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演讲致辞 > 精彩演讲 / 正文

摄影专业艺考辅导教程(第一部分)

2020-07-19 16:20:12

 (第一部分) 目录 第一篇

 专业和院校解读篇 第一章

 摄影专业解读

 第二章

 摄影专业招生院校(部分)

 第二篇

 摄影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摄影概述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

 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摄影的功能与应用 第五节

 摄影的分类

 第二章

 照相机 第一节

 照相机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摄影附属器材

 第三章

 感光材料

  第一节

 感光胶片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与存储设备

 第四章

 曝光与测光 第一节

 摄影曝光 第二节

 摄影测光

 第五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及运用 第二节

 摄影光源的种类及特点

 第六章

 影调控制

 第七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第四节

 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

 第八章

 彩色摄影 第一节

 光与色 第二节

 色彩的配置方法 第三节

 色彩运用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色彩的视觉感受

 第九章

 数码摄影 第一节

 数码摄影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数码影像处理系统 第三节

 影像的基本调整 第四节

 影像的合成与处理

 第三篇

 摄影作品分析篇 第一节

 摄影作品分析的特点 第二节

 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 第三节

 摄影作品分析范例 第四节

 名作精选

 第四篇

 现场拍摄篇 第五篇

 历年考试真题篇

 附录一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摄影摄像专业考试大纲 附录二 福建省普通高校美术类摄影专业省级统考理论考试复习范围

 第一篇

  专业和院校解读篇

  第一章

  摄影专业解读

 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流行的趋势看,摄影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但我国目前的摄影更主要还是以一门技术的身份出现。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将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摄影的基础知识后,从事摄影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有可能将摄影最大限度地从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转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纵观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今的摄影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盛的时期,从招生院校、专业,到招生数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尤其是随着各省市艺术类专业实行统考办法的尝试以及院校自主招生办法的实施,摄影专业在其归属类别方面,其专业特征方面愈发凸显。

  一、摄影专业高考的性质:

 摄影专业高考属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的范畴,是招生院校为摄影类专业的招生而设置。它的评价标准是考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摄影专业基础和文化艺术素养,有利于对考生的择优选拔和入学后的专业培养。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两次进行。摄影专业高考即属于其中要求的专业考试。摄影专业高考目前除福建省实行统考外,其余省市均实行校考。

  二、摄影专业高考的类别:

 按照各个省市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考试类别的不同划分方法,摄影专业招生考试有的被专门划分为一类,有的被划分到美术类或编导类。但是,随着专业划分的逐年细化,摄影专业单独划类,已成为基本趋势。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培养方向的不同,摄影专业又划分为电视摄影、电影摄影、图片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照明艺术、电影制作、媒体影像制作等方向。

  三、摄影专业高考的形式:

 摄影专业考试分为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的专业考试和各招生学校自主组织、命题的专业考试两种形式,简称省统考和校考。

 按照艺术院校招生规范化的要求,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正逐步实现着由校考向统考的过渡。但是,由于不同院校的摄影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要求,目前摄影专业的招生考试仍然是校考与统考并存的时代。全国除福建省实行了摄影专业统考外,其他省市基本实行校考。摄影统考之后校考仍然存在,其原因是一些院校规定,考生只有在取得了所在省市的统考合格后才能参加校考,统考成绩基本上是本省市的院校以及专科认可。    四、摄影专业高考的类型及内容:

     按照摄影专业细分后的不同要求,以及各院校摄影专业理念、培养方向、目标的不同,摄影专业考试的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三种:

 1、摄影基础型:采取此类考试形式的院校基本上是一些艺术学院或综合院校,重在考核考生的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能力及摄影技能。考试基本内容为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实际拍摄。

 2、美术基础型:采取此类考试形式的院校基本上是一些美术院校的摄影专业,重在考核考生的美术技能及知识。考试内容为素描、色彩、速写、命题创作等。

 3、综合型:此类考试形式重在考核考生的全面素质。考试内容为面试、文艺常识、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美术技能、平面广告设计等。有的对上列知识均有涉猎,有的从其中选考部分内容。从发展的趋势看,这种类型的考试院校在逐步增多。

  五、摄影专业高考的备考内容:

     按照各个院校摄影高考内容的不同要求,摄影专业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做全方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这些准备大致应该包括面试和笔试两个方面。面试包括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考官提问、个人作品展示(摄影、美术或其他作品)、摄影作品分析、美术作品分析、现场图片拍摄等。笔试包括美术技能(素描、色彩、速写等)、文学艺术常识、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文学作品创作等。

     六、摄影专业高考的录取标准:

 摄影专业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两个方面,根据两个方面的成绩,不同的院校会采取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艺术院校采用的录取标准基本上有如下几类:

 1.按专业考试成绩排序录取。  2.按文化考试成绩排序录取。  3.按专业考试成绩与文化考试成绩综合排序录取。

 4.按文化考试成绩与所在省一本线的分数比值排序录取。

  七、摄影专业的就业方向:

 摄影专业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市场需求量较大。从各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看,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电影制片厂、电视制作部门、媒体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图片制作部门、报社或杂志社、摄影公司、婚纱影楼等部门,以及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等工作。

      第二章

  摄影专业招生院校(部分) 随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也与日俱增,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的纷纷开设摄影专业,给广大热爱摄影并致力于摄影艺术的学子提供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对全国部分摄影专业招生的院校及考试内容的简要介绍请见下表:

  招生院校 专业(方向) 考试内容 北京电影学院 摄影 (电影摄影方向) 初试 笔试:文艺及综合常识(文艺、时事、社会常识。考生自备2B铅笔和橡皮) 复试

 笔试:1.影片读解(观摩影片后回答与此影片内容相关的问题) 2.命题创作(根据命题故事内容,创作出6-8幅画面,叙述故事情节。绘画形式不限,自带画具) 三试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考生可自带本人美术、摄影作品) 摄影 (电影制作方向)

 初试 笔试:文艺及综合常识(文艺、时事、社会常识。考生自备2B铅笔和橡皮)

 复试

 1.命题写作(笔试。给出一幅作品,要求考生根据作品创作出一个短片剧本或故事) 2.命题辩论(集体方式。给出主题,考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规定发言每人不得超过2分钟,不发言者为0分。自由辩论每次不得超过1分钟) 三试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考生可自带本人美术、摄影作品或已发表的文学作品,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摄影 (图片摄影方向)

 初试 笔试:摄影基础知识与摄影作品分析 复试 现场拍摄(以命题方式现场拍摄,考生自带相机,一律使用数码照相机,拒绝使用传统照相机) 三试 面试:文艺理论常识,摄影理论知识,电脑图形处理常识等(考生可自带本人摄影、美术作品) 摄影 (媒体影像制作方向)

 初试 笔试:专业基础知识 复试 笔试:计算机常识(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多媒体基础) 三试 面试:文艺综合素质、外语、逻辑思维能力、命题故事 (考生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中国传媒大学 摄影 (电影电视剧、图片摄影方向) 初试 ① 提交摄影、绘画或其他作品 ② 面试:自我介绍;摄影、美术作品分析;回答考官问题 复试 影片分析(故事片电影,3小时30分钟) 报电影电视剧摄影方向的考生还需参加绘画考试:a.素描b.分镜头(就提供的一段文字故事用若干幅画面表现)(3小时30分钟) 摄影 (电视摄影方向) 初复试 合并 考试 面试:①自我介绍(1分钟) ②回答考官提问(高中所学知识) ③摄影、美术作品分析(注:如考生有习作,可带来展示) 笔试:电视节目分析(重点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2小时) 浙江传媒学院 摄影 图片摄影 初试: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主试教师提问 复试:摄影作品分析;综合素质测试 电视摄像 初试: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主试教师提问 复试:影视作品分析;综合素质测试 照明艺术 天津师范大学 摄影 时间为120分钟,总分为100分(不含附加分),考试内容为:

  1.文学艺术常识(30%,以中学教材涉及内容为主)

 2.摄影基础知识(40%)

 3.摄影作品分析(30%)

 4.如参加我校美术.设计类考试可另行加分。美术、设计类考试满分为200分,加分成绩按总成绩*10%折算,最多为20分。

 重庆大学 摄影 1.回答提问;2.摄影作品分析、命题创作、影片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摄影 1.摄影基础知识;2.摄影技巧测试(命题拍摄、静物拍摄) 南京师范大学 摄影 (1)摄影基础知识; (2)摄影作品或美术作品赏析; (3)平面广告设计(图片与文字编排,规定图片与文字,8开画纸) 摄影(新闻摄影方向) 南京艺术学院 摄影 初试:①才艺展示②回答考官提问(影视基础、摄影基础知识) 复试:①故事续编、摄影作品分析②电视作品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 摄影 摄影基础知识;室内实拍 山东艺术学院 摄影 素描;摄影基础知识与图片分析 山东轻工业学院 摄影 摄影基础知识(基础原理、作品分析)、摄影技能 济南大学 摄影 摄影技能测试;摄影基础知识 重庆师范大学 摄影 美术基础;摄影作品分析 辽宁大学 摄影 笔试:①影视作品分析②色彩填涂(自备彩色水笔一套) 面试:③命题演说 河北传媒学院 摄影 只一试省份 测试内容 1.摄影理论基础知识考察;2.图片分析;3.影视片断分析 有初复试省份测试内容 初试 (面试) 1.回答考官提问(时事政治方面);2.照片拍摄(现场拍摄);3.图片分析 复试 (笔试) 1.摄影基础知识考察;2.图片分析;3.影视片断分析 吉林动画学院 摄影 文艺常识;摄影基础知识;图片评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摄影 1. 摄影基础知识 2. 摄影基本技能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摄影 初试 面试:(1)回答提问;(2)摄影作品分析 复试 笔试:命题创作(根据命题要求,创作出4-10幅分镜头画面) 三试 笔试: 影片分析(2小时,不含影片观摩时间)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摄影系 摄影 面试:①自我介绍;②回答考官提问(高中所学知识); ③图片作品分析。

 笔试:影视作品分析 摄影(电视摄影) 照明艺术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摄影 笔试:综合类考试、分镜头描写及绘图; 操作:摄影技能考核;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摄影(含图片摄影及制作方向、影视摄影及制作方向) 1、美术基础知识、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文学艺术常识 2、图片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摄影 吉林省、陕西省、四川省承认美术类统考成绩,在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河南省承认摄影摄像摄制类统考成绩,除以上七省外在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江苏、湖北、天津等其他省份承认天津 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成绩。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摄影 (1)自我介绍(可自带艺术创作作品);

  (2)考官提问; (3)摄影理论知识、文艺理论常识(笔试);(4)图片分析(笔试)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摄影 1.摄影作品赏析

 2.摄影基础知识问答 3.平面广告设计(图片与文字编排,规定图片与文字,8开画纸)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摄影 影视摄影 笔试:摄影作品评析(根据所提供素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评析, 字数不少于1200字。) 图片摄影 佳木斯大学 绘画(摄影) 素描、色彩、摄影基础知识、摄影创作 安徽师范大学 摄影 设计;速写;摄影作品分析(设计、速写两门课以中学现行美术教材为主要考试范围,摄影作品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摄影作品的鉴赏 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云南艺术学院 摄影(商业摄影与媒体) 素描;色彩 摄影(影视摄影) 色彩(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命题绘画创作,强调透视与色彩表现能力) 面试:身体基本素质目测;回答问题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摄影(影视摄影) 色彩(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命题绘画创作,强调透视与色彩表现能力) 面试:身体基本素质目测;回答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摄影 素描、色彩、摄影图片赏析 哈尔滨学院 摄影 素描、色彩、专业理论(其中基础理论、作品赏析)

  第二篇

  摄影基础知识篇

  第一章

 摄影概述

 摄影,其英文翻译为photography,该词源于希腊语photo(光线)和graphy(描绘、绘图)的结合,所以我们通常说摄影是用光线对景物进行描绘的视觉传播媒介,达盖尔在其摄影术发明的申请书中也说道“我已抓住了阳光来为我作画”。

 摄影是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之分。摄影是光学、物理学、化学、电子与数字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它通过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客观实在在感光介质上得到瞬间的记录或反映。

 摄影是人眼视觉的拓宽与延伸。摄影并不是单纯的照相,它是一门观察与思考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它限定了人眼用镜头去观察提炼、用感光介质去瞬间记录,框住了人的视觉范围。它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行为。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凝结了摄影者无限的情感与构思。

 摄影术自诞生以来,虽然只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短暂的历史瞬间了,摄影却经历了绘画需要上千年才完成的剧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摄影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人们时时刻刻、不知不觉地与影像世界共同生存。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介入,摄影发展的速度更是惊人,传统摄影还未站稳脚步就被数字摄影所代替了,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摄影的独特优势更加彰显,摄影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摄影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今,数码相机走进千家万户,日益平民化,大众化。摄影已经不在是少数摄影专业人员的特权,掌握基本的摄影技能,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内各大院校先后增设了摄影专业,培养摄影高级人才。同时,许多专业也将摄影作为其专业课中的重要课程,或是将摄影作为提高现代大学生全面素质与修养的重要选修课程。可见摄影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所以掌握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要不要强调该教材是一本考前辅导教材???)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我国对小孔成像理论的探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对光与影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在《墨经》中对光学现象进行了八条论述,通称“墨经光学八条”。第一条论述了影子生成原因,第二条论述了光线与影子的关系,第三条论述了针孔成像原理,第四条论述了摄影光学中物距与像距的概念,第五条论述了光与物体、影子的关系,第六条论述了光的反射现象,第七、八条论述了各种透镜中物与像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光学著作。

 春秋战国后期,大思想家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为周君绘画的故事,其中也涉及到了光影成像理论。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进一步对小孔成像理论和凹凸镜聚焦成像作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他同时也提到了几何光学的“格术”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几何光学体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了“盐卤窗纸上,烘之字显”的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银盐变黑显影技术的记录。

 宋末元初的科学家赵友钦,在研究天文测量的基础上对针孔成像等相关原理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取得较高成就,他曾在自己的房间中设计建造过一座暗箱实验室。其著作《革象新书》确立了照度学的思想体系。

 明清时代,我国已经运用暗箱原理进行绘画,康熙年间江都的黄履庄,因擅作“临画镜”和“缩亮镜”等光学仪器而闻名,清代陈文述曾对其研制的“多镜头暗箱”进行描述:“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器,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景,平列其上,历历如画。” 清代的物理学家郑复光在《镜镜泠痴》一书中同样介绍了绘画暗箱的制作方法。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写下《物理小识》一书,书中详细论述了小孔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问题。

 清代物理学家邹伯奇根据古代光学原理于1844年自制出我国第一台照相机,并著有《摄影之器记》与《格术补》等书,书中论述了照相机成像原理以及制作方法等知识。

 2.西方国家对光影成像的探索 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最早记载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质疑篇》,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介绍了关于小孔成像的原理。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暗箱”是帮助画家和自然科学家快速准确地记录大自然的辅助工具。艺术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于1490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暗箱的文字记载。1558年意大利科学家波尔塔(Giovanni Parta)在其著作《科学魔术》中详细的论述了运用暗箱进行绘画的过程:把影像反射到画板上,然后用铅笔描摹出轮廓,着色以后就完成了一幅画(如图1-1所示)。

 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J.H.Schulze)在1725年发现了银化合物的光敏特性,可惜的是他的实验并没有跟摄影联系起来。而真正将暗箱加上感光材料来记录影像的是英国的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17世纪末期,陶瓷工人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的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等取下树叶时发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案,可是遗憾的是他没有找到能够长期保存影像的方法。

 1812年英国物理学家乌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发明了新月形镜头,它由一片凹凸透镜构成,是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镜头,将新月形的凹凸透镜置于暗箱前端,并在其后端安装上磨砂玻璃,通过聚焦可在磨砂玻璃上看到真实比例的自然影像。暗箱和镜头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照相机的雏形。

 图1-1

 可携式绘画暗箱

 摄影术的诞生 1. 尼普斯与“阳光摄影术” 法国的印刷工人约瑟夫·尼普斯(J.N.Niepce)(如图1-2所示)于1793年开始了他对感光材料的研究,他尝试着将暗箱中的影像记录在金属板上并印刷出来。1822年他将印刷用的沥青涂抹于铅锡合金板上,然后置于暗箱中进行长达12个小时的曝光。在光线的照射下,景物明亮部分的沥青变白变硬,然后用薰衣草油冲洗“显影”,薰衣草油将未变硬的沥青溶解,露出下面的暗灰色金属板,从而记录下了光的影子,形成与原物相似的正像(如图1-3所示)。尼普斯将这种记录影像的方法命名为“日光蚀刻法”,或称“阳光摄影术”。

