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转正申请书 / 正文

20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合集

2020-08-24 15:41:28

 20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合集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近期,习总书记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在中国互联网上刷屏——“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一句铿锵有力又温暖的回答感动了中国人民,引发了国内外热议。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表达迅速火爆网络,赢得广泛赞誉。总书记的话坦诚质朴,直抒胸臆,透着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使命担当,体现了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深刻反映了他爱民的一腔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

  大境界造就大胸怀。习近平主席的“无我”不仅仅是体现为心中无私,更是体现在“心中有民”。就任以来总书记时刻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广大党员干部要上交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困难先于一切,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

  大时代要有大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唯有只争朝夕、切实担当、大胆作为,方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卓越业绩,实现自身价值,不负时代期望。广大干部应跟随习近平主席的步伐,扛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勇立时代潮头。

  “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是一份庄重承诺,也是一种公开勉励。它昭示着: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古老而现代的中国定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呈现出勇往直前的磅礴气象。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主席的情怀与担当,也更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情怀与担当。广大干部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责任之我、担当之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近期,习总书记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在中国互联网上刷屏——“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段话深深感动我和各族人民,使我感慨万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主席有感而发,作为中国的领头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他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语言,是对全国56个民族人民的深深地爱,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治理党风政风,使我党面貌焕然一新,贪腐现象得到遏制,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的风气逐步形成。中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使我国的GDB增长位列世界前茅,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大的改善,习总书记

 “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带动了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国的贸易交流,繁荣了世界经济。

  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学习总书记这种“无我”精神,在心中时刻想着人民,把本职工作干好,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好事,争当习总书记的好兵。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主席3月22日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赢得无数人的由衷点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风范狠抓正风反腐,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绘就一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壮阔宏图。

  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80多年前的长征,伟大的红军将士正是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才能历经千难万险,跨越千山万壑,从而保存下革命的“火种”。只有“我将无我”当做人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流血牺牲,才实现由

 “无我”到“大我”的升华。

  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吃得饱穿得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从强调物质增长到注重公平正义,扎实推进一项项重大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我们要立下“以身许民”的志向和追求,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心中有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决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坐享其成等来的,而是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弘扬“无我”的奋斗精神,必须坚决克服“慵懒散漫”的作风,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面对难题不推脱,困难面前不回避,敢于亮剑,敢打硬仗,敢于碰硬,在直面问题、攻坚克难中展现新作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用一些简单的话语向我们阐释一些深刻的道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主席22日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话,今天在中国互联网上刷屏,赢得无数人的由衷点赞。“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这是一个直抒胸臆、斩钉截铁的答案,这是一个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答案。习近平主席简洁有力的回答,一腔赤诚溢于言表,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

  《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习近平主席简洁有力的回答,向我们阐释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忘我工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时刻装着人民,这既是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党的生命根基和价值追求。因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理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厚植扎根人民的情感,培育服务人民的爱心,坚定忠实于人民的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忧民、爱民、为民、惠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一门心思地做好各项工作,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体现在平凡岗位上的点点滴滴上。

  要做到尽责为民。为民尽责,就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做到“深入+身入”。那种下基层走马观花,装样子、搞形式,隔着车窗玻璃“观察”群众、通过听取汇报“了解”群众、热衷拍拍脑袋来“指导”群众的做法,只会导致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基层公务员,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民生工作,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对低保对象、贫困家庭、优抚对象等要多渠道帮扶;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儿、残疾人、特困户、特殊群体等要真关心、真关爱,做到解民忧、暖民心。要强化宗旨意识,树立务实作风,带着强烈责任,深入基层为百姓排忧解困,实实在在干事情,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要做到施策富民。天大地大,人民最大。全面决胜小康、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眼于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一项一项地解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紧扣群众所需所盼,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听实话、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以辛苦度换取满意度,以知民度换取信任感,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表达深刻反映了他爱民的一腔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这是一份庄重承诺,也是一种公开勉励。继而迅速刷屏,赢得广泛赞誉。

  何为无我,不负人民?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牵绊;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惦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慨;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顿悟。在当今社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水平日趋向好,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崭新的名片令世界瞩目。

  而我们,可以为这个瞩目之星去做些什么?有何作为?从下班关好每一扇门窗入手,节约一张纸开始,随手关掉办公室的灯做起,多看一份报,多读一本书,多写一篇文章,苦练工作本领,时刻准备好投入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想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就要减少坐在办公室盲目安排工作,多走进基层,深入社区,通过实地的走访了解群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去完善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实现人民满意。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3月22日,习总书记在回应意大利众议院议长菲克的就当选心情的提问时如是说。

  领袖的人格魅力让人倾慕——何谓“我将无我”,在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更在于我们的领袖是人民的儿子,有着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身的信念。

  心中有民,而方能不忘初心;而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谨记革命的信念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习总书记所讲的“无我”,是自身宽广胸怀的具体体现,更是对每位共产党员的淳淳训导——要遵循党章,随时准备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牺牲一切;要做有理想、有信念、能坚持、能顶住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的事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唯有“我将无我”,方能“天下为公”。习总书记以“无我”所诠释的民本思想,实际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发展。总书记将自我融入人民群众之中,是共产党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一种高层次演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位党员的奋斗目标。正是在一代代伟大领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一天天稳固;我们的国家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国际地位逐日上升,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制度实力才得以彰显出自信的风采。历史经验与现实情况均充分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月22日,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主席发问,习近平主席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如此深情庄重的表达,一时间迅速刷屏,赢得广泛赞誉。

  “无我”是一种情怀,是舍弃“小我”的牺牲奉献,正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艰苦朴素、心系群众的焦裕禄,“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勇于排雷,善除荆棘”鞠躬尽瘁的杨汉军,无怨无悔淡泊名利32年如一日的守岛英雄王继才。“无我”更是一种境界,是“成就“大我”的心怀苍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企因祸福避趋之”的大而无畏,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义不容辞,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道情怀。

