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入党材料 > 思想汇报 / 正文

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

2022-12-06 17:10:0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供大家参考。

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

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

 2020 年 5 月 18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那是因为在月球旁边,我们中国建造了银河系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先进的空间站。而这个设计却是由我一手操办而成。

 这个空间站的材料选用了太阳系中的黑子、星球爆炸的碎片和显微化水,非常坚固、美观。

 空间站里面有指挥台,透过显微化玻璃看银河系,一切都似乎近在咫尺。这里面还有一个培养室,培养出了许多花草树木,现在正在培养参天大树。这里不只有植物,还有动物。里面住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还有朱鹮、孔雀,他们都在这里面健康成长。

 在培养室旁边,是接待室,迎接着每一架航天飞机和每一位宇航员。也许有人会问:在里面长期居住,食物能供上吗?不用担心,我们这个空间站中,有一个提取水分的实验室,从太阳系中提取各种对人类身体有好处的水,辛、酸、苦、辣味都有。而食物,则通过植物提取,进行加工,可口的食物就会出现在你眼前。你再也不用替食物长时间存放会坏、会变味而担心了!

 这个空间站不只设备齐全,功能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它可以监督地球上的一切。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生态环境,它会用最快的速度将信号发给当地政府,也会把照片传回地球,还会派机器人来到这里进行教育。如果哪里发生爆炸、地震等各类危险事件,它也会纪录下来。同时,它也具有警惕、预报的功能,向人们预报地震情况。

 在 2000 年以后,地球有可能失去磁场,人类将有可能无法生存。到那时,它会像人类报告最新消息,告诉人们各个星球的情况,也会研究出大量氧气,供人们在其它星球生活上亿年。它还会去研究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每天发出一个航天飞机去侦探。还有让你随时进入地球或空间站的专用快速航天飞机。它里面还有许多方便人们的机器:深海探宝器、水面行走鞋、穿梭银河系的飞机……

 它的功能真是太多了!

 现在,这个消息覆盖了整个银河系。人们纷纷前来参观,来吃可口大餐,来饮神奇之水,来长期居住。而且,连外星人也来参观,享受人类的生活,互相交谈。那里已是人山人海,要是想来就要抓紧时间呀!

 我呢,作为这个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主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我坐在实验室中,继续进行研究。

 同学们,现在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只会造出一个小小的空间站,也许还有可能造出一个更大、更完美的空间站。那么现在,就请我们共同伸出勤劳之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去建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

 

 造 《中国制造 2025 》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据悉,《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 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中国制造 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 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约 1.6 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 525 万人、研究生在校生 69 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 6000 个,在校生 136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约 1.1 万个,在校生 186 万人。

  王继平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

  王继平表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

  为此,《指南》列出了 7 部分的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二是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三是提升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四是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五是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六是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七是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

  据悉,《指南》是《中国制造 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是 1+X 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举措。

中国已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思想汇报

 

 天宫一号:

 中国空间站的“先遣兵”

 “天宫一号” 9 月底发射后, 将在太空等待随后发射的“神州八号” 。

 “通俗说, 就是‘天宫一号’ 以每秒 8 公里的速度飞行, ‘神州八号’ 追上去, 两者连接在一起, 不仅要严丝合缝, 还要把液、 电、 气通上。

 对接成功后, 二者将以组合体的方式在太空飞行, 由‘天宫一号’ 对组合体进行控制。

 实验结束后, ‘神州八号’ 将返回地面, ‘天宫一号’ 继续在太空服役, 等待‘神九’ 和‘神十’ 飞船前来对接。

 只有三次都对接成功,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才全部达到。

 ”

 记者◎曹玲

  迷你空间实验室

  1966 年 3 月 16 日, 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八号” 飞船, 手动操作交会过程, 与无人“阿金纳” 目标飞行器对接。

 对接后飞船猛烈滚动旋转, 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将飞船与“阿金纳” 分开。

 分开后飞船仍在滚动, 他改用手动控制才使飞船稳定下来, 为确保安全, 飞船紧急返回。

 后来查明原因, 是因人为扳错开关造成的姿态控制系统故障。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进行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