 1825年他拍摄了一幅牵马的孩子的影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张有确切年代可稽的照片 (如图1-4所示) 。1826年,他再次成功的拍摄了其工作室窗外的风景,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如图1-5所示)。这张照片曝光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出现了景物东西两个方向都受光的现象。“日光蚀刻法”由于光敏度过低,影像质量不高,所以始终没有直接应用于摄影上,后经过改进,使用于印刷制版行业。

  图1-2 尼埃普斯肖像

 图1-3

 《餐桌》 尼普斯摄 1822年

 图1-4 《牵马的孩子》 尼普斯摄 1825年

  图1-5 《窗外的风景》 尼普斯摄 1826年

 2.达盖尔和“银版摄影法” 1829年法国画家与舞台美术师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如图1-6所示)开始与尼普斯合作,继续改进摄影术的研究。1837年,达盖尔将铜版表面镀上高度抛光的银,然后将铜版银面朝下,放在碘蒸汽上熏蒸,使其表面产生可感光的碘化银,然后把镀银铜版放在暗箱中曝光约30分钟后,取出用水银蒸汽熏蒸显影,生成汞剂,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浸泡定影。即获得了影调层次丰富、具有金属光泽的正像(如图1-7所示)。这种方法被称为“银版摄影法”或“达盖尔式摄影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席会议上,向全世界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自此,这一年通常被认为是摄影术诞生之年,达盖尔因此也被誉为“摄影之父”。

 用“银版摄影法”获得的影像质量较之“阳光摄影术”有显著的提高,如图1-8拍摄的巴黎建筑物,影像锐利,影调层次丰富,但是它的致命缺点也同“阳光摄影术”一样,每一块金属版只能获得唯一一张照片,这样不利于影像的复制与传播。

  图1-6 达盖尔肖像

 图1-7 《工作室一角》 达盖尔摄 1837年 目前所知尚存最早的一幅银版法照片

 图1-8 《巴黎街景》 达盖尔摄 1839年

 3.塔尔博特和“卡罗式摄影”法 就在“达盖尔式摄影法”公布不久,英国文学家,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如图1-9所示)也宣称他发明了一种能够将暗箱影像永久保存的方法,他把他的工艺称为“卡罗式摄影法”。

 塔尔博特的这种摄影法用纸作片基,成像质量较差,无法和“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相比。但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影像是负像,可以用来印制正像,这样就可以实现影像的批量复制传播,这种“负像一正像”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塔尔博特因此也成为今天的负片工艺的创始人。1841年塔尔博特在英国为他的“卡罗式摄影法” 申请了专利,并出版了一本卡罗式照片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名为《自然的铅笔》(如图1-10所示)。整个画册共有24幅卡罗式的大幅像片,至今仍有少数留存。

 图1-9 塔尔博特肖像

 图1-10 《自然的铅笔》之一 塔尔博特摄 1844年 在达盖尔公布他的摄影术之前的几个月,法国的伊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Bayard)也声称自己发明了摄影术,但最终摄影术的桂冠被达盖尔摘取。在竞争摄影术发明权失败后,巴耶尔一怒之下将自己扮成溺水自尽者,半身赤裸进行自拍,并在照片旁辅以文字说明(如图1-11所示)。虽然与摄影术发明的专利权失之交臂,但这幅照片却成了摄影史上公认的最早男性人体照片,他开启了世界人体摄影的先河,自拍手法的导入也是摄影家将镜头面对自己的最初尝试,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摄影手法也应该是摄影史上的首创。

 。

  图1-11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 巴耶尔摄 1840年

 摄影术的发展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摄影术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包括照相机的发展和感光材料的发展两个部分。

 (一)照相机的发展 从最初的简易暗箱,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相机,照相机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1841年,光学家沃格兰德(Vogue Rand)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的照 相机。

 1849年,戴维•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立体观片镜。

 1888年,美国伊斯曼公司研制出首台使用胶卷的“柯达1号”相机,可连续拍摄100张照片。1891年柯达公司制造出可装卸胶卷的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George

 Silas)首创闪光灯摄影。

 1914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135相机,使用35mm宽的电影胶片,可拍摄24mm×36mm照片,这是第一批徕卡相机(Ur-Leica)的原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5年,德国蔡司公司生产出世界上首批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成为摄影史上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

 1928年,德国“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生产出一种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罗莱反光照相机,它能拍摄6cm×6cm的方形照片,并能在相机顶部的磨砂玻璃屏上调焦和取景。

 1945年,瑞典生产了一款名为“哈色布拉德”(Hasselblad)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47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拍摄后即可拿到照片的 “波拉洛依德”(Polaroid)相机,简称“波拉”相机。。

 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康泰克斯”(Contax),开创了现代135单反相机的基本模式。

 1949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

 1950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

 1954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

 1960年,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潘泰克斯”(Pentax SP),从此照相机进入了电子时代。

 1977年,日本的美能达公司生产出世界首部双优先自动曝光相机——“美能达XD7”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9年,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佳能EOS-1”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开创了照相机技术的数字化时代。

 (二)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感光度的不断提高的探索。当年尼普斯使用沥青金属版,曝光12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片的问世,如今的ISO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的影像现在很容易的就得到了。

 1819年,英国的科学家赫谢尔爵士(J.F.W.Herschel)发现了硫代硫酸钠可以做定影剂,此法沿用至今。1840年他发现了卤化银中溴化银的感光性能最高,1842年他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摄影”、“正片”、“负片”、“乳剂”等摄影专业名词都是他提出来的。

 1847年,尼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取得“蛋白玻璃”摄影法的专利权,使曝光时间提高到5~15分钟,但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仍较慢,不适宜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1851年伦敦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明了“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它的光敏度高,使曝光时间控制在1分钟以内,拍出的影像影纹清晰,成为当时欧美的主要摄影法,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干版法”的出现,湿版法才逐渐退出舞台。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效果虽然很好,但使用不方便,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61年,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尔首次使用红、绿、蓝滤光镜,分别拍摄并获得了彩色影像。

 1871年,英国医生理查德·里彻·马克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发明了“明胶干版法”。用明胶作涂布材料,感光度极高,曝光时间提高到1秒以内,可以手持相机拍摄,而且外出拍摄可以不用带暗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摆脱了临时涂布制作湿版的不便,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84年美国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8年该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小型数码相机“柯达1号”,可连续拍摄100张照片。但是胶卷是事先放置在相机里的,拍完以后需要送回伊斯曼公司冲洗。

 1887年美国人古德温·汉尼拔(Goodwin Rev Hannibal)取得硝化纤维素感光片的专利,1889年开始生产硝化纤维素片的胶卷。

 1891年柯达制作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从此柯达软片胶卷风行世界,摄影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

 1935年,美国人研制出涂布三层乳剂的柯达克罗姆并付诸实用,从此,彩色感光材料技术逐渐成熟。

 1942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推出彩色负片和彩色相纸。彩色摄影开始迅速发展,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Mavica)。它记录影像的载体不再是银盐胶片,而是以电磁记录影像。但由于像素较低且制作成本高而未得到开发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传统的银盐时代受到数码技术的巨大冲击。影像的存储载体变成了CCD或CMOS芯片,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

 摄影术从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172年的历史,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在艺术见解、表现方法、审美趣味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摄影团体,形成了众多的摄影艺术流派,极大的推动了摄影的发展。

 一.画意摄影 摄影在诞生之初,为了获得与其它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开始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画的,并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力模仿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1892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年巴黎摄影俱乐部、1902年纽约的摄影分离派和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相继成立,将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推向顶峰。

 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印象派摄影”等几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流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奠基者是大卫·奥克达维斯·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和罗伯特·亚当逊(Robert Adamson),希尔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他的画风被认为是有着荷兰肖像画大师伦勃朗的遗风。而亚当逊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家,他们两个人合作,以“卡罗式摄影法”为人们拍摄肖像。其作品具有较强的绘画特征,画面有着朦胧的美感、构图严谨、具有油画般的效果。他们的合作同时也是摄影与绘画无间协作的一段佳话。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斯卡·雷兰德(Oscar Rejlander)和亨利·佩奇·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他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布、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构图严谨,具有绘画效果。

 这同时也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

 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巨幅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如图1-12所示)是高艺术摄影最具代表性之作。作品模仿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用30张不同的底片拼贴、叠印而成。原作尺寸约为31×16英寸,创作耗时数周。他的这幅作品不仅构图严谨,而且具有很强的教化意味,画面表现的是一位老者教诲两个年轻人怎么选择人生。画面分两个部分,左边充满了欲望与诱惑,表示的是一种堕落的人生;而右边是勤劳向上的人生。画面通过对比手法劝导年轻人要走正道。这幅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展出时,引起巨大轰动,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的成熟,他的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作品”,雷兰德因他的巨大成就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人生的两条道路》后来被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买去用于教育子女。

  图1- 12 《人生的两条道路》 雷兰德摄 1857年

 罗宾逊也很热衷于用多底片合成作品,他的《弥留》(如图1-13所示)就是用了五张底片拼贴制成的。作品《弥留》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表现的是一个少女即将离世,亲友们悲痛告别的场景,画面弥散着伤感的气息,传递出古典画意的美学取向。1869年罗宾逊发表了《摄影的绘画性效果》一书,成为19世纪阅读量最大的摄影书籍。

  图1- 13 《弥留》 罗宾逊摄 1855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已故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他运用和雷兰德、罗宾逊相同的暗房技艺,使用集锦摄影法把多幅拍摄的作品,比如石头、松树、鸟、人物等在暗房中重新组合,仿制出古代山水画的样子。他的作品渗透出中国传统画意理念,虽然这种形式在现在已是再普通不过,但其独特的风格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其作品有《斜风细雨不需归》(如图1-14所示)、《八哥》等。

  图1-14 《斜风细雨不需归》郎静山摄 1960年

 印象主义摄影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追求光影变幻的即时漫射效果和画面的朦胧美感。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和爱默森的焦点视觉论促成了这一潮流的形成。摄影师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的手段,使用表面粗糙的相纸,刻意使照片显得朦胧,传达出“印象”般的视觉感受。代表人物有法国摄影家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保罗·贝尔贡(Paul Bergon)等等。德马奇是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画意摄影作品具有很高的造诣,他选用各种材质的相纸,创作出酷似绘画的摄影作品,有时为了达到绘画的笔触与肌理,他会在已经完成的照片上用画笔再做修改,以达到绘画的效果。他的代表作《人体》(如图1-15所示)就是一幅刻意修饰的与绘画相媲美的摄影作品。

  图1-15 《人体》 德马奇摄 1906年

 画意摄影流派是摄影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最初探索,这是一个历史进程的必然阶段,它为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画意摄影作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画意摄影过分的依附于绘画,过多的注重表面效果,为了达到绘画式的美感效果,极力掩盖平凡和丑陋,避免日常生活题材,忽视了摄影本身的独特性。所以在画意摄影发展过程中,很多摄影家慢慢意识到了摄影的特性,开始回归摄影本体语言,新的写实主义风格兴起,自然主义摄影流派顺理成章的就诞生了。

 二.自然主义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反对模仿绘画,反对对照片的人为加工,提倡用写实的手法展现摄影独特的魅力。1889年英国的彼得·亨利·爱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写下了《自然主义摄影》,在这本书中,爱默森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在摄影理论上第一次指出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提倡摄影主体意识,主张摄影要有自己的构图法则,以这本书为标志,自然主义摄影产生了。爱默森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自然主义的发展,他拍了大量真实反映乡村生活的照片,代表作有《采睡莲》、《收获》(如图1-16所示)等。

  图1-16 《收获》 爱默生摄 1888年

 三. 摄影分裂主义 摄影分裂主义又称摄影脱离派,是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与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等人于 l902 年在纽约发起成立的,他们主张“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摄影不是绘画的陪衬,而是摄影家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摄影器材的简约化、小型化,使得即时现场记录变得简单起来,从而推动了这一流派的发展。

 摄影脱离派的创始人斯蒂格里茨在最初学习摄影的时候,也是主张模仿绘画,宣称为达到绘画的目的,以一切手段对底版以及照片的人为处理都是允许的,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唯美的画意摄影作品。但是后来斯蒂格里茨渐渐意识到这种唯美的创作方式脱离了摄影的本性,于是他开始探索摄影自身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他开始拿着小型照相机在街头寻找题材,1892年拍摄的《终点站》(如图1-17所示)被称作是世界摄影史上“第一张现代摄影作品”。他斥巨资创办《摄影作品》杂志,1905年在纽约第五街开设著名的“291展厅”,极大鼓舞和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

  图1-17 《终点站》 斯蒂格里茨摄 1892年 摄影分裂派发起者之一的爱德华•施泰肯,是20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曾多次成功组织国际性的摄影展。1955年为纪念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创建25周年,他策划筹办了“人类大家庭”摄影展,展览宗旨是“全世界的人类是一个整体”。这个展览收集了来自68个国家的273个摄影师的503幅作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代表作有《好莱坞影星》(如图1-18所示)、《查理·卓别林》等。

  图1-18 《好莱坞影星》施泰肯摄1928年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摄影起源于德文的Neue Sachlichkeit,是新现实主义和新客观性的意思,英文翻译成New Realism或New Objectivity,因此也有新即物主义,直接摄影派等不同的翻译方式。新客观主义摄影家主张精确、科学地表现客观世界本身,他们关注现实中具有丰富细节的景物,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刻画物体的表面结构,展现其丰富自然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以体现摄影家对光线的极强的控制能力。

 该派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兰格•帕奇(Alber Renger Patzsch)和卡尔•布劳斯菲尔德(Karl Blossfeldt)。帕奇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美,利用相机挖掘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题材,其代表作品《长生花全景》。1928年他出版了对新客观主义摄影有着重要影响的摄影集《世界是美丽的》。

 布劳斯菲尔德于1928年出版了影集《艺术的原形》,是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里程碑。代表作品 《长小枝的凤仙花》(如图1-19所示)。

  图1-19《长小枝的凤仙花》 布劳斯菲尔德摄 五.纯粹主义摄影 纯粹主义摄影流派主张完全遵循摄影自身的特性,发挥摄影“直接”、“客观”和“真实”的原则,追求现场目视效果,强调瞬间即时拍摄,作品要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丰富的层次、细腻的影纹和强烈的质感和现场气氛。

 纯粹主义摄影流派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最完善的美。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利茨、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等。斯蒂格利茨可以说是纯粹摄影的倡导者,受他的影响摄影分离派中的很多成员都开始尝试纯粹主义摄影,斯特兰德就是一个很好的纯粹主义摄影理论实践者,斯蒂格利茨在《摄影作品》最后一期用整本专辑介绍斯特兰德的作品,他的作品题材丰富,但不管拍什么,他都主张用直截了当的方法拍摄,将景物的丰富的质感、影调、层次表现出来,他的代表作《白色栅栏》(如图1-20所示)。

 图1-20 《白色栅栏》 斯特兰德摄 1916年

 F64小组 受斯蒂格利茨的影响,韦斯顿、亚当斯、坎宁安等摄影家于1932年发起成立了摄影史上著名的F64小组。该团体摈弃对照片的人为加工,力求精确的呈现事物细节的丰富性与造型的严谨,他们主张在拍摄时照相机的光圈应该尽可能地收小,从而表现出物体鲜明的质感和层次。由于当时使用的大多为大画幅的座机,能够获得最大景深的最小光圈可以收缩到F64,因此将自己的组织称为F64小组。此团体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家,韦斯顿被称为“摄影界的毕加索”,代表作有《甜椒》、《卷心菜》、《贝壳》等。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也是其成员,他一生追求完美的摄影画面效果,发明了“区域曝光法”(亚当斯曝光法)理论,他的作品《月升》(如图1-21所示)非常注重对影像的细节的精确描写。

 图1-21 《月升》 安塞尔·亚当斯摄 1941年

 六. 未来派摄影 即动态摄影,出现于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创作特点是关注现代工业社会、强调运动、速度和力量,通过运动和速度状态来表现空间和时间。表现手法有影象重叠、虚实相辅,动作线化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摄影艺术视觉造型技巧。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视觉艺术家、未来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安东·吉乌里奥·布拉加利亚,代表作《欢迎》(如图1-22所示)、《打字者》等。