  “为民”是一种追求,是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姓官,为百姓,党员干部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忧。只有秉承赤子之心,夙夜在公,勤政为民,才会真正忘我无我,不负使命担当,不负人民期望!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仅是一种豪言壮语,细细品味,更有一种胸怀坦荡和敢于担当之感,把“小我”放到无我的“大我”中,通过宵衣旰食地辛劳走到人民内心深处,时刻不忘自己心中的牵挂。

  扎根黄土,“我”是人民的儿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的心里常念乡土?因为“我”是这黄土地的儿子。为根治困扰兰考多年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焦裕禄用生命开战;为富养太行山下农民,“新愚公”李保国开荒拓土、科技兴农;为践行我是人民勤务员的诺言,习主席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知行合一……惟有扎根黄土,情系百姓,谋为人民,才会懂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命题,才会俯身甘为孺子牛。

  不负嘱托,“我”是反腐的利剑。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看一个近百年大党的风雨历程,能否经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化解消极腐败的危险,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关于反腐败斗争,中央多次明晰时间表与作战图,自十八大以来,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民心仗”,并不断融入全球视野,把惩治腐败的天罗地网撒向全球。“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亮剑》中狭路相逢也绝不退缩的李云龙所说,要敢于在黑恶势力、利欲熏心者面前勇于亮出反腐的利剑。

  砥砺前行,“我”是改革的先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保有国家发展的原生动力,需要有变与通的思维,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许多国内的难题已不仅仅是改那么简单,更需要在革故鼎新上下功夫。如何让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蹄疾步稳,如何兑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何让惠及民生的各项领域落地开花……一方面,要运用好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与政务的结合,另一方面,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攻坚克难,将改革进行到底。

  “观滴水而知沧海”,“我们”忙碌而高效的工作着,不断带领中国努力向前奔跑,以无我的精神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奋力向前推进。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心得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时,对其提问的回答,一时间赢得了无数人的由衷点赞。

  “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简洁而有力的回答,彰显了他作为国家主席对人民、对国家的一腔赤诚。在中国人心中,“无我”是最高境界,要做到“无我”,意味着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对于一般人而言,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真正做到了“无我”,做到了“不负人民”。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无数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添砖加瓦。

  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将“无我”精神作为标杆不断看齐,将“不负人民”作为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与担当,更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与担当,将“无我”精神发挥到为党和人民无尽的服务和奉献中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有感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是习近平主席在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的一句话,听之令人振奋和感慨。“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段斩钉截铁、感人肺腑的回答,彰显出一名大国领袖的真挚情怀。

  “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从习总书记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始,全党都在用行动实践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回望过去一年,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最有发言权,我们看见的是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变化,看见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等关乎民生的利好政策取得新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生态宜居,农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全面推行的

 “马上办”等审批服务,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推进,社会治安秩序更加良好……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的正确了领导下,我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奋斗的成果。所谓大格局成就大作为,现在的幸福生活里就离不开无数人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付出。为了尽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继续以不忘初心、驰而不息的精神状态,以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的奋斗姿态,用坚实的足迹,共同创造新中国的明天。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xxx西北太多地方,是水的荒原。我所在的税务分局坐落在陇南xxx镇。同事老王说,他1982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便是xxx税务所,要吃水,得去xxx挑水,他整整挑了6年。

  说起挑水,老王很有“心得”。那时他二十出头,浑身是劲儿,桶是大桶,扁担是桑木的——结实、柔韧,满满两大桶水上肩,从xxx到税务所,3里多地一口气不歇。方圆人家汲水,都不使绳索,就一条扁担。老王耍起扁担,比当地人还精熟。瞧,水桶入井,轻轻一摆,一收,再一提,水已稳稳汲上井台。可别小瞧这手,同样是一摆一收一提,有人愣是一桶水汲不满,更有生手,还将水桶掉到井里。

  守着不亏不溢的xxx,也有“吃水难”的时日。说是“吃水难”,其实是“行路难”。那时不比今天的水泥路“村村通”。税务所到xxx3里多地,平坦倒也平坦,可全是泥土路。逢着雨雪天,特别是8、9月间雨连着雨,动辄十天半个月,路上人畜往来,踩踏出深深的泥窝,又一个个蓄满雨,深一脚水浅一脚泥,哪还有半点路的样子。硬着头皮出门,平日里两担水都已入缸,这时一担水还在路上。回到所里,不用看,肯定又是一身泥水。老王天天盼,年年盼,“税务所院内有口井,那该多好啊!”

 我没有见过xxx,老王说,316国道拓宽时,井被填了,可惜了那口老井。隔会儿又说,就算没填,肯定也废弃了,如今谁还挑水吃哩!

 压水井

 压水井,这是学名,我们都只叫它的小名:压井。上世纪80年代末,雨后春笋般,压井似乎一夜间长起来了。但凡挨着河流的村镇,几乎家家院内蹲着一口。铁铸的井头,黑瘦黑瘦的,显得尤为精干。

  2014年初,我来到xxx税务分局,其时分局还用压井汲水。我打小生在山里,紧跟着外出求学,压井倒是见过不少,可毕竟百见不如一干。记得头次压水,引水灌入井头,眼看着又流出井口,我急忙上下压动手柄,还是晚了,引水很快流尽,再压,只听见井塞摩擦井壁的“呲呲”声。压不出水的压井,活像人干张着嘴,却说不出话来。折腾好大一会儿,引水灌了又灌,到底没能压出水来。我不由心想,原来它是欺生的。

  一晃几年过去,压井用惯了,这才渐渐明白,原来和人一样,它们是有“脾气”的。非但一口和一口不同,而且同一口,也因季节发生变化,有的省劲,有的费力,夏秋出水急,冬春出水缓……摸清楚它们的脾性,“因井制宜”。果然不差,引水入井,只几下,圆润、清亮的水流,划过一条弧线,响亮地落进桶里。倘压动手柄急些,水流一股接一股,推着搡着涌出井口,只听见满世界的哗哗声——这是水们在尽情歌唱。