 接下来的 40 多年里, 太空中发生过 300 多次交会对接, 下一次即将是中国的“天宫一号” 目 标飞行器和“神州八号” 飞船。

 对“神舟” 系列飞船我们并不陌生, 但“天宫一号” 是个什么东西? 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一号” 总设计师张柏楠向本刊记者介绍, “天宫一号” 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 重 8. 6 吨, 分为两个舱。

 以往的“神州” 系列飞船是三舱式的, 比“天宫一号” 多了 一个返回舱。

 “‘天宫一号’ 的前舱是实验舱, 为全密封环境, 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进舱工作、 训练, 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以及睡觉也在里面。

 航天员的活动空间有 15 立方米, 和‘神州’ 飞船六七立方米的狭小空间相比宽敞了很多, 更适合长时间居住。

 后舱叫做资源舱,内置动力系统、 推进系统和能源。

 ” 因为要实现交会对接, 所以“天宫一号” 实验舱前面还有一个交会对接机构。

 “‘天宫一号’ 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主要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

 一是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和组合体控制技术; 二是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 为将来空间站的建设打基础。

 ” 张柏楠说。

 按计划, “天宫一号” 9 月底发射后, 将在太空等待随后发射的“神州八号” 。

 在“神州八号” 发射前的 21 天, 遨游太空的“天宫一号” 进行降轨, 在对接前 3 天左右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静候对接的最佳时刻。

 “一开始它们俩根本不在同一个轨道上。

 ‘天宫一号’ 需要降低轨道, 而‘神州八号’ 发射之后需要不断提高轨道, 提高到正好和‘天宫一号’ 轨道高度一致。

 这时候两个飞行器距离几百米到一两公里, 然后一点点仔细调整位置。

 ‘神州八号’ 的对接系统是一个激光雷达, 会向‘天宫一号’ 发射激光束, 如果正好打到‘天宫一号’ 的激光反射器上, 反射回来的信号就会很强, 二者沿着激光束指示的方向一点点靠近。

 等到距离很近, 比如几米的时候, 飞行器的相对速度会降到每秒几厘米, 然后两个飞行器刚好卡在一起。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告诉本刊记者。

 “通俗一点说, 就是‘天宫一号’ 以每秒 8 公里的速度飞行, ‘神州八号’ 追上去, 两者连接在一起, 不仅要严丝合缝, 还要把液、电、 气通上。

 这就好比上面放了一根针, 底下一根线, 差了几百公里, 最后要拿那个线去穿过那个针眼儿, 非常困难。

 对接成功后, 二者将以组合体的方式在太空飞行, 由‘天宫一号’ 对组合体进行控制。

 实验结束后, ‘神州八号’ 将返回地面, ‘天宫一号’ 继续在太空服役, 等待‘神九’ 和‘神十’ 飞船前来对接。

 只有三次都对接成功,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 标才全部达到。

 ”

 1992 年, 中国就正式确立了 了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

 第一步, 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 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 的交会对接技术, 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 发射一个 8 吨级的空间实验室, 解决有一定规模的、 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 建造载人空间站, 解决有较大规模的、 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交会对接技术和载人天地往返、 出舱活动并称载人航天领域的三大基本技术。

 此前, 只有美、 俄两国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

 “欧洲自动转移飞行器实际上是大型的货运飞船, 采用俄罗斯的交会对接机构; 日本无人飞船 H-2 转移飞行器的对接机构由美国提供, 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交会对接, 是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 被加拿大提供的机械臂捕获, 慢慢对接上的。

 ” 《国际太空》 杂志副主编庞之浩告诉本刊记者。

 据庞之浩介绍, 之前发生的 300 多次对接中, 失败的一共有 10 多次。

 其中小故障比如“和平号” 空间站的第一次对接。

 “和平号”空间站有 5 个对接口, 第一次对接是 1987 年 4 月, “量子一号” 舱携带了 一套天文物理仪器上天。

 当时的天文学家被一颗最近的 400 年的超新星爆发弄得眼花, “量子一号” 携带的天文望远镜可以研究恒星爆炸产生的 X 射线, 这些射线无法穿透大气层。

 但是“量子一号”到达后不能紧密对接, “和平号” 上的宇航员进行了太空行走, 清除了一个卡住了的垃圾袋, 使“量子一号” 牢固对接, 才得以研究罕见的天文事件。

 最大的一次对接故障发生在 1997 年, 俄罗斯“进步号” M37 货运飞船与“和平号” 空间站相撞, 相当于地面的汽车追尾, 把“和平号” 的“光谱舱” 给撞坏了。

