兀。”反映出的问题是当前课程思政的实践更多的是体现在最后一步,由行政部门发出“指示”,专业课教师寻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并“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很多,但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却不足。因此在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育人的效果只是点到为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普遍性提出的要求,对学生育人的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应当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提升育人实效。如图4所示,在对于“您的专业课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将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您更希望采取哪些教学方式?”问题的调查中,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采用教师理论讲述,相关案例分析和相关视频播放的教学方式,但是根据调查,显然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案例分析、视频播放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更加感兴趣,而当前这几种教学方式的比重严重不足。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更多的还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做简单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做简单“堆砌”,以教师言语表述为主,呈现出“两张皮”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课堂多元教学方式、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联动、课堂思政建设和其他学生工作缺乏同频共振的教育模式,难以形成思政育人合力。

图4 您的专业课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将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您更希望采取哪些教学方式?

(一)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三全育人”改革目的相契合

“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程中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其核心和价值旨归都是培养价值观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三全育人”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度重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新途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构建育人体系一体化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如何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人才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将专业知识教学中包含的隐性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让大学生明白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意蕴,使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作出的响应,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成为了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求的青年人才。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三全育人”改革的目的出发点都在于育人,落脚点还是在于育人,重点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现象,打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壁垒,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工作和社交的自觉能动性,最终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三全育人”是构建思政育人长远格局的重要理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改进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树立和完善三观的重要保障。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利于高校形成更加完善的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长远的思政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当前国家奋力推进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程思政的落实过程中,“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背景支持。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三全育人”为落实方向,对学校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其中要将“课程育人”作为重点之一,课程思政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一定要以“三全育人”作为核心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而当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仅仅依赖某一老师群体和课程是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促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需要推陈出新,课程思政就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的创新。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专业知识讲解与价值导向引领的综合提升,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成为政治信仰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认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是构建思政育人长远格局的一部分。

(一)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多种教育主体互相支持、协同共进的全员育人团队

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和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思政具体落实和发挥效果的关键力量。对于如何做到“三全育人”要求中的全员育人,学校可以针对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力度不足的问题,组建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教研室,选拔经验丰富的相关专业课教师为教研室主任,通过学校搭建的平台,将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受邀校外专家等集合在一起,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育人团队,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学习。第一,抓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建立协同备课制度。为了加强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理工科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政课教师听课,相关辅导员参与,各参与主体共同讨论。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才能,帮助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挖掘其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指导相关教师采取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第二,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依托,实施相关推进工作。高校各行政职能部门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定期组织研讨会,梳理当前的热点议题,促进理工科各专业课教师对于共性“思政元素”的把握。第三,邀请校外专家,组织课程思政教育培训。学校邀请其他院校课程思政标杆课程的主讲教师来为本校的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分享经验,通过提升相关教师水平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各专业课教师应意识到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自觉了解课程思政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的育人意识,真正落实全员育人[3]。

(二)制定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促进全过程育人的培养细则

“全过程育人”是基于时间角度对大学生育人培养提出的理念,具体是指大学生从作为新生入校到作为应届毕业生离校的这段时间。虽然大学生的育人过程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组成,但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育人过程大部分在学校。大学生在四年学制中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引导两个部分。第一,针对课堂教学,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系统培养主要依托于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在理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思政育人的内容几乎只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因此,必须在各个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培养中融入思政元素。理工科课程思政教研室和育人团队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把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条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一条主线,即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围绕五个内容供给,即政治认同、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系统进行五个教育,即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要以基本路线为基准,创新灵活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共同对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第二,对大学生课后进行育人工作有利于促进课程思政功能发挥,实现双向互动。首先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对大学生育人打造良好基础,比如遵守学风学纪,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等。其次,通过组织党团日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志愿活动和主题讲座等对老生的思政育人工作进行补充,最后,通过毕业晚会形式的梦想公开课、毕业典礼、毕业班会等形式的活动激发毕业生思政育人工作产生的最后的助推力。

(三)从多方面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促进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目的

为了实现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需要丰富原有的教育形式,改进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调动一切可以融入思政育人的资源和载体,从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化地推进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建设和全面开展。第一,注重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融合。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既要保证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成果和质量,也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和角色体验等教学实践新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第二,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结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价值,也要注重专业实践课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才干,锤炼意志品质。第三,注意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平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和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固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评价[4],保证评价体系时效性和总结性的发挥,以及时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同时发现问题,使专业课教师能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第四,建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一门理工科专业课是否体现了思政教育,效果如何,是否达到应有的思政育人效果,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制度化考评标准,有利于督促相关专业课教师及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及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第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促进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育人工作不仅体现在课堂,学生接受的思想价值引领教育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和院系领导的支持下,辅导员可以联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行政教辅部门,充分利用班级学风纪律建设、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大学生奖助贷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其他方面教育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理工科三全育人专业课“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06-27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4期)2014-06-09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2014-02-28

Tags: 理工科   专业课程   育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