  水便利了,生活也就“活”了。最先“活”的是分局的花园,除去冬天清冷一些,其余时间里,春开玉兰,夏绽芍药,秋放金菊,虽称不上万紫千红,但确是生机盎然。花园是打了压井后才扩建的,此前据说只一丛耐寒耐旱的金竹,常年寂寞绿着。

  自吸泵

 仔细想来,压井汲水,说是近,其实也远。“xxx时代”的远,是平地上的远——土坯瓦房,只需将水挑来、倒入缸中就好。这远,是看得见的。“压井时代”的远,却是看不见的。提水上楼,看着似乎没什么,但实际很是费力,特别是上三楼四楼。一位新来的女同事说,每次临到压水,她都心里发怵。

  有水自“远方”来,自吸泵的安装使用,终于彻底解决了汲水“问题”。只瞧见电机转动,地下20米深处的水,轻轻松松到了厨房、楼下和楼上。花园、新建的池塘,也都跟着沾了光。接一根塑料软管,水流便可直通花园——隔三差五浇顿饱雨,草木们这回真真有福了!池塘水换得勤,圆圆的、碧玉般的荷叶,出落得亭亭玉立;鱼儿灵动极了,倏忽聚散,宛如一道道红色闪电。风吹荷动,鱼儿嬉戏,竟生出些许江南的风致。

  自吸泵使用后,汲水的种种便利,自然不用多说。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犹如刚刚铺设好轨道,满载希望的列车,奔驰而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基层税务分局的条件,也芝麻开花节节高。热水器,是驶向分局的第一趟列车,瞧,一股股清澈、晶莹的热水,细细绕过指缝,慢慢聚往掌中,再笑着闹着,打旋儿四散。最真切的温暖,打指尖传过掌中,再传往胸膛,心,顿时暖洋洋的了。此时此刻,再无什么比掌心的水,更温暖、更柔情了。不怕人笑话,酷寒而漫长的冬季,随时有一股股热水相待,真会生出几分“岁月静好”的自足。回头看窗外,又见纷纷扬扬,好一场鹅毛大雪!倘在夏日,也是极惬意的。满身汗归来,只需花洒一旋,便有无数绿豆大小的珍珠粒,裹挟着沁人的清凉,滚滚而降。每一滴水,都在奔跑、跳跃、旋转,每一滴水都在舞蹈。

  远方更远,有水,有梦。快看,那第二趟、第三趟列车,正朝我们飞驰而来。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的家乡在天山脚下,位于准葛尔盆地的南缘,是镶嵌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高泉镇。高泉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居住着近两万勤劳勇敢的兵团儿女,环境优美,无污染,盛产粮棉、瓜果、葡萄枸杞等优质产品。80万亩肥美的空中草原,亚州最大的甘家湖白梭林保护区

 ……

 家乡有中小学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商贸大楼、宾馆酒楼、居民住宅楼,还有三横两纵及环城路,人行道上有明亮的路灯,白蜡等风景树排列成行,有休闲广场、广播电视大楼、文化娱乐中心等。

  1966年,我该上二年级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串联等风云四起,我们这些少年儿童必须参加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大哥哥大姐姐们高举红旗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纷纷去往全国各大城市串联。我们年龄小的去不了北京,也只有在周边地区演些小节目而已。这年冬天我的脚上长了几个冻疮,只好在家里背诵毛主席语录。

  冬去春来,1967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穿上新衣裳,背着装有毛主席语录的红色小包,戴着“红小兵”字样的红袖章,在爷爷奶奶,外爷外婆,亲朋好友及小伙伴的送行中离开了我的故乡高桥街。我和妈妈一道去新疆,火车于6月7日终于到达乌鲁木齐。我看见有毛驴车拉着红彤彤的水萝卜,马儿运着绿油油的小白菜,也有公交车在跑着。我和妈妈乘八路车去北门农七师招待所住下,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苹果,足足花了一元钱,真贵!第一次尝到新疆水果,真甜!味道不错,这里的所有我都稀罕,第二天坐车到乌苏,第三天到高泉总场。场部除了有平房办公室就只有交通食堂,我和妈妈在交通食堂吃了饭,在小招待室住下。第二天有叔叔安排运粮的汽车去了上双河分场部。吃过午饭后又把我和妈妈安排在拉面粉的牛车上,半下午终于到了上双河生产四队。

  6月1日启程6月9日到达目的地。

  从西南到西北的确与我想象的差异很大,当我第一次听见“新疆”二字的时候,在我脑海里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美丽的轮船,各种各样的鱼儿及海龟螃蟹等。还有大大小小的沙滩……一定特别好玩。

  达到目的地后,呦!原来与想象不同,连住的房子也不同,看不见老家带吊楼的双层瓦房。但修房特快。爸爸带着几位木工不到一天就修好了新房—地窝子。我家的地窝子在当时来讲还算不错,用檩条椽子芦苇盖顶,还留有小天窗,门前有棵小胡杨,还有一条小水渠,我和爸爸在水渠边栽了几棵小白杨,春天种了几棵葫芦,夏季在胡杨树下乘凉,听见小渠哗哗流水,看见架上美丽可爱的葫芦,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令人陶醉。

  我开始在连队上学了,连队用只有一二、三四年级复式班的教学方式来教学。星期天我同小伙伴一起背柴火,有胡杨林、红柳、芨芨草滩、铃铛刺、琵琶、梭梭柴等,还有野兔、野鸡、野鹿等。胡杨树很大,枝繁叶茂,几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才能抱住它,它抗盐碱、顽强坚韧、战严寒、抗酷暑,坚韧挺拔,不怕风霜雪雨,历经千年沧桑,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我和小伙伴们只要场部放电影一定都去看,《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等,一场也不落下。两年后我该去场部上五年级了,同学们报到后,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讲话。我们五年级共有一百多人都在大菜窖里上课。没有教室,我们就自力更生,建设校园。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饭,斗私批修,提高思想觉悟。初中生打土块,小学生搞运输,加上砌墙的工人一年之内完成了校园建设。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学校。没有课本,我们学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老五篇,唱毛主席语录歌