  图1-22 《欢迎》 布拉加利亚摄

 1911年

 七.抽象派摄影 抽象摄影流派追求超视觉、超常态效果,主张用摄影手法将具体的影像转换成点、线、面等抽象的形态。转换成抽象形态主要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是用镜头夸大和突出被摄体中的某一单独特征,使其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同时将其他特征压缩或降低其吸引力,但被摄体一般可以被辨识;第二种是脱离客观形态本身,通过各种手法将被摄体的形状、轮廓、影调或色彩发生根本的变化,被摄体与现实对象毫无相似,由此会引起人们抽象的美感联想或情绪上的反应。

 该派代表人物有阿尔文•兰顿•科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与纳吉等,科伯恩的代表作品有《纽约鸟瞰》(如图1-23所示),《漩涡照片》等。

  图1-23 《纽约鸟瞰》 科伯恩摄 1913年

 美籍匈牙利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aszlo Moholy Nagy)与妻子露西亚将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直接放在感光纸上,通过光线进行曝光,得到一种具有明显抽象韵味的“物影照片”,这是一种非照相机拍摄的摄影方式。纳吉的代表作品有《物影照片》(如图1-24所示)、《艾菲尔铁塔》等。

 图1-24《物影照片》莫霍利·纳吉摄 1924年

 八、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先锋艺术运动。

 达达被认为是激进的和玩世不恭的,带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达达摄影家们信奉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思想,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他们鄙视美学规律,反抗传统,在技法上采用无意识的拼贴、摹拓、堆积构成等方式。

 超现实主义以1924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布莱顿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标志,是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虽然与达达派同样标榜“下意识”,但作品并非如达达派那样无意识的拼贴、堆积构成,相反,超现实主义超越了一般认识中的真实世界,用一种非常理性的创作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幻想,画面看似荒诞不经的形象,其实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现实生活及其本质。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们使用高超的暗房制作技术,创作中使用大量的道具或运用特殊的摄影技法,如多次曝光、摄影蒙太奇、透明底片夹印和多底叠放等创造出超现实主义的效果。

 这两个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合作,拍摄了很多效果强烈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原子达利》(如图1-25所示)。德国人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摄影蒙太奇大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被称为虚无主义政治题材照片剪辑家,代表作《阿道夫吞金术》。杰里•尤斯曼(Jerry N Uelsmann)擅长暗房特技制作,被称作是“影像的魔术师”,代表作为《漂浮的树》(如图1-26所示)。曼•雷(Man Ray)创造了“物影照片”,代表作品有《骗人的泪珠》(如图1-27所示)和《安格尔的小提琴》。

  图1-25 《原子达利》 哈尔斯曼摄 1916年

 图1-26 《漂浮的树》 尤尔斯曼摄 1969年

 图1-27 《骗人的泪珠》 曼·雷摄 1930年

 九.社会纪实摄影 社会纪实摄影强调摄影的现实性与社会性,注重所摄对象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纪实摄影家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们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与命运,用镜头全面真实的记录下人类的一切活动。社会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它可以影响社会舆论乃至政府政策,是一种推动社会改良、唤起社会良知的重要手段。

 社会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有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出生于丹麦,后移居美国。他深入纽约贫民窟,拍摄美国城市中贫民的悲惨生活。他的作品《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情况》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引发人们对贫民窟问题的关注。他的作品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贫民窟最终被捣毁。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明确指出要用摄影的手段“揭露那些应予以批判的,歌颂那些应予以赞赏的。”他开始拿起相机关注移民问题,拍摄了大量关于美国童工的悲惨遭遇的照片,这些童工照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立法禁止雇佣童工。

  美国纪实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的《乡村医生》、《水俣》等都是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拍摄的日本水俣县工厂排泄水银,污染水源导致百姓生病死亡的报道震撼人心,引发世界舆论的谴责,致使日本迫于压力制裁了肇事工厂。这幅《入浴的智子》(如图1-28所示)被誉为可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皮埃塔》相媲美的杰作。

  图1-28 《入浴的智子》 史密斯摄 1972年

 FSA计划 FSA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机构“农业安定局”的英文简称。FSA计划的目的是调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萧条的情况,由政府出面征集了许多优秀摄影家深入到美国各地农村,拍摄农民生活状况与地理环境的照片,收集有关农业现状的资料。FSA计划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政府摄影行为,这个计划对美国农业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视觉文献。

 杰出的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童年时患小儿麻痹症而造成终生残疾,1935年她成为农业安全局的一名官方摄影师,她的作品真实、生动,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拍摄的《流民母子》(如图1-29所示)将“一个集焦虑、期待、慈爱的意大利籍女性定格在历史的影像长河中”。兰格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她在1941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她曾被投票评为美国10位著名女摄影家中的第二名。

 图1-29 《流民母子》 兰格摄 1936年

 十.勘的派摄影 勘的(Candid),原意是“直率”、“坦白”、“自然真实”,在摄影中,堪的派是一种在被摄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适时抓拍,不对事件发展过程施加任何干预的摄影风格。

 该派代表人物犹太人埃里奇•萨洛蒙(Erich Salomon),他擅长偷拍、抓拍,因对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报道而闻名。代表作《海牙会议》、《你看这个人象什么话》。

 另一个代表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此理论强调瞬间抓拍,旨在通过按动快门的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同时恰当好处的呈现在画面中。这也为后来者设定了一种超越的难度。所以在后来出现了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与之相抗衡。1947年布列松和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等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马格南图片社”,拍摄了大量令人难忘的图片,代表作《布鲁塞尔》(如图1-30所示)。

  图1-30 《布鲁塞尔》 卡蒂埃·布列松摄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性

 摄影具有区别于其它媒介的的一些特性,它的基本特性突出表现为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形象性、可塑性等,只有正确认识摄影的这些特性,才能充分利用其特长为人类服务。

 1. 纪实性

 纪实性是摄影的本质特性。摄影是运用相机和感光材料,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将事物真实存在的状态客观记录下来。摄影的纪实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虽然绘画也同样具有逼真再现的性质,但其远远比不上摄影。相机如同我们的第二双眼睛,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相机就记录下什么样子。正是由于摄影的这种真实记录的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客观感、真实感和可信度,在纪实和新闻摄影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摄影图片充当了一图抵千言的作用。

 图1-31是一幅纪实摄影作品,该作品是在被摄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瞬间抓拍的,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女孩上学环境很艰苦,但是她对未来充满希望,窗外一缕儿阳光照射在女孩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女孩的明天。

  图1-31 《那年,我们上小学》 徐利丽摄

 2. 瞬间性 摄影不是记录整个事物运动变化的全部过程,而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瞬间,在快门按下时,事物被以一种定格的方式记录下来,凝固成静止的影像。瞬间的凝固可以使我们长时间的、仔细反复的观看某一画面,不像电影画面一晃而过无法停留。同时它也能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一般情况下无法看到的现象,如子弹穿过苹果的过程。尽管摄影的画面是静止的平面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表现动态。一个合适的瞬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瞬间前后的信息,运动的前一秒和后一秒,将是什么样子的?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奶滴皇冠》(如图1-32所示)是闪光灯之父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Edgerton)拍摄的,他用自己发明的闪光灯,使用高速快门捕捉到了牛奶滴落的瞬间形成的皇冠状,这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景象,这张照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图1-32 《奶滴皇冠》 哈罗德·埃杰顿摄 3. 形象性 摄影造型艺术以创造艺术形象为目的。摄影者通过对客观对象进行选择、概括、提炼、艺术加工等,综合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评价,运用艺术语言使之物质化,就得到人们看到的具有鲜明艺术性的生动形象。这个艺术形象的形成是事物本质特征的体现,同时也融入了摄影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4. 可塑性

 摄影艺术在把现实生活的原型提炼表现为艺术形象时,凝结了摄影家的主观意念,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个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在拍摄摄影艺术作品时,摄影师需要选择最佳的时间、空间和典型的事物,抓取事物典型瞬间的典型特征,使塑造的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第四节

 摄影的功能与应用 摄影在其发明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功能不断彰显魅力,它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摄影的功能 1. 认识功能

 摄影忠实的记录下人眼看到的事物,同时也记录下人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地事物,这使得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对象。如高速运动的物体、微观的世界、宏观的宇宙天体、透视影像、红外线影像等等,我们肉眼是无法看清具体的细节的,而通过专门的相机就能帮我们真实的记录下来,供我们仔细观看。

 摄影的认识功能使其具有实证功能,人们相信摄影不会造假,所以在法律上照片通常作为证物呈现出来。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照片,在战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作为罪证出示,使日本战犯无法抵赖。摄影的实证功能也使其具有文献价值。如官方摄影师的出现,政府出面召集优秀摄影师为其服务,拍摄一些反映当前状况的文献资料(如图1-33所示);像现在的“老照片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

  图1-33 《等待救济的人》 多萝西娅•兰格摄 1933年

 2. 教育功能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感,还能潜移默化的起到教育作用。通过画面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摄影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触动人的心灵,进而提高人的觉悟和认识。如摄影师谢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感动了社会大众,引发了群众对贫困地区教育情况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改变了中国80-90年代教育的困境;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莘莘学子以深刻的启发,通过教育环境的对比,更加珍惜现在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

  3. 审美功能

  优秀的摄影作品具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符合美学规律与人们的审美要求,能激发人们的美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在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愉悦视觉,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培养观赏者的审美观。

 图1-34是继亚当斯之后的一位享誉世界的风光摄影大师戴维•明奇(David Muench)拍摄的,他是一位非常执著的摄影师,他对自然风景的拍摄有着独特的视角,他的这幅作品气势宏大,很有震撼力,除了具有视觉美感以外,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美。他希望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展现大自然的美,更重要是唤起我们的后代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保持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图1-34 戴维•明奇摄

 4.

 娱乐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日益普及化、大众化,并且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充裕,这使得摄影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通过摄影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锻炼身心。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玩摄影,摄影业余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们经常结伴定期出去游玩,既可以交流摄影拍摄经验,又可以分享拍摄的乐趣(如图1-35所示)。

  图1-35

 笔者(左)与老年大学的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

 史荣华摄

 二.摄影的应用 现在,摄影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摄影。尤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摄影更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惯。

 (1)摄影应用于纪实、新闻 摄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一开始便用于记录现实,摄影术的发明为人类历史记录下许多宝贵的图像资料,包括现在,摄影仍然忠实地记录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新闻和大众传播业(报纸、杂志、画册、画报、广告、书籍等)是摄影从业人员最多的领域。摄影手段的运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摄影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2)摄影应用于科技 照相机本身就是科技的成果,它与许多高级光学仪器配用,在科技领域里得到了很大发展。电子显微摄影能记录肉眼无法分辨的微观世界,使人看清楚极细微的物质结构,甚至单个的原子,粒子。高速摄影可以使人看到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变化,如子弹飞出时的状态。航空摄影能评估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产量,也能用于研究地貌。内窥镜摄影可以使人清清楚楚的看到身体的内部组织。

 (3)摄影应用于艺术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艺术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创作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摄影师们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摄影风格更加具有特色。

 摄影可以为其他艺术门类服务,摄影可以辅助搜集视觉素材,可以用于艺术品的翻拍和出版,如对书法、绘画作品、珍贵的书稿以及旧照片的翻拍,以方便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子媒介上观看,传播或者出版、发行。摄影可以作为画家写生的工具,很多著名画家如印象派画家德加、现代派画家毕加索,都曾用照相机拍摄大量照片,然后根据照片作画,包括现在很多画家依然这么做。

 (4)摄影应用于商业 商业摄影是摄影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商业摄影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为目的,摄影艺术只是其为达到商业宣传的一种手段。著名的包豪斯学院,肯定了摄影在商业上的应用,最早开设了关于商业摄影的课程。现代的商业竞争十分激烈,摄影作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被广泛用于路牌,海报,包装以及各种印刷品广告中,具有一图抵千言的力量。

 第五节 摄影的分类

 摄影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我们通常根据拍摄的内容以及应用的目的和领域分为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军事摄影、体育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摄影等。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取材于生活和现实,是以记录现实社会生活为主的摄影方式,它要求摄影师具备人道主义精神,保持一种对人性的关注,以公正的眼光,公平的记录所发生和看到的真实现状。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更注重表层现象下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它具有保存历史的价值和强烈的文化性,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人性力量,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的摄影活动,是以静态、瞬间的画面来反映新闻事实,这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点。新闻摄影具有新闻价值性、真实性与思想性、形象性、导向性等特征。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要素,新闻事件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有新鲜性、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提炼为新、真、活、美)。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一定要遵循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拍摄“真人、真事、真场景和人物的真情实感”。

  新闻摄影按形式分为单幅的、专题成组的、追踪新闻摄影等。按内容分为工业、农业、科技、体育新闻摄影等。

 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是以展现各种自然景观以及人为景观之美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摄影形式,如自然景色、城市建筑摄影等,风光摄影是广受人们喜爱的题材 ,大自然的美无所不在,风光摄影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灵摄取大自然无尽的魅力。风光摄影的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很享受的,它给人带来美的视觉印象和心灵的愉悦,优秀风光摄影作品除了具有形式美感以外,能够在一定主题思想的引导下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情趣。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以各种状态下的人物为被摄主体,通过描绘其外貌特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或表现人物在某些特定场景中的状态。拍摄人像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要通过自然真实的面部表情、举止动作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要表现好被摄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需要摄影师与被摄对象进行一定的有效交流,了解被摄人物的特点,以便于在拍摄中能迅速抓住体现人物独特性的典型瞬间。

 广告摄影:

 广告摄影是以商业广告或公益广告而进行的拍摄活动,广告商以摄影为手 段,通过摄影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拍摄广告摄影作品除了具备过硬的摄影拍摄技能与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出色的创意和完美的艺术设计。

 体育摄影:

 体育摄影是以体育赛场为被摄对象的摄影形式,体育摄影对摄影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拍摄好体育摄影是对摄影师技术水平的极大考验。拍摄体育摄影也是有很多技巧的,需要摄影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要具备足够的拍摄经验难度也就会相应的下降。

 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是艺术性成分很强的一种摄影形式,它没有任何的商业气息,以摄影艺术家的思想为主,表达一种情绪,一种审美观念。该类摄影作品遵循艺术的原则,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寓教于赏,形成含一定标准性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创意摄影和观念摄影都归于艺术摄影的范畴。

 本章要点:

 1. 简述摄影的定义。

 2. 简述我国与西方国家对光影成像理论的探索贡献。

 3. 概述“日光蚀刻法”、“银版摄影术”、“卡罗式摄影法”。

 4. 了解照相机发展历程。

 5. 掌握感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6. 了解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7. 简述F64小组与FSA计划 8. 掌握摄影的基本特性与四个基本功能 9. 概述摄影的用途 10. 明确摄影的基本类别

 第二章

 照相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好照片,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我们手中的相机,了解相机的结构、性能与表现能力,掌握操作方法,只有对摄影器材了如指掌,才能在瞬间拍摄的时候游刃有余。

 第一节 照相机的种类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照相机制造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面上照相机的品牌与型号极其繁多,面对琳琅满目的摄影器材,我们只有将其进行分类,才能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照相机的结构与用途。

 照相机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按相机使用的胶片尺寸分类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按这种方法可以将相机分为:袖珍型照相机、小型照相机、中型相机和大型相机。

 袖珍型照相机 这类相机使用的胶片尺寸较小、体积小巧、重量轻、便于携带。如110照相机,它使用的110胶卷画幅为13mm×17mm,有单边齿孔和衬纸,最先由柯达公司推出。

 小型照相机 135相机和APS照相机都属于小型照相机。

 135照相机使用35mm胶卷,常用的画幅尺寸为24mm×36mm,每两张间隔不小于1mm,胶卷上下两端有齿孔,装在专门的暗盒里,一般一卷可以拍摄36张照片。还有一种135照相机,其画幅尺寸为24mm×18mm,可以拍摄72张照片。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是由德国的莱兹公司于1913年研发成功的,后经过改进于1925年以莱卡命名并投放市场。135相机是目前受众面最广、最为普及的一类照相机。