 因为“进步号” 飞船是无人驾驶的, 当时失控了 , 而且使用了一种新的交会测量系统, 这个测量系统性能不是很稳定。

 飞船失控以后, 该减速的时候没有减速, 结果撞在了一起。

 后来通过宇航员出舱活动, 对“光谱舱” 进行了修复。

 张柏楠说, “天宫一号” 谨小慎微, 里面还有很多未来空间站会用到的技术和设备, 比如大型控制力矩陀螺。

 飞船短期飞行依靠发动机控制, 中型卫星依靠动量轮控制, 而空间站这种大型设备需要力矩才能控制。

 据介绍, “天宫一号” 的惯性制导系统及空中姿态控制系统均使用了 长城航天润滑油, 以保证运动部件动作的精确无误, 实现航天器平稳对接。

 据外媒报道, 有美国学者认为, “天宫一号” 相当于美国 1973 年发射、 1979 年坠落的首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 。

 这个载人空间站上拥有“阿波罗” 望远镜和其他仪器, 主要观测太阳和地球, 还从事人类在失重状态下生理和心理反应等各种科学研究工作。

 庞之浩认为, 与国外 20 吨级以上的同类试验性航天器相比, “天宫一号” 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质量较小, 只有 8 吨, 因此称为“迷你空间实验室” 更合适。

 建一座自己的空间站

  对一个国家来说, 建设空间站究竟有多重要? “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 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

 它是人类向深空进军的重要试验平台, 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在空间站进行验证。

 同时, 空间站也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

 但是上世纪 90 年代, 美国建造空间站时抱着“冷战” 思维, 不愿意和中国合作, 一直拒绝邀请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

 “当时没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在载人航天方面也没什么有特色的技术。

 ” 焦维新说。

 1984 年, 美国总统里根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公布:

 我们为了 和平、 经济和科学的利益, 能跟随我们的梦幻到遥远的星球, 在太空中生活、 工作。

 今晚, 我命令美国航空航天局建造一个永久的载人空间站, 并将在 10 年内完成。

 9 年后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 这个空间站依然停留在纸上。

 当年, 空间站计划得到了 98 亿美元的拨款, 但是由于不断地重新设计,预算依然不够。

 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转变了策略, 转而向俄罗斯寻求支持。

 “阿波罗” 登月后, 美国把精力放在航天飞机和探测火星上,而苏联主要放在空间站、 航天服和交会对接技术上, 曾经成功建造过 8 个空间站。

 1993 年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经济一落千丈, 原先计划建造的第二个“和平号” 空间站也因为预算压力很大而暂停。

 当年 3 月, 时任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的戈尔丁给他的俄罗斯对手写了一封信, 提议把“和平号” 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设计合并建造成一个联合的空间站。

 与此同时, 美国航空航天局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并邀请“礼炮号” 和“和平号” 空间站的建造者参加美国空间站的重新设计。

 接下来事情发展得非常迅速。

 同年 8 月, 美俄两国签订了一个新协议, 把空间站转化成一个真正的联合研究计划。

 美国还同意支付 4亿美元, 用来挽救俄罗斯的载人空间计划。

 对华盛顿来说这笔钱还不够航天飞机一次的飞行消耗, 但是在莫斯科就可以办很多事, 能给“和平号” 空间站提供重要的支持。

 两个大国合作后, 空间站的优势被媒体广泛宣传, 吸引了 欧空局、 日本和加拿大前来参加。

 1998 年 11 月 20 日, 由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 功能货舱发射升空, “国际空间站” 正式开始组装。

 根据最初计划, 它的总质量将达 470 吨, 加压舱总容积相当于两架波音 747 客机机舱, 设计寿命为 15 年左右, 可容纳 6 名宇航员。

 美国则是“国际空间站” 工程中的“老大” , 其投资占整个工程费用的 60%以上。

 去年 6 月, 俄罗斯航天署前署长阿纳托利· 佩尔米诺夫说, 俄罗斯已经联系了中国航天官员, 看是否有可能使用“神舟” 飞船来作为俄罗斯太空计划的后援, 充当“计程车” 的角色, 接送船员往返于空间站。