 ……

 1974年暑假我们面临初中毕业,按要求人人都要写决心书,个个都要表忠心。响应号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像那青松迎着风雨茁壮成长,像那江水滚滚不息流向海洋,红旗下我们排成行,奔向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到工厂、到农村,胸怀革命志如钢,毛主席的红卫兵青春献给伟大的党。”唱着歌儿坐着轮式拖拉机分别去往各连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们开始了人生新的旅途,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学马列、学毛选、学理论的革命洪流中陶冶情操,锻炼成长。我们每天三学习、三突击、大干快上、大干了还要大干。挖排干,战盐碱,热火朝天干革命。治好天山水、改造戈壁滩,粮棉超钢要、埋葬帝修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努力实现粮棉跨长江过黄河的目标。冬天我们民兵冬训,每天七点半起床集合跑操,八点半开饭,九点半带上碗筷上班,午饭大部分都在地里面吃。工作一般是拉沙改土、备耕备料,积肥运肥……人人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逢年过节我们必须在连队执勤,不能回家,但团领导还是去看望慰问大家,使我们感到温暖幸福,春天要考核我们军训的成绩。打靶射击队列等一系列军事要领必须合格。春播、夏管、秋收,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我们的工资待遇不错,第一年的月薪34.06元,第二年44.48元,第三年51.43元。能满足我们生活上的需求。我们盼望能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伴随我们努力奋斗,扎根边疆,屯垦戍边。

  啊!美丽的天山冬日里你银光素裹,夏天你豪情奔放,你双手举起洁白的哈达,把储存的能量奉献给祖国,使荒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中国像沉睡的雄狮醒来,精神抖擞。人民思想解放,无论是工农商学、文化科技,硕果累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精英辈出。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短短的岁月,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兵团迅猛发展。我们124团人民在党的关怀,淮安人民的援助下,盖起了许多楼房。国家强了,人民富了。政策好了,腰包鼓了。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喜笑颜开的人们告别了平房,入住了带有暖气、天然气、自来水、水冲马桶、冬暖夏凉、清洁卫生、明亮宽敞的楼房。每个职工都分有50亩身份地,并拥有自主使用权。我们团有畅通无阻通往连队的柏油路。年轻人西装革履,脚穿名牌皮鞋,开着自己的爱车去地里上班。科学种田,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农业科技、人工智能,解放了生产力,合作化的道路开辟了新天地,丰收的喜悦无处不在。大家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国家强了,人民富了,出国旅游、疆外旅游、疆内旅游

 ……

 朋友,请去巴尔鲁克山观看巴旦杏花绽放,美丽的芍药花漫山遍野。去看望那棵扎根在边防哨所的小白杨,去那拉提空中草原,开阔眼界,敞开胸怀,尽情放歌……祖国你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是习主席的话语。习主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听民声,察民情,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西南小镇到西北边陲,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既扶贫又扶智。一个又一个惠民政策,让人民内心感谢党。在师团党委关心,社区两委的帮扶下,我们穿不愁吃不愁,无忧无虑乐悠悠。我们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新年新面貌,今年的春节不一般,带着家人及朋友一道出行观光旅游过年已成为时尚,人民生活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新的一年里,年轻人勤练本领,维稳戍边。老年人老有所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厚礼。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兹定于5月2日在老家为我父亲办70大寿酒宴,敬请群内亲友们光临!”堂兄在亲人群里发送的一条信息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回应:“祝伯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定参加,祝大舅舅生日快乐”。

  老父亲感慨,现在通讯是真发达呀。以前我们给乡下的父母亲捎信,都要特意去找进城做事的同乡,还不一定找得到,有时候一个口信几天才能传达给父母。

  现在回忆起来还真的是。小时候,每到寒暑假,父亲都要把我们送回老家去。一辆28型的自行车,坐上了父母和我们姐妹俩。到了上坡的时候,姐姐就要下来跑着推车,快下坡时,又赶紧跳到自行车前面的横杆上坐着。到了村口,奶奶早就等在那了。老乡们齐声说:“来了来了,都等了一早上”。原来,捎口信的只说了吃早饭回乡,并没有说明是来吃早饭还是吃了早饭再来,奶奶又很心急地盼着见到我们,做了早饭就等在村口了,时不时地往村口小道上张望,生怕错过了。等到假期快结束我们想回家时,奶奶就找到进城做工的后生再捎信去给父亲。父亲上班是三班倒,也不知道是上午来还是下午来,所以总得再等上一两天才能回家去。

  在老家住时,没有手表也没有闹钟。奶奶一觉醒来,抬头望望房顶的明瓦,感觉天还不够亮,就和衣再坐一会;觉得天亮得差不多了,就起身开始熬稀饭。等天大亮,孩子们起来时,饭也做好了。我常常很好奇,一块小小的明瓦怎么就能让奶奶把时间把控的差不厘呢?现在我的枕头边手机闹铃响了后,看看窗外,总是会怀疑闹铃时间定错了呢!

