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公文写作 > 礼仪文书 / 正文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020-06-02 19:02:05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现代文学即源于鲁迅之手,又成熟于鲁迅之手,正如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所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塑造地入木三分的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承托了鲁迅小说的内涵意蕴,从而成就了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承担。

   二、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评议

 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里,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儿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

 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三、典型形象之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卖于众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狂人日记》 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也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也是鲁迅小说深刻性的一种表现。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而《长明灯》中的疯子是一位在黑暗而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却能大胆、勇敢地去吹熄“长明灯”,摧垮“长明灯”的象征者,无不显示出他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和叛逆。完全可以称为其中的“勇敢者”了。

  三、典型形象之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一孔乙己和陈士成。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备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取笑作乐,侮辱欺凌的悲惨命运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因为生活在一个统治阶级腐朽残暴、无法无天的旧中国社会中,所以让这个**镇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穷死在众人的笑声中。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是与作者塑造人物时运用语言的娴熟、精当分不开的。不仅能从他的衣着、相貌、举止、神态,而且能从他的思想、遭际以及他从人世带走的悲哀中看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迫的结果,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所致,孔乙己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可他的身边一再出现笑声。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消失,在笑声中演完他一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乐趣,即使是同属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惟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通过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哄笑”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作者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而人们却不肯给他一点点关心与帮助,却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

 小说《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个被封建腐朽文化腐蚀逼狂了的下层士人,是封建科举制度弃儿的典型形象。陈士成之死,不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意识的罪恶,而目是**迅给当时封建复古思潮唱的一曲葬歌,赋予了小说极其强烈的讽刺性。

  四、典型形象之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这两个人物都正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现实生活表现出事事关心别人,处处帮助他人,但实际上却是在竭力地维护封建礼教,协助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和虐待,成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也成为了封建制度杀人害人的帮凶。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别人走向疯死悲剧的参与者。可见,他们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进而造成了对旧中国社会底层劳苦民众的无形的伤害。

  《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虚伪的卫道士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自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他们会阻碍社会的前进。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聊女人,无一不做。“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的无耻嘴脸。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五、典型形象之四:由叛逆而趋于仿徨,消沉的人物形象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仿徨,消沉的人物形象—昌纬甫和**连殳。是一个在辛亥革命时期热情勇敢的热血青年而逐渐变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一个悲观绝望、敷衍混世的落伍者的悲剧人物形象。昌纬甫的悲剧向世人揭示了辛亥革命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严重影响,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点是形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小说的结局“酒楼分手”一部分可以看出,作品中的“我”对昌纬甫深表同情,但更多的是深感无奈。**连殳是小说《孤独者》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较昌纬甫更为阴郁和冷漠,他不甘与世俗同流合污,自造“独头茧”,裹于其中,但事实上,与世隔绝只是妄想而己,最后,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背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宽地离开了人世。小说同样通过**连殳悲惨一生的遭遇,向世人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同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柔软性逃避性,这才是这一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所在。

  《在酒楼上》是一篇充分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题材小说。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吕纬甫这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吕纬甫,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并且还英勇地去城隍庙内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这一连串的壮举都可以证明年青时的吕纬甫是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千里跋涉回故乡去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弟弟迁葬。与吕纬甫相比,**连殳的生活道路性格都发生了变化。**连殳所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矛盾尖锐。如军阀与人民,军阀与军阀等等,再者是**连殳的个人生活细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连殳称为老太太的人,在他当了师长顾问后,蔑称为老家伙。对孩子们也由过去的爱护变为戏弄,甚至花钱买孩子们狗叫,磕响头等。作者将**连殳塑造成一个思想感情及其复杂,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有过民主意识的觉醒的战斗过的知识分子,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再加上自身的意志薄弱和生活的困倒,一步步的消沉直至最后的毁灭。**连殳的形象是**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中最突出的。小说中的

 N先生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先觉者的化身,他负笈海外,只因没有了辫子,就险些被停职,在社会上处处碰壁,所以N先生心情变得很激愤。他以头为例,激动讲述了自己头上的辫子与自己的一生的遭遇,进而让人们感到辛亥革命不彻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致使像

 N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抚今追昔,发出无限的感叹。

  六、典型形象之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他们是《伤逝》中的主人公,小说的两个人物一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子君在冷酷和严威中悲惨地死去,涓生在无尽的悲哀中继续探索着“人生之路”为结局,给人以无限的同情和无声的哀怨。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向读者证实二个问题:首先追求个性解放为前提而缺乏基础和追求目标的爱情,是凝固的爱情,只会衰老、死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创造,才会长久、永恒;其次,盲目狭隘的,一切为了爱的资产阶级爱情观成为了他们对爱情本质和价值理解的障碍;最后,社会黑暗势力和重压也是加剧人物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物的命运告诉读者:“个性解放”应融于“社会解放”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随着时代步伐,涓生和子