 APS照相机中的“APS”是英文“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先进摄影系统,是柯达、尼康、佳能、富士和美能达五公司联手开发的。APS相机的画幅规格有三种:H型胶卷的画幅为16.7mm×30.2mm,C型胶卷的画幅规格为16.7mm×23.4mm,P型胶卷的画幅为9.5mm×30.2mm。它机型小巧,操作方便,设计科学,但由于其只能使用APS胶卷,画幅尺寸小,无法使用传统的相机和冲扩设备,尤其受到现在数字摄影的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型照相机 我们一般将使用120胶片的相机称为中画幅相机,它的画幅尺寸有60mm×45mm,可以拍摄16张照片,60mm×60mm规格的可以拍摄12张照片,60mm×70mm规格的可以拍摄10张照片,60mm×90mm尺寸的可以拍摄8张照片,60mm×170mm尺寸的可以拍摄4张照片。120胶卷没有齿孔,两头用胶布粘在衬纸上,卷片时靠拉动衬纸输片,专业的120相机有瑞典的哈苏(Hasselblad)501CM、503CW、202FA、205FCC、H1等,德国的禄莱(Rolleiflex)2.8G、6001、6008等,日本的玛米亚(Mamiya)645AF、RB67等。

 中型相机一般用于商业摄影当中,胶片画幅较大,便于照片的放大冲印,并且影像的清晰度、层次和质量较之135相机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其操作不灵活,胶卷拍摄张数较少,需频繁更换胶片。

 大型照相机 大型照相机使用的胶片规格一般都很大,通常是散页胶片,有4英寸×5英寸、5英寸×7英寸和8英寸×10英寸(1英寸=2.54厘米)等,分机背取景照相机和大型座机。大底片的使用使得照片成像质量高,并具有很强的放大能力,在拍摄巨幅商业广告、建筑、风光和工业外景等专业摄影领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其体积大、操作复杂、取景不便、影像上下颠倒,不太容易被一般人掌握。

 二.按取景方式分类 1.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是早期照相机的典型,它没有五棱镜,在拍摄时,取景的主光轴和相机镜头成像的主光轴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这样人眼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与通过镜头到达底片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得“所见非所得”。取景器看到的景物范围与照相机拍摄得到的景物范围之间的这种差异叫做视差(如图2-1所示),平视旁轴取景的照相机都存在一定的视差,拍摄距离越近视差越大。因此在拍摄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取景框上的视觉校正线对被摄对象进行合理布局。

 平视旁轴取景相机在拍摄时取景器始终开着,不容易跟丢被摄对象,而且快 门时滞很短,噪音很小,取景系统和光学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相机体积小巧。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傻瓜照相机基本上采用了这种平视旁轴的取景方式。旁轴取景相机多使用35mm胶卷,也有使用120胶片的。典型的机型有德国的“莱卡(LEICA)”M系列(如图2-2所示)、日本的富士645、Mamiya7Ⅱ和国产凤凰205E型、红梅HM-1型相机等。

 虚线为实际拍摄范围

 实线为取景范围 图2-2 莱卡M7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

 图2-1平视旁轴相机视差现象

 2.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单反相机,英文简称SLR,在拍摄时,来自被摄对象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被斜置的反光镜反射到聚焦屏上成像,再经过照相机顶部的五棱镜反射,所以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与通过镜头到达胶片的景物是相同的,几乎没有视差。通常拍摄到的范围比取景时看到的范围略大一些(如图2-3所示)。

  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反光镜抬起让开光路,同时镜头光圈收缩到预定的数值,快门帘幕打开,会产生一定的机振,曝光结束后快门关闭,光圈和反光镜同时复位。在反光镜抬起时,通往目镜的光路被遮断,因此会有瞬间不能看到被摄对象的现象。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又分为135单反照相机和120单反照相机两种,135单反相机顶部有五棱镜,用来改变光路,变俯视为平视。而120单反相机没有五棱镜,需要从磨砂玻璃屏上俯视取景,不太方便,所以有些120单反相机加装平视或斜45°五棱镜取景器附件,来改变取景方式。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生产厂商很多,如佳能EOS系列、尼康F系列、凤凰DC系列(如图2-4所示)中有很多单反机型等。120单反相机一般具有可更换的机背,它的品种有德国的禄莱,日本玛米亚,勃朗尼卡等,国产的东风牌和长城牌。

  虚线为实际拍摄范围 实线为取景范围

 图2-4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图2- 3 单反相机视差现象

 3.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双反相机,它的外形很特殊,一般是一个方形的机箱,上下并列着两个焦距相同的镜头。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和调焦,下面的镜头用于拍摄,两个镜头是同步伸缩的,正常情况下,被摄对象通过上面的镜头在磨砂玻璃屏上结成清晰影像时,下面的镜头在焦平面也同时结成清晰的影像。由于取景和拍摄分别由两个镜头来完成,它们不在一条轴线上,所以也属于旁轴取景系统,拍摄时存在一定的视差(如图2-5所示)。120双反相机使用120胶卷,取景器里看到的被摄对象是左右相反的,这也给拍摄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典型的120双反相机有禄莱(如图2-6所示)、海鸥、雅西卡美能达等。

 实线为取景范围

 图2- 6

 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图2-5 双反相机视差现象

 4. 机背式取景照相机 机背式取景照相机又称为大画幅照相机或大型座机(如图2-7所示)。该类相机的镜头和机身之间用皮腔连接,体积较大,需要用大型的三角架支撑,使用散页胶片拍摄,采用机背取景的方式,通过磨砂玻璃屏进行取景、调焦,取景时磨砂玻璃上的影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但是没有视差。

 大画幅相机对影像的透视及景深控制效果很好,大尺寸的胶片可以获取丰富的影像细节,所以多用在建筑摄影、商业广告摄影以及风光摄影领域。著名的大画幅相机品牌有瑞士的仙娜(Sinar)、德国的林哈夫(Linhof)、日本的骑士(Horseman)和国产的申豪等等。

  图2- 7 机背式取景照相机 三.按感光介质分类 目前照相机的记录载体有三种:感光胶片、感光相纸、CCD或CMOS影像感应器。按使用的感光载体的不同,可以把相机分为传统胶片相机、一步成像相机和数码相机。

 一.传统照相机 传统照相机使用的感光材料是各种规格的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密布着银盐颗粒的胶片不论在成像质量还是影像细节上都很出色,但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传统胶片相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现在很多胶卷生产厂商逐渐减少对胶片的生产,甚至停止生产胶卷。传统胶卷相机正在逐渐的被数码相机所取代(如图2-8所示)。

  图2-8

 NiKon FM2 传统相机 二.一步成像相机 一步成像相机是美国波拉(Polaroid)公司于1947年研制出来的。在我国称为“宝丽来”相机。它的优点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看到拍摄效果,很受旅游者的青睐,专业摄影师用它来试拍效果,再进行正式拍摄(如图2-9所示)。

 一步成像相机所用的感光相纸感光度较高,在机内进行显影定影处理,若干秒就可以得到照片,十分方便快捷。但是使用的相纸成本很高,成像质量比不上负片的效果,而且无底片,只能得到一张照片,照片保存期短。

 图2-9 一步成像照相机 三.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是由传统相机演变而来,仍旧使用传统相机的光学系统,只是图像信息的记录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原本放置胶片的位置换上了CCD或CMOS感光元件。景物的光信号通过CCD或CMOS转换为电信号,再有ADC模数转换器将电信号处理成数字代码,通过相机MPU的处理保存于存储卡,实现影像的记录。

 数码相机采用的是数字技术,称为数字照相机(Digital Cameras,简称DC)。数码相机的出现是一次全面的变革,无论是从器材、影像的记录介质、后期制作技术、影像的观看方式以及制作观念都与传统相机有所不同。数码相机具有可直接显示、存储、处理、打印和直接传送影像的特点。随着数码相机的成熟,它开始占据市场的显著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数码相机的普及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影像革命,颠覆传统,改变人们的观念,它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图2-10所示)。

  图2-10 索尼α900

 第二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如今的照相机融入了太多的高科技成分,机械工艺越来越精密,性能越来越可靠,功能越来越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使用的相机,其基本构造是还是由针孔相机发展而来的。即使现在最精密复杂的照相机也不过是在简单的针孔照相机基础上不断改良的结果。

 1 2 3

 最简单的照相机就是由上面几个部分组成的针孔相机   1.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   2. 在盒子的前端开一个允许光线通过的针孔   3. 将感光材料放在针孔相对的另一面 针孔成像原理是:将密不透光的暗箱前端开一个小孔,在暗箱的后端安置一块感光胶片,光线经过小孔进入暗箱成像于感光胶片上,即可获得一个上下颠倒,左右倒置的影像。小孔成像无需调焦,也无像差,真实自然,影调柔和,层次丰富。但由于针孔的通光能力太小,所以曝光时间很长。即使在最好的光线条件下,影像也不会非常清晰,所以经过不断的改进,被置换成可以自由调节孔径大小和控制影像清晰范围的设计精良的镜头。暗箱也由设计的更为科学的机身所代替,并增加了测光系统、调焦验证装置、快门装置、输片装置以及一些摄影附件等等。

  我们现在所用的照相机是由机身和镜头两个基本部分组成。

 一. 照相机的镜头

 图2-11

 相机镜头

 镜头是相机的关键部分,相当于相机的眼睛,它对相机成像质量的优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使用制作精良、质量好的名牌镜头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如图2-11所示)。

 相机镜头由若干片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和部分机械装置组成,安装在相机机身前部,把进入相机的光线聚焦起来,当快门开启时,感光介质(菲林或CCD、CMOS影像感应器)就能接受到摄入镜头的光线并结成清晰的影像。

 透镜数目有二至十几片不等,有的还要根据需要把二片或三片胶合在一起,通常来讲,透镜数量越多,消除各种像差的能力越强,成像质量就越好。镜头的透镜组中包含多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称作复式透镜,凸透镜(如图2-12所示)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又称正透镜,具有汇聚光线的性能。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凹透镜(如图2-13所示)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又称负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性能。按其形状可分为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凸凹透镜。复式透镜虽由多片凹凸透镜构成,但其作用仍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因为它必须具有汇聚光线的能力,凹透镜主要是为了校正像差。

 光学镜头通常都制成球面的,除了表面是球形的,边缘也是球状的,球面的镜头不管采用多精密的光学玻璃,多精密的电脑设计,总是很难消除球面像差、影像畸变、色差、像散、像场弯曲和彗形像差等现象,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为了克服这些现象,现代照相机的镜头基本采用的是“非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不仅可以克服球面像差,提高成像质量,而且还可以制成大口径的镜头,其光学结构紧凑,减少了透镜的片数,从而缩短镜头的长度,减轻重量,使镜头更趋于小型化,方便携带。

 除了球面透镜和非球面透镜外,还有萤石透镜、陶瓷透镜、超低色散透镜等,这些透镜组成的相机镜头具有结像更清晰,影像质量更高的优点。

 虚焦点 F F 实焦点

 图2-12

 凸透镜

  图2-13 凹透镜

 照相机镜头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两点:

 (1) “纳光”的本领,纳光是指镜头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够容纳多少光量。这是通过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来完成的。

 (2) 镜头能够汇聚光线,结成清晰的影像。这是通过调节镜头的焦距和景深来实现的。

 (一)镜头的技术性能 1. 光圈

  图2-14

 光圈

 光圈是位于镜头内由数片互叠的金属页片组成的大小可调的光孔(如图2-14所示)。它装在镜头的透镜组之间,可根据相机上的光圈环调节孔径的大小,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光孔开的大,光线通过量大;光孔开的小,光线进入的就少。镜头的光圈也叫做相对孔径。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来表示,简称“f系数”,通常有以下标准数值: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这些“f系数”的标准数值是科学家经过严格计算得出来的。f系数越小,光圈越大。每相邻两级光圈之间的通光量是2倍的关系,每开大一档光圈,通光量就增加一倍,每缩小一档光圈,通光量就减少一倍,也就是说每相邻两档光圈之间的通光量相差1倍。如f8通过的光量是f5.6的一半,是f11的2倍。

 现代数码相机除了具有标准光圈值以外,还增加了非标准光圈值,它在相邻两档标准光圈之间又增设了两档,从而把标准光圈数值中的一档光圈分成了三等份,这样更有利于实现精确曝光。如:在f2.4和f4之间增设了f3.2和f3.5,在f5.6与f8之间增设了f6.3和f7.1等等。

 f系数=镜头焦距/光孔直径 如:50mm焦距镜头,其光孔直径为25mm,那么该镜头最大光圈系数就应该是f2。同样的,一支50mm的镜头,其最大光孔直径是50mm,那么它的最大光圈就是f1。

  由f系数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焦距镜头来说,光孔直径越大,光圈系数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所以镜头通光量的多少与镜头通光孔直径大小成正比。

 图2-15 最大光圈标识

 f系数的最小值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也叫做口径或有效口径。通常相机镜头上会有最大光圈值的标识1:?(如图2-15所示)。光通量与光圈大小成正比,光圈越大,光线通过的量越多,大光圈镜头因进光照度大而曝光速度快,因此也称快速镜头。通常镜头的最大光圈越大,价格也越昂贵。相同焦距段的镜头光圈大一档,价格往往是成倍的增长。

 通常我们的相机镜头都有一个成像质量最好的光圈档,也就是最佳光圈,将我们手中相机的光圈开到最大,然后收缩二至三档,就是最佳光圈档,一般位于f8左右。当大于或小于这档光圈时,成像质量会渐趋下降。

 光圈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点:

 (1)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通光量越多,可以在较暗的光线下快速曝光。

 (2)控制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3)影响成像质量。光圈因设计的精密程度会影响到成像素质,同样都是f2.8的光圈,在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上拍摄同样的物体,定焦镜头的成像效果要高于变焦镜头的;并且每款镜头都有自己成像最好的一档光圈,也就是最佳光圈。用专业仪器可测出每款镜头最佳光圈的准确位置。

 2. 焦距 镜头的焦距是指无限远的景物在焦点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第二节点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通常第二节点位于镜头中心偏后一点,与镜头中心十分接近,所以我们可以把镜头的焦距定义为:镜头中心至胶片平面或CCD(CMOS)平面的距离(如图2-16所示)。焦距用小写的字母f和毫米(mm)来表示,“f=50mm”表示这款镜头的焦距范围是50毫米;“f=18-70mm”就表示这款镜头的焦距范围可以在18至70毫米之间变换。

  图2-16

 焦距

 视场是指镜头能涵盖和记录景物范围的大小,视角是镜头后节点和视场边缘形成的夹角。视角的大小受到相机画幅尺寸和焦距的制约。同样的50mm的镜头,在135相机上的视角是45°,而在120的60mm×60mm画幅的相机上视角是75°左右。镜头的焦距和视角是成反比关系的,焦距越长,视角越小,能够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比率;焦距越短,视角越大,能近距离摄取较广范围的景物。

 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景深

 图2-17

  景深

 景深是指被摄景物的清晰范围。当我们把镜头对着一个景物聚焦时,会在聚焦点前后产生一个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的最近点到最远点之间的距离,叫做景深(如图2-17所示)。从聚焦点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从聚焦点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景深并不是以聚焦点为中心前后平均分布的,一般来说,前景深比后景深要小,比例大致为1:2。当使用微距摄影时,前景深与后景深之比接近1:1,当使用广角镜头较近距离拍摄时,前后景深的比例将大于1:2。

 景深是镜头最重要的造型语言,景深大小的选择要根据我们所表现主题的需要以及主观的创意思维而确定,学会合理控制景深是学习摄影所必须的环节。我们可以运用相机上的景深预测按钮了解景深或者通过读镜头上的景深刻度了解景深。

 缩小景深可以实现仅仅让被摄主体清晰,使不需要的或次要的背景物体虚化。这样就可以达到突出被摄主体,强化主题,虚化背景的效果(如图2-18所示)。扩大照片的景深可以实现让所有的被摄体在画面上都能清晰地展现,表现出被摄对象的每一处细节,这样可以展现被摄对象丰富的层次特性(如图2-19所示)。

  图2-18

  小景深

  徐利丽摄 图2-19

 大景深

  徐利丽摄

 影响景深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a. 光圈的大小 光圈和景深成反比关系。在镜头的焦距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b. 焦距的长短 焦距和景深成反比关系。当镜头的光圈和物距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c. 物距的远近 被摄物体的远近与景深成正比关系。当镜头的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被摄体离相机越近,景深越小;被摄体离着相机越远,景深越大。

 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一幅照片的景深大小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所以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主观需要,把多个因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景深的最大优势。