 近90岁的外婆如今也会通过微信和我们聊一聊天。她说,现在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拨个电话孩子们就都来了,坐着小轿车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病,是真好啊。我还记得那一年你们外公去世时,毫无先兆,晚上睡下就没醒过来。我听着他讲话很利索,事无巨细都讲了一遍,精神状态很好,也隐隐地觉得不安,但又没有深想,没有通知儿子女儿回来,结果子女们连他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啊。是啊,当年农村没有电话,城里也不普及,直待到第二天一早几个舅舅骑自行车往不同的地方报信,亲友们才三三两两聚齐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短暂离开手机的我们都会感到手足无措,那通讯不便时代人们的焦虑与担忧更是一种无言的精神煎熬。从写信时落款的“见字如面”到如今微信视频的“想见就见”,从座机电话、IC卡、BP机到手机、有线上网、5G网络,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网络购物,这在40年前,是做梦都难以想象的。

  习总书记强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祖国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当年的美梦真的成真了。通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沟通效率,也减少了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无意间打开电脑,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蓦然跳到我眼前。穿越漫漫时光隧道,照片把我带回1993年4月21日,《xxx地质矿产报》刊登了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和地矿部部长朱训给xxx省地质工程总公司(xxx集团前身)题词。侯捷的题词是:“精心施工,优质高效,奉献祖国,造福人民”;朱训的题词是:“开拓创新,乘胜前进”。

  xxx集团(原xxx省地质工程总公司),自1986年成立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以其开发的泵吸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领先于全国建设基础施工市场,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公司被建设部评为“全国施工技术进步先进企业”,获得两位部长的关注,题词予以嘉奖。

  岁月如歌。30多年来,xxx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遍布国内外,已承接施工一系列的地基基础、公路桥梁、房屋建筑、市政公用等国家、省、市重大及重点工程和国际项目,完成了一批“高、大、难、新、特”代表工程,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深受建设方及用户好评,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国际美誉。公司在边坡治理、地灾防治、工程勘察等专业市场上同样享有盛誉,公司综合实力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增强。在技术创新方面,xxx集团近年来获得专利29项,省级和国家级工法11项,参与省级和国家级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各1项。除了享誉全国的泵吸反循环技术,还有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其中,“防渗墙造墙机

 ”和“反循环钻孔扩底钻头”等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3月,xxx集团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9年春已到,草翠花开万木春。xxx集团公司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公司执行董事尧在雨在今年职代会上做了题为《凝心聚力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从今年起,xxx集团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集团公司打造成集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服务、矿产勘查开发于一体的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有两个特级施工资质,年收入100亿元以上,国内外网点100个以上,利润1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30万元左右的“双特”“双百”跨国经营企业集团。这也是xxx集团未来十年发展战略,是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的“xxx梦”。

  东风劲吹满目新,跃马扬鞭再启程。xxx集团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工作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立信念、抓转型、活机制、强管理、控风险、增效益、守法纪、夯实力”为工作重点,积极应对大地质、大环境、大建设产业发展新变化、新挑战,以市场经营为统揽,攻难点,补短板,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xxx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局党委的全面部署,秉承先辈们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追着我们心中的“xxx梦”这一宏伟蓝图前进,迎接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面貌。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温暖了无数逐梦之人。两位部长的题词,是xxx集团发展的初心。二十六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建筑施工的规模和技术日新月异,给xxx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2019,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这一代xxx人将撸起袖子,不忘初心,当好新时代“追梦人”!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周末回了一趟老家,路过我童年时代就读的小学,许多乡村校园趣味回忆扑面而来,我突然一阵莫名的感动。这些回忆见证的正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的变化。

  年少时期,在我那裹着小脚的太奶奶口中听着旧社会的故事,在经历过新旧交替的爷爷和当过“童养媳”的奶奶口中听着那些改革初始的伟大成就。不经世事的我那时候还不懂得改革开放的伟大。只有亲身经历才懂得它的价值。

  我出生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儿时最清晰的记忆便是90年代的乡村欢乐校园生活。附近5个村庄总共一个小学,全校不到200个学生。上学要独自步行2公里泥巴路,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中午饭自己从家里带米到学校,老师轮流帮忙煮饭。到了冬天,大年级的学生就自己从家里扛着一个“火桶”到学校,坐在屁股底下一边取暖一边上课。那时候老师们个个都是“全才”,数学、语文、美术和体育课全兼。由于劳动力不足,有时候课上到一半,看着天要下雨,学校会紧急通知下课,好让离家近的学生教师可以赶回家抢收稻谷。农忙时节,学校便组织学生

 “采茶”“捡稻穗”“摘茶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明白劳动的艰辛,一方面取得的收入用于添置一些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我的小学时代便在尘土飞扬但是欢声笑语不断的操场上、破旧但被朗朗读书声环绕的教室里、汗水直流却难能可贵的劳动现场中度过。

  中学时代已经是21世纪初。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颁布,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春风继续沐浴下,我这样一个乡村小孩也搭上了教育改革的班车,离开乡村,进入城镇中学。尘土飞扬的泥巴操场安装了塑胶跑道、甚至还有篮球架等运动设备;上学的工具从步行变成了自行车;教学语言从“方言”变成了普通话;学校盖起了食堂,再也不用自己带米到学校煮饭;老师也从“万金油”变成了专业教师;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居然也学上了“英语”。我甚至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的神秘与神奇。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那个年代农村教育还是受“重男轻女”陋习影响较为深刻,很多女同学都因为家庭原因,初中没有毕业就被辍学了出去打工养家了。犹记得那些年教育局、学校组织老师一家家走访乡村家庭,宣传教育重要性的场景。而我是非常幸运的,我的父母因为相信党和国家,才相信了教育的力量,相信了知识的力量,才有了我今天的人生。

  就这样,我坚信着知识就是力量,一路风雨一路歌,童年在涓涓细流中逝去,日子在朗朗书声中度过,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乘着教育发展的班车,背上行囊,远离父母,一路奔向了心中的圣地——大学。而此时,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已经越来越深,学校拥有许多先进设备,各类实验室、实验器材、健身器材,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室,多功能图书馆等等让我们流连忘返,身心受益。

  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快8年了。我所就读的那所乡村小学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依然坐落在乡镇但是非常现代化的、标准化的小学。儿童娱乐器材、多功能教室、计算机、钢琴等等设备一应俱全。得益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收入的提高,农村学生再也不需要因为学费问题被迫离开校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更是琳琅满目,不但现代化而且早已经同世界接轨。