 君大胆的追求着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他们不顾封建势力和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牢笼,结合在了一起。然而女主人公子君却由于与涓生同居后便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里不是回忆过去两人热恋时情景,就是忙着做家务。生活使子君变得日渐空虚、庸俗、更甚至于是麻木不仁。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同时将他自己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他认为,他们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凝固。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幸福生活。直到涓生失业之后,他竟然错误的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的头上,是子君束缚住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涓生提出与子君分手,当真的分手之后,涓生本以为己可以自由的飞翔。可是,他错了,分手后的涓生依旧是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是带着悔恨回首往事。子君呢?分手后的她,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二人对现实没有足够认清,同时他们的奋斗目标只停留在了“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上了。所以一旦他们走到了一起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目标,外加上涓生的自私,与子君的怯弱,最终导致他们分手,直至毁灭。**迅之所以写这样的小说,主要是想让人们通过对涓生

 于子君这对恋爱的自由恋爱的悲剧故事,去思索这种“个性解放与自由恋爱”背后的思想局限性。

  总体上来看,**迅先生小说中知识分了形象,可以让广大的读者十分清楚和明白的是:**迅先生对这些命运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鲜明的,即认为他们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各种弱点和缺点,对他们作出了诚恳的深刻的批评。希望他们能尽力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对于**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现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不过

 **迅先生塑造他们,也就是要告诉大家: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会有出路的道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然有深切的同情,但更主要的是诚恳的批评。

  七、知识分子社会定位分析

 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团体。总的看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占少数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也不乏其例。有像孔乙己和陈士成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旧式封建知识分子也有像昌纬甫和**连殳一样的即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但对封建礼教有着反叛精神的知识分子;还是像子君、涓生一样彻底反封建礼教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军阀统治下,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样经受着痛苦和折磨。**迅正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问题的。他在小说创造中用和对待农民问题几乎相同的注意力来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正是把知识分子生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和研究。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就不能不看到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纵观阶级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除非出卖自己的灵魂,甘愿做统治阶级的走狗和帮凶,否则就不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在封建社会就一定是君主的臣民。**迅重视知识分子,是与他当时的爱国、救国思想分不开的的,作家尽力想让他们成为“精神战士”,在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作用;同时,**迅也指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能见容于黑暗社会,他们感觉或不自觉地和统治阶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自己能得到的也必然是苦果。这一些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在**迅创作的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中,都得到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那些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迅对现实观察的艺术结晶。

  八、**迅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寄托

 **迅对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首先,从小说的取材方面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于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就是说,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选身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

 ;**迅希望唤醒人们来改变这痛苦的人生。但从**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来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进行严厉的鞭挞。表面上虽然是在对他们进行批评,实质上却是给予了他们更多、更深的同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另一方面却细致刻划了孔乙己的纯真善良;在对昌纬甫和**连殳时,同情更为明显,通过他们的遭遇来揭露、抨击黑暗社会的思想也更为明确;至于子君和涓生,无论从小说的基调和表现方式来看,都是**迅在为他们说话,替他们控诉。

  纵观**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都有所揭露,有所批评。但**迅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也都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重任。

  九、**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社会性意蕴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一切文学都离不开写人,正是在这个意义**尔基种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作家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观点,更主要的是反映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

  **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刻划得深刻生动,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都表现了巨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他们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遭遇和命运必然反映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无形中深深地带着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印迹。总之,众多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就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

  其次,作品告诉读者,不容知识分子的社会是没落的社会,折磨和摧残知识分子最为残酷的是腐朽的封建社会。马克思十分重视知识分子,他把知识分子看作和工人一样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证实了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落后,腐朽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奴役的对象。**迅刻意描写知识分子形象,极力表现他们的不幸,恐怕也就是想通过人物真实地反映这一观点吧。

  再次,作者告诉读者,知识分子需要进行世界观改造,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并努力地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实施。我们不应该否认当时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仿徨的客观原因,但也应当承认他们主观上的原因。因此,作为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从现实出发,用革命的观点认识现实,反映现实,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的。

  综上所述,只有全面地辨证地认识**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才能更明白、更清楚地理解作家的良苦用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也让我们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踊的根源之一即是他们的软弱性。因此,无限的怜悯之情,以及更多更深的哀怨之叹,都让我们再次从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中不朽的光辉形象中得到感悟。

        

Tags: 鲁迅   知识分子   形象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