 4.像素与分辨率 我们若把影像放大到一定的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我们把这些由一定数量的颜色有别的小方点排列组合的图像称为点阵图像或者位图图像。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扫描仪扫描或位图软件输出的图像都是位图图像。这些单个的小方点就是构成位图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Pixel),它不能再被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如图2-20所示)。

 单位面积内容纳的小方点的数目,就是一幅图像的分辨率。它的单位是像素每英寸,如300的分辨率,即表示这幅图像一英寸长度(合2.54厘米)内含有300个像素,一平方英寸内则有9万像素。

 分辨率和像素是衡量镜头性能的重要指标,分辨率越高,单位面积内容纳的像素数量越多,单个像素也越小,图像质量越高;反之,图像分辨率低,单位面积内容纳的像素越少,单个像素越大,图像质量越低。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为72dpi,印刷图像的分辨率是300dpi。

 图2-20

 像素 5. 镜头镀膜技术 仔细观察你的相机镜头表面的反光,如果能看到蓝紫色、暗绿色或淡红色等颜色,说明你的镜头镀了一层有机膜,现在大部分相机的镜头都会经过加膜处理。镜头加膜后会大大提高透光性能及影像质量。

 镜头的透镜,不仅可以提供光线的纳入,同时还会将纳入的光线反射和吸收,一次完整的曝光瞬间约有5%的光线被镜头反射,2%的光线被玻璃吸收,只有约88%的光线抵达胶片,这不过是单片透镜的数据,镜头的透镜片数越多,光线的损失越严重。而加膜以后,能减少镜头表面的反射光,提高光线的通过率。同时也可以消除各种晕光和灰雾, 相机镜头有单层镀膜和多层镀膜之分,镜头圈上标有“MC”的字样,表示这是一款多层镀膜的镜头,镜头圈上标有“SC”的字样,表示这是一款单层镀膜的镜头。现代镜头一般采用多层镀膜技术。当然有些镜头可能没有标识这些字样,这时你可以查阅镜头的说明书或者直接看镜头表面的反光,如果有多种颜色的反光,则说明是多层镀膜的镜头。检验加膜质量的好坏的通俗做法是将光圈开至最大,快门速度放至B门,面对镜头正面,你的影像越淡,说明加膜质量越好。另外看镜头表面反光的颜色,色彩越多越好。

 (二)镜头的种类和特点 相机镜头的种类繁多,根据它的视角和焦距的变化可以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和特殊用途镜头,根据焦距能否调节可以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①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其焦距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的长度,其视角范围大约在40—60度之间,我们人眼的视角大约在46度左右,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其所拍摄画面中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与人眼视角所感受到的景象非常相似,没有透视变形,符合我们人眼的视觉习惯,给人以真实平和的视觉感受,因而在摄影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21所示)。

  图2-21 50mm标准镜头拍摄效果

 肖东摄

 标准镜头其最大光圈通常都比较大,光学性能好,不易失真,影像质量高。底片画幅不同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也不一样,我们常用的135相机的画幅规格为24mm×36mm,其对角线长度大约为43mm,因此135相机的标准镜头通常是40mm至55mm之间,以50mm焦距的最常见(如图2-22所示)。画幅尺寸为60mm×60mm 的120相机其对角线长度大约为85mm,所以标准镜头的焦距约为80mm。

  图2-22 50mm标准镜头

 ②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又称短焦距镜头,它的焦距小于相机画幅对角线的长度,其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范围大于标准镜头(如图2-23所示)。广角镜头分成普通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两种。在135相机的系列镜头中,焦距范围在24-35mm之间的称为普通广角镜头,视角在60°~85°左右;焦距为16-24mm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视角在120 °左右。

  图2-23

 佳能EF 24mm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大、视野宽,有利于较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范围(如图2-24所示);景深长,有利于摄取前后都清晰的被摄对象;同时夸大了空间透视关系,扩大了近处和远处物体间的视觉距离,给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突出主题,渲染气氛。但广角镜头通常会造成被摄形象的夸张变形,即影像的失真现象,这种变形属于桶形畸变。焦距越短,离着被摄对象越近,这种变形越严重,因此利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时一定要考虑影像变形失真的问题。

 常用的焦距值为:14、17、20、21、24、28、35mm等,而35mm则常称为“小广角”。

 35mm的广角镜头被认为是最佳的纪实摄影镜头,因为它可以在与对象保持一定交流距离的基础上摄入更多的视觉信息,同时广角镜头带来的畸变也在可接受的心理范围之内。

  图2-24 广角镜头拍摄效果

  徐利丽摄 ③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又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它的焦距长度大于相机画幅的对角线,视角比标准镜头小,焦距比标准镜头长(如图2-25所示)。长焦镜头的特点与广角镜头的恰好相反,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这一点非常适合远距离拍摄野生动植物;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如人像摄影中的特写镜头多数会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压缩了近处和远处物体间的透视距离,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紧凑,从而也压缩了空间的透视关系,这当然也是一种影像层面的失真,这种变形属于枕形畸变,但这种畸变像差很小,这在人像摄影中尤为见长。焦距越短,以上特征越明显。

 以135相机而言,焦距范围在85-135mm之间的一般称为中焦距镜头,其视角在20°左右;焦距范围在135-300mm之间的一般称为长焦距镜头,其视角小于20°;焦距在300mm以上的称为超长焦距镜头,其视角小于8°。

 中焦距镜头也称“肖像镜头”,相比标准镜头景深更小,有利于突出主题,虚化背景,而且中焦距镜头对空间的压缩作用不强烈,同时能拉开相机和被摄人物之间的距离,容易抓取到人物生动自然的神态,所以比较适合于人像摄影。85mm焦距,f1.2光圈的镜头被戴上了“人像王”的桂冠。

 长焦镜头在使用时,由于其视角小,景深浅,调焦稍有不慎画面主体就会虚掉,所以在调焦时一定要十分细致精确。另外长焦镜头往往体积大,分量重,所以手持拍摄时容易引起振动,从而影响成像清晰度,所有最好安装在三角架上拍摄。

  图2-25

  尼康AF-S 200mm长焦镜头

 ④特殊镜头 (1) 鱼眼镜头 焦距在16mm以下的镜头称为鱼眼镜头,在外形上,鱼眼镜头的最外层镜片类似鱼的眼睛是向前凸出的,镜头视野包容的视域广阔达180度以上,画面四边的景物线条变成弧形甚至圆形,有类似鱼眼观看的效果,故名鱼眼镜头(如图2-26所示)。实际上鱼眼镜头也是一种广角镜头,其视角比超广角还要大,拍摄时几乎不用调焦,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大,空间感极强,前景的夸张效果明显。

 图2-26 奥林巴斯ZUIKO DIGITAL ED 8mm鱼眼镜头

 正是由于鱼眼镜头独特的宽阔视野,在一些特殊的拍摄场合,它有着其他镜头无法替代的作用。鱼眼镜头拍摄的影像失真现象明显,除了通过中心的直线依然平直外其他部分的直线都变弯,这种强烈的变形效果会带来一种视觉的冲击感,如果这种夸张变形运用得当,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全新视觉效果(如图2-27所示)。但是,鱼眼镜头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桶形畸变会使被摄对象产生严重变异现象,特别是在俯视角度或仰视角度拍摄时,变形效果更加明显,这就使得人们难以搞清实际被摄对象的本来面目,并且在用鱼眼镜头近距离拍人像时,会严重丑化人物形象,搞不好容易造成人物肖像纠纷,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使用我们手中的鱼眼镜头。

     图2-27

 鱼眼镜头拍摄效果

 (2)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是一种能够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对被摄对象进行准确聚焦,并能获得较大影像倍率的镜头(如图2-28所示)。镜头拍摄的影像与实物大小之间的比例叫做像物比,一支表明像物比为1:1的微距镜头,可以拍摄出与实物大小相同的影像,能获得更大影像的镜头就是显微镜头。

  图2-28 尼康 AF-S Micro 105mm 微距镜头 微距镜头依赖其内置的光学校正装置能实现近距离观察。有的变焦镜头上带有微距功能(镜头上标有“Macro”字样),但往往有拍摄距离,焦距段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流行的小型数码相机基本上都带有微距拍摄功能,最近对焦距离都在2cm左右,但这种微距功能一般只能在广角条件下使用,在实际使用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微距镜头又称巨像镜头,能产生巨像效果,常用来拍摄微小物体,如花卉(如图2-29所示)、昆虫等,或翻拍小画面图片资料,在商业广告摄影中,微距镜头对于细小物品的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图2-29 微距镜头拍摄效果

 许光丽摄 (3)透视调整镜头 透视调整镜头也称移轴镜头,或者称PC镜头、TS镜头,是一种可以通过光学主轴改变透视效果的特殊镜头。一般用于建筑摄影,调整高层建筑垂直线的收缩,使其看起来相对平行(如图2-30所示)。

 图2-30 姚淑娟摄

 (4)柔焦镜头 柔焦镜头与镜头聚焦稍有不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能使影像产生轻度的虚化,柔焦镜头实际上产生的影像是双重的,一个是焦点不准的虚像,一个是清晰的实像,两者相互重合,产生柔焦效果。这种柔焦效果可以掩盖人物面部的缺陷,使人物的皮肤更加光滑,看上去更年轻,常用来拍摄儿童和女性,也可以拍摄静物和梦幻的风光照片。

 ⑤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是指焦距固定的镜头,如35mm、50mm、90mm、300mm,其有效口径通常比较大,有利于在较暗的环境下拍摄,成像质量比变焦镜头要好,重量比较轻,价位也比较适中。只是定焦镜头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因为构图取景的不同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且频繁更换镜头,操作比较麻烦。

 ⑥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的焦距是可以连续调节的,通过转动镜头上的焦距调节环,实现焦距的快速转换,而无需变换镜头和拍摄点。变焦镜头的焦距变化范围可以涵盖广角到长焦,如18-200mm的镜头就相当于拥有从18mm到200mm之间所有焦距段的镜头。这样一支变焦镜头能代替若干定焦镜头的作用,可以不必在拍摄过程中频繁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拍摄对象的不同画面而前后跑动,取景灵活,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满足了很多人一镜走天下的愿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最受欢迎的摄影镜头。

 但多数变焦镜头光学特性稍差,其有效孔径通常比较小,相对来说影像质量不如同等焦段的定焦镜头。并且变焦镜头的体积和重量都要比定焦的重,价位比较昂贵。随着镜头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相信这种差距会不断的缩小。

 变焦镜头的最长焦距值与最短焦距值之比,称为该镜头的变焦倍数,一般情况下,变焦倍数越大,镜头成像质量越差。选购镜头时,变焦倍数最好不要超过5倍,超过这个倍数的镜头往往成像质量较差,购买镜头时一般控制在3倍的变焦倍数内为佳。尼康镜头中有17-35mm,28-70mm,70-200mm三款镜头号称为“尼康三剑客”,因为这三款镜头包括了所有常用且实用的焦距段,并且变焦倍数都不超过三倍。

 变焦镜头根据焦距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广角变焦镜头,如18-35mm镜头;标准变焦镜头,如28-70mm;长焦变焦镜头,如70-200mm镜头(如图2-31所示);大倍率变焦镜头,如28-300mm镜头;超长焦变焦镜头,如100-400mm镜头等等。

 图2-31 佳能EF 70-200mm 变焦镜头

 (注:上文所使用的焦距数值,是根据传统135胶片相机而言的,而一般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影像传感器要比135胶片小,相同的视角数码相机的焦距会比较短,只有全画幅相机的感光元件和135胶片相同,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焦距数值都是“相当于35毫米相机(即135胶片相机)的焦距”,这里有一个等效焦距的系数转换问题。通常Nikon DX 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D70、 D80、 D90、 D200、 D300)的转换系数是1.5,D700和D3、D3x是全画幅相机,转换系数是1,Canon的EOS *00D *0D 系列的转换系数为1.6,1Ds是1.3, 5D和1D都是全画幅,转换系数为1,松下、OLYMPUS的4/3系统,转换系数是2。)

 二.照相机的机身 机身是连接相机各种部件的载体,各种摄影附件和辅助器材都需要安装在它身上工作,机身把各主要部分紧密的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机身上的主要部件有快门装置,取景器、调焦验证装置和输片装置等等(如图2-32所示)。

  图2-32

 相机的机身

 图2-33快门速度标识

 <1>快门 1.快门速度标记(如图2-33所示) 快门是照相机上的重要部件,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它由快门按钮操纵,与光圈互相配合,可以调节胶片的曝光量。快门开启时,光线就投射到胶片上,快门关闭时光线被阻止。早期的照相机并没有快门,而是用镜头盖代替,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机械快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电子快门。快门速度的标准数值有:

 T,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这些数字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单位为秒(s),也就是1秒,1/2秒,1/4秒,依此类推。这些快门速度的标准数值是科学家经过严格计算而得来的,和光圈一样,现代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在标准数值的基础也进行了细化,在每两档之间又增设了两档,从而把标准数值中的一档快门速度分成了三等份,这样更有利于准确地控制曝光。如:在1/8与1/15之间增设了1/10和1/13,在1/60和1/125之间增设了1/80和1/100等等。

 每相邻两档快门速度之间的曝光量相差一级,也就是说相邻两档快门速度之间的感光时间是2倍关系,曝光量也是2倍关系。

  B门和T门统称为慢门,当我们需要长时间曝光或特殊时间长度的曝光时就可以使用B门和T门来控制快门时间。B门和T门的区别在于,B门是按下快门释放按钮时开启 ,松开快门释放按钮时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快门开启,要再按一次快门钮,快门才会关闭。这两种方式特别适合于在夜间或光线非常暗的情况下,需要快门开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时使用。

 2.快门的主要作用 a.控制曝光时间长短。光线暗时,快门速度就比较慢,光线明亮时,快门速度相应的比较快。快门与光圈结合来确定曝光量。

 b.影响成像清晰度,控制运动物体的动感效果。高速快门可以凝固运动的物体,同时减少手持照相机或照相机自身的振动带来的对于影像清晰度的干扰。一般手持照相机拍照,为不影响成像清晰度,其快门速度定为接近镜头焦距的倒数。如50mm焦距的镜头为1/60s,200mm焦距的镜头为1/250s。

  3.快门的种类

  快门按控制方式可分为机械式快门和电子式快门两种。机械式快门通过机械调控方法控制曝光时间,根据快门安放的位置又可划分为四种形式:镜前快门、镜间快门、镜后快门和焦平面快门。现在常用的是镜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电子延时快门通过电子延时电路等装置自动控制曝光时间,其精确度很高。

 (1)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又叫做中心快门(如图2-34所示),由若干金属叶片制成,位于镜头中间与机身内的齿轮弹簧相连,用快门按钮来操纵开启和闭合,借助了弹簧的张弛,使叶片从中心开启、叶片逐渐开大、开足、然后逐渐缩小,曝光结束时叶片闭合。平视旁轴取景相机和120单反照相机采用的都是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将胶片整体曝光,曝光过程均匀;它的任何一级快门都能和电子闪光灯同步;而且在拍摄运动物体时不会变形。它的缺陷是一般不可拆卸,以机械装置来操纵,机械摩擦系数较大,快门速度不高,通常在1/500秒以下,不利于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曝光不够准确,光圈越大,曝光时间越短,通光效率反而越低,拍摄的画面会形成四周边缘曝光不足的现象。

  图2-34

  镜间快门

 (2) 焦平面快门 焦平面快门也称帘幕快门(如图2-35所示),安装在机身后部,其位置紧贴镜头焦点平面处,在感光胶片或CCD(CMOS)影像感应器的前面并与其平行。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的均是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通过帘幕上裂口的移动来进行曝光的,快门开启时,帘幕打开一个或大或小的裂口,并从画面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胶片随之感光。帘幕快门分横走式快门和纵走式快门两种,横走式快门的帘幕是左右横向移动的,由特殊的黑色胶质绸布制成;纵走式快门的帘幕是上下垂直移动的,多为金属帘幕,也叫做钢片快门,现代相机大多数使用的都是金属帘幕快门。

 焦平面快门的结构严密,快门速度较高,一般可达到1/1000秒—1/2000秒, 有的甚至达到1/8000秒及1/12000秒,这对拍摄运动物体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并且无论快门速度高或者低都可均匀感光,通光量不受影响,不会产生镜间快门大光圈高速度时出现的曝光不足的现象。缺陷是用高速度快门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时容易产生影像变形,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变形越严重。原因是帘幕快门分段连续曝光,整个画面的感光有先后之分,横走式快门拍摄运动物体时,如果运动物体的方向和快门方向开启一致的话,会把运动物体的影像横向拉长,如果方向相反则会把运动物体的影像横向变短。纵走式快门拍摄运动物体时,如果运动物体的方向是横向移动的,则会把运动物体的影像拍成是朝相反的方向倾斜。