 之前, 欧洲空间局局长让· 雅克· 丹东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 如果其他空间站的合作伙伴也同意, 他也将张开双臂迎接与中国的合作。

 他说:

 “我真的很愿意支持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合作伙伴扩展到中国和韩国, 但是显然, 这不是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决定的, 必须由全体合伙人决定。

 ”

 显然, 俄罗斯和欧空局并不能决定这一点。

 很快, 针对邀请事宜,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言人约翰· 耶姆布里克(John Yembrick) 就称,尽管美国航空航天局总是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但是该机构和它的空间站合作伙伴还是没有邀请中国参加 1000 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计划。

 “美国一直对中国抱有排斥的态度。

 ” 焦维新告诉本刊记者。

 去年 10 月, 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查尔斯· 博尔登访问中国, 启动中美就载人航天技术进行国际合作的会谈, 但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后也成了礼节性访问” 。

 美国和亚洲其他几个国家合作密切, 包括日本和印度。

 2008 年, 印度发射了它的首颗探月卫星“月船一号” , 上面搭载了 11 个探测仪器, 其中有 6 个是美国和欧空局提供的。

 这颗卫星于 2009 年 9 月发现月球有水,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但是由美国提供的月球矿物分析仪器发现的。

 目 前美国不肯和中国合作, 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 。

 而此时, 中国自己的空间站计划正逐步成型, 已经掌握了 载人飞行以及太空行走技术, 很快将会突破交会对接技术。

 “我们的运载火箭技术已经成熟, 飞船技术也在走向成熟。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从他们的发言中还是能看到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在逐渐发生变化。

 ” 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詹姆斯· 奥伯格(James Oberg) 说, 中国载人航天的飞速发展, 不仅证明中国高科技水平日趋提高, 也将使其获得与国际空间站完全合作的机会。

 而合作原因更可能是因为美国面临的问题。

 今年 7 月, 美国的航天飞机宣告退役, 新的飞船尚未问世。

 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美国只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 飞船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

 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要价的好时机, 最初每人每趟航程价格为 2630万美元, 经过几次涨价涨到 6300 万美元。

 为此, 美国曾威胁俄罗斯, 如果涨价太狠就有可能和中国合作。

 中国的地位于是变得越来越微妙。

 2010 年 9 月, 俄罗斯航天署前署长阿纳托利· 佩尔米诺夫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宇航联大会上被新闻媒体提问时表示:

 “我并不反对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 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是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 以及他们在空间探索领域的远大抱负, 我认为中国可能不会加入国际空间站。

 ”

 2020, 唯一的“天宫”

 到了 2020 年, 地球上空很可能只有一座空间站在飞行, 那就是尚未命名的中国空间站。

 今年 7 月, 俄罗斯太空官员宣布, 打算在 2020 年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限结束后, 把它沉入大海。

 随后, 美国航空航天局拿出很多支持的论调, 意图证明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很有可能将超过 2020 年, 甚至延长到 2028 年以后。

 到那时, 国际空间站就 30 岁了。

 “我并不看好国际空间站的命运。

 ” 焦维新说, “空间站的寿命与建设材料、 设备质量有关, 但最重要的还是维护, 维护涉及到投入。

 ”

 关于维护, 最好的例子就是“哈勃” 太空望远镜。

 自 1990 年 4 月 24 日“哈勃” 望远镜上天后数周, 研究人员就发现它传回来的图片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查了半天发现主镜的形状被磨错了 , 导致不对焦, 图片模糊。

 为此美国于 1993 年通过航天飞机对“哈勃” 望远镜进行了一次维修, 给它戴上一副“眼镜” , 纠正了缺陷。

 2009 年 5 月, 美国“阿特兰蒂斯号” 航天飞机上的 7 名宇航员通过 5 次太空行走, 对“哈勃” 望远镜进行了 最后一次维护, 为其更换...

Tags: 站在   思想汇报   转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