  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伟大春风已经沐浴了我们40周年。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的时代,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一定会让世界看到新的更大的奇迹。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农耕时,每件沾有泥土的农具,都是乡亲们的好伙伴。大家与它们朝夕相伴,习惯于早出晚归,也习惯于把每一件农具都打磨得发亮。镰刀、锄头、镐头、锹、犁,每一件都比它们的名字更亮。在故乡,特别是在黑土地上,这些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农具,比一个个村庄的历史更长。与这些千年百年的农具相比,我们太渺小了,我们都只是小小的孩子。

  当现代化的农具,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脱粒机们,从梦想来到现实,传统的镰刀与犁铧便悄悄离场,仿佛是没有获得掌声的演员落寞而去。于是在故乡,夕阳西下的时候,在田野里看到的不再是遍地的乡亲,而是现代农机,它们仿佛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欣赏,在这里留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每一个农机的辙印都是一枚螺钉,把历史和现实,把昨天与今天,把许多不相干的日子和故事装订在一起。

  传统农具依旧被挂在农家的屋檐下。对于故乡的发展与变化,这些农具不只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从我身边吹过的风依旧清凉,不知是从小镰刀旁吹过来的,还是从大播种机边吹过来的。

  细心的兄长,把原先家里的仓房,改造成一个小的“农具博物馆”。父亲使用过的,母亲使用过的,哥哥自己使用过的,家里没有丢弃的所有农具,一一陈列在小屋里。小屋是简陋的,甚至有一些破旧,在斑驳的砖墙上,哥哥钉上了一排钉子,把所有的农具都挂在这墙上。

  跟了父亲20年的镰刀,不知道被父亲磨过多少次。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每一次在磨石上磨过镰刀,在清水里洗过之后,习惯用手指去感受刀刃的锋利。他凝视刀锋的目光是那样的慈祥,透出一股亲切,一股力量,仿佛是凝视一个伙伴,甚至一个孩子。用这把镰刀,父亲养育了我们,这也蕴含了他一生的希望。

  跟了哥哥十几年的锄头,也已经细小了,那是哥哥回家务农之后使用的第一把锄头。初中毕业之后,看着病在家里的父亲,哥哥放弃了自己求学的梦想,选择回家务农。瘦小的他在村头的铁匠炉打制了一把比大人的小一些的锄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十几年的劳作,锄头已有些斑驳。

  哥哥使用过的每一把镰刀,割草的,割柴的,甚至割水稻的,让哥哥单调的日子多了一些色彩。此刻,哥哥使用过的所有农具和他流逝的青春,都静静地凝固在这里,凝固着哥哥的希望与父亲的期待。哥哥习惯没有事情的时候坐在小屋中,跟这些农具静静地坐一会,追寻昔日的感觉:那些农具依旧在田野上行走,那些庄稼,依旧在他的肩头生长,鲜活的蓬勃的青春依旧没有离去。

  在仓房的门口摆放着一个石碾,是上好的大青石打磨的。大青石是做石匠的姥爷从几十里外的山上,用几头牛拉的爬犁拉回来的。那年母亲才6岁。之后,尽管有人曾出高价买这块青石,姥爷却一直没有动心。后来,他把青石造成石碾,送给女儿做嫁妆。在父亲家破旧的三间草屋旁,人们精心地平整出一块地方,安置好这座石碾,这是小村的第一块石碾。石碾隆隆的滚动声,让这个小村有了活力。村里的人于是习惯在石碾上加工粮食……40年后,村里的电磨开始轰鸣,没有人再用石碾碾粮食。石碾留给了村里人吱吱呀呀的记忆。有一天,一个城里人想买走它,做什么用,城里人没有说。母亲犹豫了一夜,最终还是没有卖,她说,这东西留着就是一个念想。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出生在1954年,在xxx一偏僻农村长大。儿时,我就对汽车情有独钟,做梦都想坐一次汽车。

  在我的记忆里,我所居住的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每逢雨季到来,不论是汽车还是马车,经常被陷在泥泞的公路上,苦不堪言。由于交通不便,一些车辆都绕道而行,我们村子里的公路上很少见到汽车。偶见开来一辆,我就和童年的小伙伴们好奇地跟在后面追赶,闻着汽车尾气排放的汽油味,无比陶醉。汽车驶过,烟尘和泥土四处飞扬,我全身上下脏兮兮的,回家没少挨骂,但我痴心不改,只要听到汽车发动机的轰隆声或鸣笛声,我都要不管不顾地冲出家门,一饱眼福。即使不去追,也要目送汽车远去,直到不见踪影。当时我就梦想着,要是能坐一次汽车有多好。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不同种类的汽车多了起来。我第一次坐上汽车是1976年,在我结婚的那一天。我们农村人结婚,过去都是马车迎亲送娶,由于我爱人的家离我家较远,我父亲雇了一辆解放牌大货车,车厢里放上几个木凳,车头上系着用红布做的大红花,我和媒人坐上车去迎亲。不得不承认,在我的心里,坐上汽车甚至比结婚还要兴奋几分。

  第二次坐汽车,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从事农业工作,有一次,政府机关领导去农村考察农田基本建设,让我陪同前往,我们坐的是辆北京吉普。车行走的道路都是我们辖区的沙土路,凹凸不平,虽然坐在车里很颠簸,但还是感到特别舒服。小车的速度比大汽车快多了,只见道路两旁的树木快速地后退。当我从车窗探出头向车后望去时,只见扬起的沙土遮天蔽日,又仿佛一条沙龙,在车后翻滚摇摆。

  第三次坐汽车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一次我出差去省城,坐上了城市公交车。城里的道路和农村真是没法比,所到之处尽是柏油路,笔直、洁净、宽敞、平坦,各种车辆在路上来回穿梭,高楼大厦尽收眼底,街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然而,我的视线始终离不开过往的车辆,一辆比一辆新颖别致,一辆比一辆漂亮大方,大部分牌子都不认识。我乘坐的是无轨公交车,那时正赶上职工上班,人特别多,整个车厢都挤满了,让人透不过气,站都站不稳,我双手紧拽着车上的吊环,一直站着到了目的地。虽然一路站着,腰腿酸痛,但这是我第一次坐上城市公交车,特别新奇,还看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心情愉快,疲惫无影无踪。