  图2-35

 焦平面快门

 <2>取景器 取景器是供摄影者观察被摄景物,确定取景范围和画面构图的装置。照相机的取景器可以分为旁轴取景器、同轴取景器、LCD取景器。

 1. 旁轴取景器 旁轴取景器,又称平视光学取景器,有自己独立的取景系统,其光学主轴位于镜头光学主轴旁边,并与之平行。旁轴取景器取景时,由于取景光线并未通过摄影镜头,因此有视差存在。拍摄距离越近,视差越大;拍摄距离越远,视差越小。这种取景器制造工艺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傻瓜”照相机和消费级数码照相机中(如图2-36所示)。

  图2-36

 旁轴取景器的相机 2. 同轴取景器 同轴取景器的相机镜头兼作取景物镜。其特点是取景与镜头是同一光学主 轴。使用同轴取景器观察到的景物范围与胶片所记录的景物范围一致,几乎不存在视差现象。同轴取景器有片窗磨砂玻璃取景器和单镜头反光取景器等种类。

  片窗磨砂玻璃取景器主要用在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以及机背式取景的大型座 机上。使用这一类照相机取景时,需要将磨砂面朝前的磨砂玻璃安装到片窗(胶片的曝光窗)处,然后开启快门并开大光圈进行取景和调焦,在磨砂玻璃上会看到一个与实际景物没有视差,但是却是上下颠倒,左右倒置的影像。取景调焦工作完成以后,将磨砂玻璃屏取下,换上散页胶片进行拍摄,这类取景器的操作比较繁琐一些。

 单镜头反光取景器主要应用在中小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是现在比较流 行的取景系统。单镜头反光取景器有一块与镜头主轴成45°角的反光镜,安放在感光介质的前面,取景时,反光镜落下,进入镜头的光线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并转折90°后到磨砂玻璃的调焦屏上,摄影者就直接看到一个与实际景物相同的影像。按下快门,反光镜抬起,让开光路,感光介质曝光后复位。

 <3>调焦装置 调焦装置的作用是使被摄对象在感光介质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它位于照相机镜头的取景器上,通过转动调焦环,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上看到影像的清晰程度。现代相机的调焦方式有手动调焦和自动调焦两种。

 1.传统相机手动调焦方式 常见的手动调焦装置有以下几种:

 ①磨砂玻璃式 磨砂玻璃式调焦装置是根据磨砂玻璃屏上影像的清晰或者模糊来判断调焦是否准确,目视磨砂玻璃屏,如果其上的影像是清楚的,就说明调焦是准确的,那么景物就能在底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一般120中型相机和大型座机使用这种磨砂玻璃式调焦装置。

 ②中央裂像式 中央裂像式调焦装置又称“截影式”调焦装置,它是最精确的一种调焦方式。在照相机的取景框的中央有一小圆,圆的中间有一条横线或是斜线将圆分为两个半圆。调焦不准确时,在两个半圆内结成的影像彼此分裂并且相互错位,这时转动调焦环,物体会逐渐重合对齐,当在两个半圆内看到与实物完全相同的清晰影像时,说明调焦准确了。裂像式调焦装置容易判断,精确度最高,但是调焦速度比较慢,主要适合拍摄一些静止的物体,如风光、人像或静物等题材。并且这种调焦方式受光线的明暗影响严重,光线暗弱的情况下调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裂像式调焦装置一般裂像式调焦装置一般用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  ③微棱镜式  微棱镜式调焦装置一般也用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调焦屏幕上有一圈环带微棱镜,有很多细小的三棱镜、四棱镜或六棱镜构成。聚焦不准确时,环带内被摄体呈锯齿形玻碎状闪烁,被摄体在微棱镜处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只有锯齿形玻碎状闪烁消失,影像清晰,则说明聚焦是准确的。现代照相机一般同时采用上述调焦装置,构成组合式调焦屏。

 ④双影重叠式 双影重叠式调焦装置又称重影式调焦装置,是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最常用的 调焦方式。调焦时,如果取景屏中央的黄色小方块内的被摄对象出现虚实双影,说明调焦不准确。转动调焦环,当黄色小方块内的被摄对象的虚影与取景框中的实影重合,虚影消失,只有实像时,则说明聚焦是准确的。这种调焦方式结构简单,对焦快速、方便,也不会发生焦点似是而非的情况,但精确度不高。

 2.数码相机手动调焦方式

 图2-37 手动调焦环 现代的数码相机的手动调焦方式不像传统相机那样,在对焦屏上有调焦辅助装置,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眼对对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别,以及拍摄者的熟练程度甚至拍摄者的视力。手动调焦的标注是“MF”,转动镜头上的调焦环,实现聚焦清晰(如图2-37所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最好使用自动调焦方式,因为它可使你将精力集中在拍摄的创意上。而在某些条件下,自动调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使用手动调焦方式。

 3.自动对焦

 照相机的自动对焦装置是根据被摄对象的距离,由电子集成电路指令镜头通过自动前后移动完成准确调焦。相机取景器中央的长方形小区域,就是相机的自动对焦区域(如图2-38所示)。

 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相机镜头上标注“AF”字样。第一台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照相机是1977年柯尼卡C35AF型相机,随后其他型号的自动对焦相机也相继投入市场。自动调焦装置的出现,使得相机的自动化功能更加完美,现在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

 自动调焦装置的类型有光电检测式自动对焦、红外线型自动对焦、超声波型自动对焦和眼控式自动对焦等。

 在使用自动对焦功能时,对焦框中间的对焦精确度最高,其它的是辅助对焦框。所以我们一般是使被摄对象处于画面的正中间位置,然后半按快门,等焦点对准以后,再全部按下快门。如果既想让被摄对象处于画面的其它部位,又想保持其焦点清晰,那么就持续半按快门,然后水平移动相机,等到构图满意后,将快门全部按下去,完成对焦。

  图2-38 相机的自动对焦区域

 <4>卷片装置 卷片装置又称输片装置,除了大型座机和一些专业技术相机使用单张页片胶片以外,其它的传统照相机基本都带有卷片装置。卷片装置一般是卷片、上弦、计数器等联动工作的,在卷过一张胶片的同时,相机的计数器自动累加或累减一个数字,快门上弦,可以进行下一张胶片的拍摄。

 照相机的卷片装置分手动卷片和自动卷片两种。手动卷片一般有旋钮式、扳手式和摇把式三种。自动卷片相机机身内装有马达卷片器,可以实现自动输片,有发条式和电动式两种。

  第三节 摄影附属器材

 图2-39 NIKON D300相机及其部分配件 照相机除了机身和镜头以外,还有很多配件,有些是必备的,如遮光罩、存储卡、电池、充电器、数据线,还有一些是可以选购的,如三脚架、UV镜、偏光镜、快门线等(如图2-39所示)。

  图2-40 遮光罩

 1.遮光罩 遮光罩是装在镜头前面,它可以让需要的光线进入镜头,防止漫射光、逆光、侧逆光等强烈直射光照射到镜头的透镜表面,产生眩光,影响成像质量(如图2-40所示)。

 遮光罩的接口长短、遮光角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用焦距的镜头,其视角不同,所需匹配的遮光罩的遮光角度也不一样,如果遮光罩的遮光角度比镜头的视角大,则起不到遮光效果,如果遮光罩的遮光角度比镜头视角小,则会阻挡住画面四个边角的光线,使照片产生暗角。一般情况下,遮光角度应该与镜头的视角吻合为宜。

 2.三角架

  图2-41三脚架 三脚架是保证相机获得安全稳定的最有效工具。三脚架有三个支撑点,可以直接放置在地上,上端装有云台,可以将相机固定在三角架上,并且可以自由调节,使用非常方便。三脚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机身的抖动,从而保证拍摄出清晰的图像,尤其是当我们使用较慢快门速度拍摄时,三脚架尤为重要(如图2-41所示)。

 除了三角架以外,还有一种酷似手杖的独脚架,独脚架携带方便,而且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但是需要依托,因而不能用于自拍。

  3、储存卡

 储存卡是用来存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的,一般商家在销售相机时是不带储存卡的,需要单独购买。当然,有些商家会明智的把储存卡纳入购买套餐中。目前市面上的储存卡品牌种类繁多,常用的有SD卡、SDHC卡、CF卡、XD卡、MMC卡、SD卡、SM卡等(如图2-42所示)。我们在购买储存卡的时候,一定注意选择一款与购买相机款式相匹配的储存卡。同时还要考虑储存卡的容量大小,容量越大,储存空间越大,但存储速度也会相应下降。

  图2-42储存卡 4、滤镜

 滤镜又称滤色镜、滤光镜,是现代摄影中常用的附件,它放置于镜头前面,可以改变照片的色彩效果,也可以起到保护镜头的作用。了解滤镜的种类和用途,对控制画面光线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滤镜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黑白摄影滤镜

 黑白摄影滤镜主要用于黑白摄影当中,它的滤光原理是:允许与滤镜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或大部分通过,部分通过与滤镜颜色相邻的色光,阻挡或大部分阻挡其余色光。黑白摄影滤镜有红、黄、橙、绿、蓝、黄绿等色。  (1)红色滤光镜:吸收绿色、蓝色和紫色光波,允许红色、橙色和黄色光波通过。

  (2)黄色滤光镜:吸收蓝色、紫色光波,允许黄色、红色、橙色和绿色光波通过。

  (3)橙色滤光镜:吸收蓝色、紫色和少量绿色光波,允许红色、黄色和部分绿色光波通过。

  (4)绿色滤光镜:吸收红色、橙色、蓝色和紫色光波,允许绿色和黄色光波通过。

 (5)黄绿色滤光镜:介于黄色和绿色滤光镜之间。

  (6)蓝色滤光镜:吸收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光波,允许蓝色和部分紫色光波通过。

 黑白摄影滤镜的作用有校正色光、调节空气透视效果、控制景物反差、营造气氛等。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如果想使某种颜色的景物在照片上看上去更加浓重,就使用与该景物颜色互为补色的滤镜,如果想使某种颜色的景物在照片上看上去更浅一些,就使用与该景物颜色相同的滤镜。  2.彩色摄影滤镜 彩色摄影滤镜是为彩色摄影而设计,用来调整景物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关系的,可以对偏色现象进行校正,或用于获得某种色调效果。它分为色温转换镜、色温平衡镜、色温补偿镜、色彩效果滤镜等几种。

  ⑵、 彩色摄影滤光镜 3.黑白彩色通用滤镜 ①偏振镜 偏振镜又称偏光镜(如图2-43所示)。当光线照射到平滑镜面物体(如玻璃、瓷器、水面等)产生反射时,会有一些偏振光出现,这些偏振光会造成画面中产生光斑或雾气。

 偏振镜能有效减弱平滑镜面物体的偏振光,消除光斑现象,提高景物的色彩饱和度。在彩色摄影当中,偏振镜能压暗蓝天的色调,突出云朵,而且偏振镜能透过不太浓的雾气,提高远景的清晰度。

 偏振镜可以分为圆偏光镜(简称CPL)和线性偏光镜(简称LPL)两种,这两种的作用是相同的。LPL主要用于老式的手动对焦相机,价格较便宜;CPL可以适用与各种数码单反相机。

  图2-43 CPL偏振镜

 ②UV镜

 图2-44 UV镜 UV镜是最常见的滤光镜,它又称“紫外线滤镜”或“去雾镜”。镜片无色透明,也有些因为有增透膜,在侧角度看会呈紫色(如图2-44所示)。它可以吸收波长在380纳米以下的紫外线,适用于航空、海边、高山、雪原和空旷地带等环境下的拍摄,能减弱因紫外线引起的蓝色调。由于UV镜无色透明,既不影响景物的影调,也不影响色调,同时无需进行曝光补偿,所用常用它来保护相机的镜头。

 ③灰度镜

 图2-45灰度镜 灰度镜,又称“中性灰度镜”、“中性密度滤镜”,或简称“ND滤镜”(如图2-45所示),它可以起到减弱光线的作用,并且它对任何一种波长的光线的减弱能力都是相同的,因此它而对原物体的颜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们常用灰度镜来防止曝光过度现象的发生。如强烈的日光下,需要拍摄大光圈虚化背景的效果,或者慢速度增强被摄对象的动感效果,或使用高速的ISO感光度拍摄照片时,就可以选择在镜头前加用灰度镜,以减弱强烈的光线。

 ④渐变镜 渐变镜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滤镜,镜片的下半部分是透明的,向上逐渐过渡到其他的色调,如渐变蓝、渐变红、渐变灰等(如图2-46所示)。这种镜片可以用来拍摄两部分色差较大的画面,也可以用来营造特殊的画面气氛。

 图2-46 渐变镜

 ⑤柔光镜 柔光镜又称“柔化镜”或“柔焦镜”(如图2-47所示),它的镜片是无色透明的,表面有很多细微的凹凸的圆点或圆坑,可以扩散光线,使拍摄的画面更加柔和。主要用于人像摄影和静物摄影,有时也用于特殊的风光摄影。拍摄人物时,可以使影调变得柔和,改善人物的皮肤,减轻或消除人物面部的缺陷,也可以产生梦幻朦胧的视觉效果。镜头的焦距越长,光圈越大,柔光效果会越好。在使用柔光镜时,最好先聚焦,然后再将柔光镜安装在镜头前,否则难以聚焦。

  图2-47柔光镜 注:在使用滤镜时,往往需要注意曝光补偿的问题,因为有些滤光镜颜色较深,会阻止一部分光线进入镜头,为使曝光正确,应适当地增加曝光量。一般我们需要根据厂商提供的“滤光镜的因数”(因数一般在滤镜说明书上或者镜片框上)来进行补偿。如我们看到的因数是“2”或“x2”,这个数值2就是指曝光量应增加的倍数。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此时采用的光圈或快门速度基础上增加一档光圈,或者放慢一档快门速度。

 5、闪光灯 摄影借助于光线来描绘景物,但并非所有的现场光线都适合摄影需要,尤其我们在室内拍摄时,往往会由于亮度不够而导致拍摄出现问题。这时我们需要一种摄影附件,那就是闪光灯。闪光灯是用来加强曝光量的设备,尤其在比较黑暗的场景,使用闪光灯可以有效改变光线的亮度。

 闪光灯的特点 19世纪80年代,人们利用镁粉燃烧时发出的强光进行摄影的辅助照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电子闪光灯,又称万次闪光灯。电子闪光灯具有体积小巧、操作简便、使用灵活、便于携带等优点,因此成为摄影照明的主要工具。电子闪光灯具有四点发光特性:一是发光强度极大,一只闪光指GN/16(ISO100/米)的小型电子闪光灯的发光强度相当于10多只100瓦的白炽灯,所以它能提供足够的照明光线。二是闪光持续时间极短,现代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时间一般可以达到1/1000秒至1/15000秒,最高可达1/50000秒左右,这为“凝固”快速运动的被摄对象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色温高,电子闪光灯的色温一般为5500K左右,属于冷光源,与标准日光色温相同,适用于日光型彩色胶卷对光线色温的要求,保证被摄对象色彩得到准确还原。但随着电子闪光灯的老化,色温会逐渐下降。四是回电时间极短,速度可以快达零点几分之一秒,电子闪光灯的回电时间越短,越有利于连拍,这在新闻摄影中尤为重要。

  闪光灯的种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闪光灯的种类越来越多,其分类方式也有很多,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一是按连接方式来分,可分为内置式闪光灯与独立式闪光灯;二是按自动化程度来分,可分为手动式闪光灯与自动式闪光灯。三是按通用程度来分,可分为通用型闪光灯和专业型闪光灯。

 ①、内置式闪光灯 内置式闪光灯安装于照相机内部,与照相机合为一体,不能拆卸下来。一般的袖珍型或便携式照相机都有内置式闪光灯,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数码单反相机也都带有内置闪光灯。这种内置式闪光灯的优点是体积较小,它使用相机电源,依赖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完成闪光曝光调节,使用极为简便。缺点是功率很小,闪光指数也很小,景物超出了闪光摄距时,就会出现曝光不足的现象。而且功能也相对较少,无法拆卸也不能用于其它相机上(如图2-48所示)。

  图2-48松下 内置式闪光灯

 ②、独立式闪光灯 独立式闪光灯与相机分离,使用时需与相机进行连接。它的主要优点是不使用相机的电源,功率较大,摄距也更远,功能较多,装卸方便,并能用于许多不同的相机上(如图3-49所示)。

  图2-49 佳能 外置式闪光灯   ③、手动式闪光灯 手动式闪光灯每次的闪光量是相对不变的,比较稳定,由摄影者根据闪光指数和摄距的远近来决定光圈和快门速度数值,确定曝光组合。手动闪光灯的主要优点是功能少,价格便宜;缺点是手动式闪光灯的操作比自动式闪光灯要麻烦,并且闪光曝光的计算通常比较粗略,因而闪光曝光的准确性不高。

 ④自动式闪光灯 自动式闪光灯能根据被摄对象的亮度,并结合照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自动调节闪光量的大小,满足闪光曝光的需要。这样摄影者就不必因摄距的变化而重新考虑曝光调节问题,因而具有使用更为简便。相比手动式闪光灯,这种自动式闪光灯的闪光曝光也更为准确,并且其通常也具备手动操作的功能,可供摄影者选择使用。

 ⑤通用型闪光灯 通用型闪光灯不依赖于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而是独立地控制闪光。它可以通用于各种照相机,只要相机上具有闪光连动装置,均能获得自动闪光曝光效果。但是其自动化功能较小,对光圈的选择也有较大的限制,一般只能发挥比较基本的闪光功能。

 ⑥专用型闪光灯 专用型闪光灯与专门的配套相机配合使用,具有比较多的闪光功能。先进的专用型闪光灯采用“TTL-OTF自动闪光”,能够通过测量胶片平面的反射光自动控制闪光量,曝光更加精确,并且光圈不受限制,可以 “全光圈” 使用。专用型闪光灯通常也能用于各种照相机,但是此时只能发挥基本的闪光功能,因此最好选择与相机配套的专用型闪光灯。

 闪光灯的几种常用方式 1.机位直接闪光 机位直接闪光是指闪光灯位于照相机位置,即将闪光灯直接装在照相机顶部的热靴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闪光方式。优点是操作简便,容易表现。但是由于闪光灯沿着相机光轴方向对被摄对象直接进行闪光,所以光线很平,看上去不够自然,被摄对象形象平淡,而且容易出现强烈的反光,尤其光线暗的时候,会出现“红眼”现象。

 2.侧位直接闪光 侧位直接闪光是指将闪光灯与照相机分离,通过同步连线进行连接,从侧上方对被摄体进行闪光。这种闪光方式会在被摄对象的一侧形成投影,被摄体有着明显的受光面与阴影区,看上去形象生动,立体感强,使画面更接近自然光效果。这种闪光方式的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因为将闪光灯移开,需要较长的闪光同步连线,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

 3.反射式闪光 反射式闪光是指闪光灯不直接照明被摄对象,而是通过反射物的反射来照明被摄对象。因为很多闪光灯的灯头是可以转动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灯头对着白色墙面,反光板或者天花板,使光线经过反射到达主体,这样可依避免正面闪光,光线性质较柔和,从而获得较好的立体感。我们在使用这种闪光方式时,一般需要选择反射性良好的反射物,通常不用有颜色的反射物,否则会因色温问题导致偏色,并且尽量开大光圈,同时曝光量一般比正常情况要加一到两级。

 4.慢门同步闪光 慢门同步闪光是指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同时使用闪光灯,可以实现在保证主体曝光正常的情况下,同时使背景获得适当的曝光,以丰富画面效果。

 慢门同步闪光可以分为前同步闪光和后同步闪光两种,前同步是指在快门完全开启后立即闪光,这种闪光方式适用于一般情况,便于捕捉拍摄时机;后同步指在快门将要关闭的时候进行闪光,适用于表现拍摄动体的运动轨迹,形成强烈的动感效果。

 5. 防“红眼”闪光 在拍摄人或动物时,由于闪光灯离照相机镜头太近,会引起视网膜的反射。闪光灯的光线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现象,使得眼睛变成红色或琥珀色。许多相机带有“消除红眼”功能,在闪光灯开启前先预闪,打出微弱的光线让瞳孔适应,然后再开启闪光,这样就可以避免红眼发生,或者将闪光灯与照相机分离,也可以增加环境光强度。

 6. 营造亮部闪光 在散射光照明下,景物缺少明暗差别,将闪光灯置于主体一侧进行闪光曝光, 可营造出亮部与暗部差别,增强立体感。

 本章要点:

 1.照相机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照相机镜头的结构与作用,镜头的种类与各自的特点如何? 3.照相机光圈的作用。

 4.何为景深?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哪些? 5.像素与分辨率有怎样的关系? 6.镜头为何要镀膜? 7.快门的作用与其种类有哪些? 8.相机有哪些主要附件?各有哪些功能?如何使用? 9.概述黑白摄影滤光镜的滤光原理、种类与作用。

 10.闪光灯的特点、种类以及常用的闪光方式有哪些?

  第三章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是影像记录的载体,传统照相机使用感光胶片来记录拍摄的影像,数字照相机使用CCD或CMOS影像传感器与各种存储卡共同完成影像的记录与存储。

 第一节

 感光胶片 感光胶片简称胶卷、胶片,是传统照相机用来记录和保存影像的感光介质。被摄对象通过镜头形成影像投射到胶片平面,当快门打开的时候,影像在胶片上曝光,从而留下潜影,然后通过冲洗使潜影得以显现和保存。

 一. 胶片的结构 虽然胶片厚度只有零点几毫米,但是其上却分布了很多涂层,主要有乳剂层、片基和辅助涂层组成(如图3-1所示)。我们以黑白胶片为例,讲解一下其横面结构。

 ——保护层

 ——感光乳剂层

 ——结合层

  ——片基

 ——防光晕层

  图3-1

 黑白胶片的结构图

 1. 乳剂层 乳剂层是胶片的感光层,是胶片成分中唯一具有感光作用的物质。乳剂层的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和明胶的混合物。卤化银是指溴化银、碘化银、氯化银这些感光性能好的银盐。银盐颗粒的大小影响胶片感光度的高低,银盐颗粒大,感光度高。银盐颗粒小,感光度低。银盐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影响成像的反差和宽容度,颗粒均匀的,反差大,宽容度小;颗粒有大有小的,则反差小,宽容度大。在乳剂制备中,通常会把颗粒大的与颗粒小的银盐混合,或加温使部分银盐颗粒结集变大,就能提高乳剂的感光度,增加它的宽容度,但反差却随之降低。

 根据不同的要求,各种胶片的乳剂层的涂布方式也会有所差别。单层涂布的解像力高、反差大,但是感光度低,宽容度小。多层涂布能提高宽容度和感光度,但解像力低。现在一般采用薄层多层涂布方式,在保证胶片宽容度和感光度的同时,又能保证解像力不受影响。

 明胶是由动物的皮、筋、骨等制成,有很大的粘性。明胶在乳剂层中的作用是使银盐颗粒均匀地悬浮胶液中,便于涂布在片基上;同时明胶中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在被光照射的时候形成感光核,能提高银盐的感光度。

 2. 片基 片基是胶片的支持体,是感光乳剂的载体,把乳剂涂布在它的表面上就构成了感光胶片。现代黑白胶片的片基大多以涤纶、三醋酸纤维素作为主要原料,因为这两种材质的片基不易燃烧,固有安全片基之称,并且有机械强度较好、耐磨、耐折、不易变形和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

 3. 辅助涂层 乳剂和片基是感光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尽善尽美,在胶片制作过程中还涂布了一些辅助层,主要有保护层、结合层、防光晕层、防卷曲层及防静电层等。

 ① 保护层 在乳剂层上面涂一层具有韧性强、透明度高的胶质保护层,保护层的作用有避免乳剂与外界物体接触,防止脏物的污染;防止胶片在传送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划痕,产生“灰雾”等弊病。由于涂布保护层对胶片的感光度和解像力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胶片制造商多采用增加乳剂牢度而取消保护层的方法。

 ② 结合层 在乳剂涂布之前,需要先在片基上涂一层粘合力极强的中间过渡层,也称底层,目的是使乳剂牢牢地粘在片基上,这种粘合力极强的胶质就是明胶。

 ③ 防光晕层 防光晕层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光晕的产生,在胶片感光时,通过镜头的强烈光线除了使乳剂感光外,还常常穿过乳剂层到达片基上,片基会将这些光线再反射到乳剂层,这样就会使影像产生光晕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般在片基背面涂抹一层或蓝、或绿、或红的有机物质,将到达片基的多余光线吸收掉。有的防光晕层本身还具有防卷曲和防静电的 ④ 防卷曲层 为了防止片基涂了乳剂发生卷曲现象,需要在片基的背面涂布一层防卷曲层,目的是使 胶片两面平整,并保持张力平衡。

 ⑤ 防静电层 片基在制造、使用或暗房加工过程中会因摩擦而产生静电反应,静电火花会使乳剂感光并产生树枝形黑影而成为废片,为了防止静电反应,需要在片基背面涂布一层由导电性能好的高聚物盐类物质制成的防静电层。

 二. 胶片的种类 胶片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胶片规格可分为胶卷和页片两大类。

 ⑴常用的胶卷有:

 135胶卷——使用35mm电影胶卷,两边有齿孔,装在专门的暗合里面,无 衬纸(如图3-2所示)。常规片幅为24mm×36mm,一卷可以拍摄36张底片,也可拍摄24mm×72mm,24mm×24mm的画面。

 120胶卷——无暗盒,背后有衬纸,胶片规格61mm×815mm,不同的相机使用的画幅是不同的,可以拍摄60mm×45mm的照片16张,60mm×60mm的照片12张,60mm×70mm的照片10张。60mm×90mm的照片8张(如图3-3所示)。

 图3-2

 135胶卷

 图3-3

 120胶卷

 ⑵页片:

 专门供大画幅照相机使用,页片的特点是面积大,拍摄时只能一张一张地单独使用,叶片的规格有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等。它在专业摄影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图3-4所示)。

  图3-4

 盒装页片

 (二)按照感色性可分为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和红外片等。

 ⑴色盲片 色盲片只能感受蓝、紫色短波光,对其它色光迟钝或不感受,用它拍摄的影像感光度低,宽容度小,层次少,质感差,但银盐颗粒较细腻,解像力高,反差大,多用于翻拍。

 ⑵分色片 分色片也称正色片,它的感色性从蓝、紫色光扩展到除红色光以外的所有可见光,适于拍摄一般无红色的景物。

 ⑶全色片

 全色片对自然界的七种可见光全能感受,市场上销售的黑白胶卷几乎都是全色片。全色片感色性能好,片速高,宽容度大,但银盐颗粒较粗,解像力较低,反差较小。

 ⑷红外线片

  红外线片对红外线敏感,能感受红外区的不可见光,同时也对可见光中的蓝色短波光及紫外线敏感,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常需要加深红色滤光镜滤去蓝、紫色光线。

 (三)按照色彩分为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两类。

 ⑴黑白胶片 黑白胶片拍摄的影像抽离了现实的丰富色彩,只保留了黑、白和中间的一系列灰色调,用黑白胶片拍摄的影像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⑵彩色胶片 彩色胶片拍摄的影像,真实再现了被摄对象丰富的色彩,符合我们人眼看到的视觉印象。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影像色彩真实、自然,清晰度高。彩色胶片按影像形成过程又可以分为彩色反转片和彩色负片两种。

 彩色反转片又叫做彩色正片,是指胶卷经曝光冲洗以后得到的影像其影调、色彩与实际景物是一致的,是正性底片。由于彩色正片拍摄出的照片可以通过幻灯机直接放映,通常我们可以把它用作幻灯片。彩色反转片拍摄的影像颜色真实鲜艳、层次丰富、质感强烈,影像品质高。

 彩色负片是指胶片经曝光冲洗以后得到的影像其影调、色彩与实际景物相反,是实际景物的补色负像,彩色负片胶卷可以通过放大机用负性相纸进行影像的还原,还可以实现影像的批量复制,有利于影像的传播。

 (四)按照胶片的片速可分为慢速片、中速片和高速片等。

 ⑴慢速片 感光度在ISO100/21°以下的,我们通常称之为低速胶片,也叫做慢速片。低速胶片适合在光线明亮的情况下使用,或是通过三角架将照相机稳固后,采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低速胶片的优点是颗粒细腻,清晰度高,层次丰富,影像品质非常好。因此,在光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选择用低速胶片进行拍摄。

 ⑵中速片 感光度在ISO100/21°到ISO400/27°之间的,我们通常称之为中速胶片。

 用中速胶片拍摄的影像质量介于低速片和高速片之间。

 ⑶高速片 感光度在ISO400/27°以上的,我们通常称之为高速胶片,也叫做快速片, 高速胶片感光度高、宽容度大,反差小,用高速胶片可以实现在暗弱的光线条件下,以相对较快的快门速度拍摄,其允许出现曝光误差的范围较大。但是高速胶片的颗粒性大,影像质量不高。

 三. 胶片的特性

  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胶片,如何合理选取,需要我们对胶片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衡量胶片成像质量的特性指标主要有感光度、密度、颗粒性、灰雾度、解像力、宽容度、反差、保存性和感色性等几个方面。

 一. 感光度 感光度又称“片速”,是指胶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这是胶片最重要、最基本的特性指标,往往决定着胶片的其它技术性能。不同的胶片其感光度不同,有的胶片对光线敏感程度高,即使在光线暗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拍摄,我们称这样的胶片为高速胶片;有的胶片对光线敏感程度低,必须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拍摄,我们称这样的胶片为低速胶片。

  在同一光线下,感光度高的,光圈小些,快门速度快些;感光度低的,光圈要大些,快门速度要慢些,两者对曝光量的要求不同。感光度低的胶片,虽然宽容度小,但银盐颗粒细腻,解像力高,反差较大;感光度高的胶片,宽容度大,但银粒较粗,解像力低,反差小,灰雾度较高,一般情况下,感光度越高,银盐颗粒越粗,因此不要滥用高感光度的材料。一定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感光度。

 世界各国对胶片感光度的划分标准主要有四种,中国的GB制、德国的DIN制、美国的ASA制和现在国际通用的感光度标准ISO制(如图3-5所示)。

  图3-5

 各国感光度标准

 二. 密度 密度是指阻光能力,一般通俗的讲就是胶片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后所产生的银盐颗粒的沉积量,也就是所说的影像变黑的程度。变黑的程度越大,银盐沉积量越多,密度就越大。

 密度单位是D,采用阻光率的对数来表示,阻光率=投射光量/透射光量,假设投射光量为100,透射光量为0.1,那么阻光率则为100/0.1=1000,1000的对数是3,则其密度就是3。

 胶片所能达到的密度最大值叫做最大密度,任何胶片都有自己的最大密度值,一般是由胶卷生产厂商的制作工艺决定的。不同的胶片最大密度也有所不同。

 三. 颗粒性 银盐颗粒十分细小,即使将其高倍放大我们也几乎看不出它的颗粒。但是我们把照片放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看到银盐的这种颗粒状的粒子,这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胶片颗粒性。这些颗粒主要来源于曝光以后的反应,胶片在曝光过程中银盐会发生堆积,曝光量大的地方颗粒堆积多,曝光量小的地方颗粒堆积少。银盐堆积多的地方,照片被放大以后颗粒感就比较明显,而银盐堆积少的地方,放大后颗粒感不是很明显。

 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分布不均匀,颗粒性大,肉眼很明显的能看出堆积成粒状的银盐,影像比较粗糙(如图3-6所示);感光度低的胶片颗粒分布均匀,颗粒性小,看不出堆积成粒状的银盐,影像比较细腻。我们一般会选择用感光度较低的胶片拍摄景物,主要就是因为其颗粒性小,拍摄的照片影纹细腻,清晰度高,影像质量高(如图3-7所示)。

  图3-6 高感光度效果

  徐利丽摄

 图3-7 低感光度效果

 徐利丽摄

 四. 灰雾度 灰雾度即灰雾的密度,胶片在显影过程中,少数未感光的银盐颗粒由于性能不稳定也会被还原,还原后的银盐均匀地分布在底片上所形成的密度就是灰雾度,即使未曝光的胶片经过显影以后也会有一部分银盐颗粒被还原,产生一定的灰雾度。灰雾度的大小与感光度、显影条件和存储情况都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感光度高的胶片灰雾度大;存储温度过高的胶片灰雾度大;过期的胶片灰雾度大。