  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坐轿车,那是在90年代初,我从xxx调到铁岭工作,由于路途遥远,前来报到时,单位领导特批,决定用轿车送我到新的工作单位,那天坐的是苏联产的伏尔加牌轿车。能坐上轿车,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梦想。来铁岭的道路上,已不见过去的砂石路,走的都是近年新建的柏油路,宽敞平坦,一马平川,车跑起来自然没了从前的烟尘,噪音也极小,舒服至极。

  后来,坐车逐渐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我拥有了自己的车——一辆中华牌银灰色V5越野轿车,这是曾经无法企及的梦想。拥有私家车,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每逢佳节我们开车回老家看望父母,假日一家人自驾旅游,近的地方当天来回。每当我坐在自己的车里,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我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岁月,一切恍然如梦。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非常感恩母亲,选了一个吉日良辰,让我在新中国成立之日来到了人间。耳旁响彻的是开国的礼炮,眼前飘扬的是五星红旗,心中跳跃的是祖国的脉搏。从此,我与新中国同呼吸、共成长,亲历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由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的沧桑巨变。我的每个生日都沾满了新中国的喜气,在“举国同庆”的热闹非凡中度过。还是同样的原因,我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上过报纸“新中国的同龄人”专栏专版,很是自鸣得意,幸福满满!

 记得刚上初中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可爱的中国》读后感。众所周知,《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烈士的狱中遗著。书中那用血泪写成的的文字,那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情操,那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视死如归的坚定信仰,无不给人以心灵震撼!虽然当时我还年小,理解能力肤浅,但是如何以实际行动爰祖国?长大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些人生的大命题,也同样给了我幼稚心灵以叩问。长大了,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才逐渐明白,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享受幸运的同时,就更应该为新中国的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自小就教导我,人要知足,要感恩。新中国把我这个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培养成了大学毕业生,最好的回报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长,尽心竭诚为祖国服务。虽然我学的是与地质毫不相干的医疗专业,但却与912地质队结缘近四十年,直至退休。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地质队,都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此生无悔。

  我分配到912队工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大队部基地设在临川县郊外的一家废弃糖厂的旧址,离县城有五六公里。基地的各方面件条件差,生活较为艰苦。大队部的办公和住房都是老糖厂五十年代建的旧房。我婚后住的是那种半截砖、半截篱笆墙的泥瓦平房,二十平米的大小,不隔音,大声说句话隔壁都能听见。后来有了小孩,仍是那间房。儿子大了,只好在房里另铺张床,房中间拴根铁丝,拉块布帘作隔档。厨房则是另外搭建的,仅几平米的用油毡、竹片做材料的一间棚子。卫生间是外面的公共厕所,洗澡就得从锅炉房提热水去公共澡场解决。如此窘境,一过就是十几年。条件之艰苦,会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后来虽然逐渐有所改善,但是难有根本好转。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大队部基地由临川搬迁至鹰潭市区,才有了彻底的改观。借助矿业经济的发展,基地的面貌焕然—新了。大院不仅矗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还建起了休闲广场、文化室、阅览室、健身房、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室、游艺室

 ……院子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整洁靓丽的大院,引得周边市民羡慕嫉妒恨。有的美女靓妹则以身相许,成了队上职工的媳妇。我三口之家住上了厨、卫、厅、卧俱全的百多平米面积的套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来我家做客,看了我的住房和周围环境后赞许说,地质队还真的不错!是的,地质队终于华丽转身,由“穷苦”走上了“富裕”。以前遭人嫌弃的“糠渣饼”嬗变成了讨人喜欢的“香饽饽”。真可谓“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地质队乘的正是改革开放的好风,借的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力。

  回眸自己近四十载的地质人生,虽然不在找矿一线,但是能为地质事业尽力做好一份后勤服务工作,也算是另种付出吧。每当我目睹找矿人从早年使用的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件”更新为现在使用的GPS、机算机、数码照相“新三件”时,打心眼里为地质事业的发展进步而赞佩!每当谈起912队地质人矗起的永平铜矿、冷水银矿、朱溪钨矿……丰碑的背后,也流淌有后勤服务职工的汗水时,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高兴和自豪。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感恩父母,感恩祖国。他们使我践行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于浮躁中守一份淡定,于功利中守一份清贫,于红尘中守一份自律,于热爱中守一份真诚。唯如此,人生的路才走得踏实,无怨无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我已退休十年了。祖国这十年的发展变化更是灿烂辉煌!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地矿事业与时俱进,也非同日而语。退休后虽然移居他乡,但每次回到队上,那种挥之不去割之不舍的情愫总是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回家的那种感觉,真好!每当耳闻目睹队上在地质找矿、转型发展、福祉民生、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心中总不由窃窃欣喜。我们退休职工不仅按月足额领到退休金,而且还分享了大队发展的红利。如每年发放防寒降温费、节假日补贴、各类奖金;安排疗养、参观;成立老年人文体活动协会、开展适宜老人的多种文体活动等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皆缘于队上经济的发展。一种心满意足感由然而生,并为我是xxx地矿人而扬扬自得。

  值此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欢呼、庆贺、兴奋、激动、高兴、自豪、骄傲……再多的词汇都觉贫乏,再多的语言也显苍白。我最想说的还是永藏于心的那句话:我幸福,我与新中国同龄!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我来自东北一个小镇的普通家庭。记得刚记事时,爸爸是一家全民所有制水泥厂的采购员。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爸爸每个月都会去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枣庄市,河南省郑州市等地采购原材料,去北京、天津、上海的机会更多,基本走了个遍。那时我最高兴的就是盼着爸爸出差回来,每一次他都会带回来一些好吃的,让我们

 “饱饱口福”。太贵的东西,爸爸买不起,只是从他的差旅费中省下些伙食费给我们买点家里买不着吃不到的,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大麻花……爸爸都买过,现在想想那可能花去的是爸爸好几天的生活费啊。

  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带回来的一盒蚕豆,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吃食。我和姐姐一人分到了半盒。我很快就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份,说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下去,有点夸张,但确实没怎么品尝。看着姐姐拿在手里一颗一颗细品的蚕豆,我开始后悔了,一脸讨好地望着姐姐,希望可以再得到几颗。蚕豆太少了,又算是“稀罕物”,姐姐无奈分给我几颗,但我也很快吃完了。记得后来又是跟爸爸哭闹,又是撒泼打滚,“妄想”再得到一些,但是始终没有吃到,那种记忆中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

  现在不一样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餐桌上的菜色丰富了,营养增加了……各种山南海北的水果、蔬菜、海鲜,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订购,既新鲜又便宜,而且直接送到家门口。不仅是不同地域的吃食,甚至过去想也不敢想的跨越季节的吃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那种想吃而不得的经历再也不会有了。

  小时候,我们四家人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前屋的徐叔叔是个木匠,家里有好多好玩的“宝贝”;东屋的周奶奶家地势比较低洼,一到下雨天家门口就要用土做成“拦水坝”;西屋的曹家祖孙三代十口人挤在三间小房里;我爷爷是位老中医,家里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

 “朋友”来串门。

  院子小,人口多,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西屋里曹家,经常听见两位婶婶争着该谁做饭,该谁洗衣,该谁买菜,有时声音很大,吓得我们不敢靠近;东屋里周奶奶人特别慈祥,我们一帮“小萝卜头”经常去那里追着她让她讲故事;前屋里的徐叔叔经常用些木材的边角余料给我们做点好玩的,我们就经常去那里寻宝贝;我家呢,只要一来“朋友”,爷爷就不让我们进去瞧了,偶尔看两眼,不是在诊脉,就是在开方。当时觉得爷爷那么和蔼。这样集中居住的环境,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快乐,可以四处疯玩,但是大人们似乎并不开心,因为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显得拥挤而杂乱,所以总是苦大于乐的。

  现在不一样了,上世纪90年代初,镇上的集贸市场统一规划,我们的小四合院就在其中。前屋的徐叔叔盖了新房,东屋的周奶奶家搬到了街对面的一处宽敞之地,西屋的两位曹叔叔分别有了新居,我家则是在原址上盖了二层小楼。大家虽然不住在一个院里了,但是见面依然亲切,更重要的是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再到后来,我们小辈渐渐长大,走出小镇,来到大城市,住上新楼房,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首往事,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仅是大事,更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寻常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去年金秋十月,表哥搬新家了。

  他的家,建在村里规划的新村点,三间三层,通透明亮。这个小区已颇具规模,集聚了100多户人家。

  表哥家位于小区西侧,靠河边,环境好。他家和邻居家,不仅连在一起,底层还打通了,显得更加宽敞。

  这样做,增加了使用面积和利用空间,家里人能住得更舒适一些,还可以出租挣钱,用于开办羊毛衫加工点。

  邻居文生就是开羊毛衫加工厂的老板,正打算把市里的工厂往回搬呢。

  住新房,心情好,看到他家今后的生活有了盼头,我们都为表哥高兴,更高兴的还是大舅舅。

  搬家后,他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大舅舅的“想不到”,主要还是这一次借钱,非常简单、容易、顺利,有些出乎了他的预料。

  得知表哥建房的消息,小舅舅和我们几个表兄妹一商量,就主动为他凑了20多万元。人不用上门,一个电话,微信里把账号一发,钱就实时到账了。加上表哥这些年的积蓄,盖一幢普通的农房,应该不成问题了。说是“借”,其实表哥没有主动开口。

  表哥家以前的楼房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严重老化、阴暗潮湿。表哥内心也有建新房的愿望,可前些年一直不敢动建房的念头。有一次,我劝他该考虑建新房了,钱不够,可以先借嘛。他无奈地说,钱能借,但收入少,没法还,还是算了吧。

  不过,乌镇旅游开发之后,表哥的胆子大了,走出农村,来到镇上想办法。刚开始,表哥从乡下收砖瓦,卖给镇上人家。后来,跟施工队熟悉了,他就跟着施工队干装修、打下手,搬砖运瓦、敲墙、扛木头……伴随着旅游发展,民宿经济蓬勃兴起,推动装修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表哥有干不完的活,收入也渐渐增长。“仓有粮心不慌”,表哥的建房计划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房花费不小,除了基础建设这一块,还要进行内部装修。表哥利用干装修的优势,请来泥瓦匠建房屋框架,请来工友做内部装修。所有的砖瓦、沙子都靠他一个人搬运,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一大笔成本开支。五六十万元的房子,在精打细算、众人帮衬下,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为啥不难了?因为赶上了好时候,大家收入增加,口袋里有余钱,心胸宽广、眼界开阔。如今,乡亲们献爱心、做公益蔚然成风,村里谁要是生病了,大家都会看望慰问,谁家有困难,大家还主动捐款,伸出援手。

  去年,村里的阿坤,不慎摔伤,腰椎骨折,急需动手术。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起筹钱,帮他看病。出院后,全村人纷纷上门来看望,你一百、我一千,资助他渡过难关。建新白天在厂里打工,可晚上回家就上门帮忙,为阿坤解决生活困难。“看着你躺在床上,我们不会不管

 ”。他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一人好不算好,只有大家好,日子才更甜美。

  村里总有忘不掉的记忆,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

  现在,表哥的腰包鼓起来了,借的钱自然还得轻松。更重要的是,他每天忙碌着,天天有事干,收入很稳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感恩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你要好好学习啊”,表哥对孩子这样说。

 

Tags: 我和   无我   我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