 任何胶片都有灰雾度,只不过有些胶片灰雾度大,有些灰雾度小。胶片的灰雾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胶片灰雾度大会对影像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使影像的反差和清晰度降低。但另一方面,灰雾度大可以使原本反差较大的影像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拍摄需要合理运用灰雾度。

 五. 解像力 胶片的解像力又称分析力、分辨力、分辨率,是指胶片对景物细节的表现能力。能够把景物的细节部分清晰地记录下来的,称为解像力高;反之称为解像力低。胶片的解像力受颗粒性的影响,胶片的颗粒性越小,解像力越高。镜头质量的优劣、曝光是否准确和冲印时间长短等都会对胶片解像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 宽容度 宽容度又称展度或者伸缩性,是指胶片能按比例正确记录被摄物体亮度范围的能力。当胶片能够按比例地将反差大的被摄物记录下来时,就称其宽容度大,反之则称宽容度小。胶片宽容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胶片允许曝光失误的能力,宽容度大的胶片,容纳景物的亮度范围大,正确曝光的安全系数也大;宽容度小的胶片,容纳景物的亮度范围小,正确曝光的安全系数也小。一般情况下,黑白胶片比彩色胶片的宽容度大,彩色负片比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大。

 七. 反差 反差是指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之间的差值,我们通常说的反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景物的反差,一种是影像的反差。景物的反差是指景物不同部分明暗差别的程度,它主要受光线照度和景物自身的亮度的影响。影像的反差是指影像各部分的明暗差别程度。

 判断反差的强弱,主要根据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亮度差别程度来看,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之间的亮度差别大就叫做反差大;反之,就是反差小。通俗的说,黑白对比分明的反差大;黑白对比弱的反差小。

 胶片的反差大小我们通常用反差系数来表示。反差系数也叫做伽玛系数,用希腊字母γ表示,反差系数(γ)=影像反差/景物反差。如果γ=1,说明胶片上的影像反差等于景物反差;如果γ>1,表示胶片上的影像反差大于景物反差;如果γ<1,说明胶片上的影像反差小于景物反差。黑白全色片的反差系数为0.7左右,这就是说胶片在正常情况下记录的影像反差比景物反差要小。

 八. 保存性 胶片保存性指胶片对保存的要求,一是保存温度,二是保存时间。保存性好的胶片对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要求不高,保存性差的则要求很高,一旦温度或时间超了就很容易引起胶片性能的不稳定。

 在各类胶片中,黑白胶片的保存性最好,其次是彩色负片,保存性最差的是彩色反转片。

 九. 感色性 感色性是指胶片对色光敏感的范围和对色光敏感的程度。感色性主要表现为对色光敏感的范围,不同感色性的胶片对色光敏感的范围不同,例如色盲片的感色性范围是可见光谱中的蓝色光和紫色光;分色片对光谱中除红色光以外的其它色光都能感应;全色片对光谱中的七种可见光均起敏感反应。但是不同的胶片对色光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以黑白全色片为例,虽然它对光谱中的七种可见光均能起敏感反应,但是反应的敏感程度是有差异的,其对蓝色光和紫色光特别敏感,对红色光和橙色光的敏感程度要稍差一些。

 胶片的各种特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熟悉各特性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对用好胶片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规律主要表现为:感光度高——密度大——宽容度大——反差小——颗粒性大——解像力小——灰雾度大——保存性差;感光度低——密度小——宽容度小——反差大——颗粒性小——解像力大——灰雾度小——保存性好。

 四. DX编码 DX编码是指胶卷暗盒上黑色和银色方块组成的图形,其中黑色方块是绝缘的,银色方块是导电的,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可以把胶卷的感光度、可拍摄张数、曝光宽容度等信息传达给能识别DX编码的照相机触点,根据这些信息照相机可以自动调整曝光和输片系统。这是一种很方便的“自动化资料暗码”。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与存储设备 数码相机与传统照相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记录影像的载体的不同,传统相机是把影像信号记录在胶片上,而数码相机是把影像信号记录在CCD或CMOS影像感应器上,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存储设备存储影像。

 CCD或CMOS影像感应器是数码相机的心脏,它是一个长方形的芯片,安装在镜头反光镜的后面,与镜头在同一轴线上,镜头拍摄的景物就在此芯片上成像。CCD或CMOS影像感应器可以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相机微处理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保存。

 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种类

 图3-8

 CCD影像感应器 CCD与CMOS是数码相机常用的感光元件。

 CCD发明于1969年,它的英文名称为“Charge Coupled Device”,即电子耦合组件,它由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上面密布着许多光敏单元(如图3-8所示)。当相机的快门开启,光线投射到CCD表面上时,各个光敏单元会将其收到的信号进行汇总,构成一幅完整的电子影像。然后通过ADC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存储器存储。

 CMOS的英文名称为“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即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

 CMOS是CCD的一种替代产品,它使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做成的半导体,通过N和P级的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来记录影像。

 CCD较CMOS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色彩还原性能高,但是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在使用的过程中耗电量大,价位偏高。

 CMOS较CCD开发的晚,于9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于数码相机,它的发展空间很大。CMOS图像传感器相对于CCD的优势在于其结构简单,制造工艺相对简便,成本低,耗电少,价位相对占优势。CMOS的缺点是太容易出现噪点, 尤其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会产生过热的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MOS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中高档数码相机上得到广泛应用。

 二.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特性 1.像素。描述CCD或者CMOS上感光组件数量的的单位,是其横下单位和纵向单位感光元件的乘积。一般情况下,像素越高,成像效果越好。例如一个长、宽边分别为3000和2000的感应器,其总像素为3000×2000=600万像素。CCD的像素越多,面积越大,获得的图像就越清晰。

 2.感光度。和胶片一样,他也是表示感光组件的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其单位是ISO。感光度与影像质量的关系和胶片也有相似之;感光度越低,影像质量越好,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

 3.白平衡。数码相机独有的特性由于数码感光元件在不同色温下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相同颜色在不哦那个色温条件下拍摄其色彩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为了使图片尽量接近于对象的本来面目,数码相机都设定了不同的白平衡参数,即根据不同的实际色温条件作出相应的设定,已达到将白色还原成白色的目的从而实现色彩的平衡。

 一方面,白平衡的问题是数码感光材料的一大弱点;要想拍摄出的照片能够准确的还原对象的色彩,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尽量精确的设定白平衡。另一方面,他也可以被看成一个优势:它在色彩的主观表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4.噪点。又称为杂色、噪声或者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将光电信号在接收机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干扰,是一种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因素。噪点多的图像看起来就像被弄脏了一样不慢一些细小的粗糙点。在使用高感光度和长时间曝光的情况下,出现噪点的机会较多,存储影像的压缩比过大也会出现噪点。

 噪点和坏点是两个概念,坏点指CCD(CMOS)上面的感光元件出现了故障,不能正常记录对象的信号。噪点和坏点的区别很容易;如果拍摄的图像总是在相同的位置出现杂点,则可能是坏点。噪点的出现是随机的,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

 针对噪点的情况,系咱在数码相机厂家往往在相机的设计中设计有降噪功能,即用数字处理的方式对噪点进行适当的弥补。

 5.紫边和高光溢出。

 紫边是指数码相机的高亮度区域与相邻区域交界处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色斑现象,通常表现为紫色。

 紫边出现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镜头的色散。由于不同色光的波长的差异,它们往往不能及时汇集到一个点上,现代高级的复消色差镜头对镜头的色散有较好的抑制,但是还不能完全消除。益而造成各种色光不能在影像上完全重叠,从而出现色斑。在对象明暗对比强烈的时候,出现自编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高光溢出产生的原因是CCD(CMOS)的成像面积较小,由于成像单元密集,当光线照射到上面的时候会出现干扰,造成信号失真。在光比特别大的时候其强光部分的影像层次完全损失,并且向周边漫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光溢出。

 紫边的出现也和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有关,使用相同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由于其算法的差异,其对紫边抑制的效果也不同。

 本章要点:

 1.简述黑白胶片的结构与每层的作用。

 2.胶卷的种类有哪些? 3.胶卷的特性有哪些,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4.简述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种类与特性。

 第四章 曝光与测光

 第一节

  摄影曝光 曝光是摄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合理的曝光控制是获得好照片的关键。高质量的影像以准确曝光为基础,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达到正确曝光,以此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曝光理论不难理解,但是要掌握好曝光技术,需要摄影者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掌握摄影曝光技能。

 一. 曝光的概念 曝光简单点说就是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或影像传感器)表面使胶片(或影像传感器)感光的过程。调好光圈与快门速度后,按下相机快门按钮,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光线通过光圈的光孔使胶片(或影像传感器)感光,这就是摄影曝光。

 曝光量等于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所谓光线强度是指胶片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用字母I表示,单位是勒克司;所谓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是指胶片受光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字母T表示,单位是秒。曝光量用字母E表示,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IX·S),其公式为: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

 我们知道光圈可以控制光线到达胶片上的数量,快门可以控制光线在胶片上停留的时间,所以说曝光主要通过光圈和快门的合理组合来实现的。在光线条件好、来自景物的光线强时,收缩光圈或提高快门速度,以获取适当的曝光量;在光线较弱、景物较暗时,应开大光圈或放慢快门速度,以获得正确的曝光量。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几个概念,那就是准确曝光、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和正确曝光,以加深我们对曝光的认识。

 ①准确曝光 准确曝光是指通过光圈和快门的精确组合,使感光材料获得适当的曝光量,其对曝光的精确性要求高,不容许有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的失误。曝光准确的胶片高光部位和阴影部位的细节都很丰富,能较好的表现被摄对象原有的影调、色调、质感、清晰度和层次(如图4-1所示)。

  图4-1 准确曝光效果

 许光丽摄 ②曝光过度 胶片对景物的明暗和影调的再现能力有一定的界限,也就是说胶片会受到曝光宽容度的限制,当曝光超出了这个曝光宽容度的界限时,影像和影调就不能正常地呈现出来。曝光过度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因曝光失误,使得胶片感受了太多的光线,影像高光部分的层次、细节基本消失,整个照片的画面呈现灰白色(如图4-2所示)。

  图4-2 曝光过度效果

 徐利丽摄 ③曝光不足 曝光不足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因过高的估计了被摄对象的亮度,使得胶片感受的光线不够,影像阴暗部分的层次、细节基本消失,整个照片的画面呈现灰黑色(如图4-3所示)。

  图4-3曝光不足效果 徐利丽摄 ④正确曝光 正确曝光是相对而言的,摄影曝光在许多情况下是以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为目的的,这时就需要我们精确的组合光圈和快门,实现准确曝光。然而,在不少情况下,摄影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多曝光或少曝光来达到一些特殊的表现效果,例如,我们在拍摄冬季雪景时,要想把白雪的亮部细节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曝光,这就是准确曝光基础上的正确曝光(如图4-5所示)。准确曝光更倾向于摄影的技术标准,而正确曝光则更倾向于摄影的艺术标准。我们应该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充分注重正确曝光的艺术价值。

  图4-4

 正确曝光效果

 图片需要置换

 二.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像的密度、影像的清晰度与影像的色彩三方面。

 a.曝光与密度 对负片来讲,曝光过度,底片厚,密度就大,景物亮部层次有损失;曝光不足,底片薄,密度就小,景物暗部层次会有损失,当严重曝光不足时,底片缺少构成影像的必要密度,则无法形成影像。反转片与负片正好相反,曝光过度,底片薄,密度小,色彩浅淡、照片透亮;曝光不足,底片厚,密度大,色彩浓重、照片暗。

 b.曝光与影像清晰度 l 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都会对影像的清晰度有一定的影响,曝光过度,会导致影像轮廓柔化,颗粒增粗,从而降低影像清晰度;曝光不足,会使得影像整体发暗,甚至无法清晰再现影像。

 c.

 曝光与色彩 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都会使得色彩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导致偏色现象的产生。

 三. 影响曝光的因素 (一)影响曝光的客观因素 1. 光源的强度 摄影的光源主要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这两种光源在具体拍摄时的变化情况是非常大的。对自然光来说,一年的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以及地球纬度,海拔高度等都明显改变着自然光的强弱,对人造光也是一样,其光源的多少,功率的大小以及光源至被摄对象的距离的变化,都会影响曝光量。

 2. 被摄对象的亮度 被摄对象的亮度对曝光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使胶片感光的光线来源于被摄对象 的反射光,被摄对象表面的组织结构不同,吸收和反射光线的程度也不一样。

 3. 感光度 曝光量的控制是以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为前提的,感光度也称片速,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使用的感光材料的片速不同,获得的曝光量也是不同的。片速高的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度大,只需要较少的曝光量就可以满足曝光要求;片速低的感光材料对光线敏感度低,需要较多的曝光量才能满足曝光需求。

 4. 显影的条件 用传统照相机拍摄时,还要考虑到显影的条件对曝光量的影响。改变了显影液的配方,或延长、缩短了显影时间,或提高、降低了显影温度等,都会影响曝光。

 5. 互易律失效

  互易律又称倒易律,是指光圈与快门速度可以成正比逐档互易而曝光量保持不变的规律。例如光圈开大一档,快门速度提高一档;光圈缩小两档,快门速度也降低两档;以上操作获得的曝光量是相同的。一般摄影曝光组合的调节中,都大致符合互易律。然而当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时,这种互易律就会失效。通常认为曝光时间长于1秒或短于1/1000秒时,就会出现互易律失效的现象,通常出现于黑白和彩色胶片中,彩色胶片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曝光时间设置为互易率失效范围之内。互易律失效会导致影像密度下降,影响正常的曝光量。

 (二)影响曝光的主观因素 摄影者的主观拍摄意图对曝光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所说的正确曝光就是摄影者有意识的控制曝光量,追求特别的艺术效果,获取理想的影像的体现。正确曝光是一种主观的概念,是在准确曝光的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升华。

 四. 曝光控制 1. 等量曝光 等量曝光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进行组合,而曝光量保持一致。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速度为1/30秒时,光圈应用8,这样,F8、 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5.6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可用F11和1/1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可以获得恒定的曝光量,它们在底片上所形成的密度也是一致的。

 虽然等量曝光组合获得的曝光量是相同的,但是用不同的组合拍摄出来的影像是有差异的,我们在选择曝光组合时,要注意对景深控制和被摄体运动情况的考虑,结合自身的创作需要进行合理取舍。

 2. 梯级曝光 梯级曝光,又称括弧式曝光、包围曝光或多级分次曝光,是摄影者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下,无法得到精确的曝光数据而采用的一种估计曝光方法。梯级曝光是对同一光线条件下的同一被摄对象采用多种曝光组合方式拍摄多张底片,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曝光,增强曝光准确的保险系数。拍摄时,一般先按经验估计一个曝光量拍一张,接着分别增加半档、1档、2档曝光量各拍摄一张,然后再分别减少半档、1档、2档曝光量各拍摄一张,这样在拍摄的多张底片中就能找到曝光最为准确的底片了。梯级曝光的张数越多,梯级的间隔越小,成功机会就越高。

 尽管梯级曝光比较浪费胶片,但是它在估计曝光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摄影曝光技巧。即使在现代自动测光、曝光的条件下,它仍然具有实用价值。现代照相机大多内置了梯级曝光装置,只要摄影者开启机身上的这项功能,设置好曝光参数,按下快门按钮,相机便可自动增减曝光拍摄数张底片。

 3. 区域曝光 区域曝光又叫亚当斯曝光,由美国著名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创立。是一种事先确定照片上各级影调与景物亮度的对应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按景物的亮度范围形成的照片影调分为11个区域,由0到IX十个罗马数字标记,包括从绝对黑色到纯白色的全部影调。0区代表照片上能获得的最大黑度,IX区代表纯白,I区代表第一个能够分辨的黑灰影调,VIII区代表最后一个能够分辨的白调区域,它们均不能记录下细部的质感,II至VII区能够记录下景物的细部质感。

 区域曝光一般是中灰曝光,11个区域中的第V区域是质感丰富的中灰色,其反射率为18%,现在通常选择用这个中间的18%的灰来控制曝光。区域曝光法对于我们在拍摄时正确认识影调区域,合理控制影像反差,恰当进行曝光量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曝光标尺

 图4- 5 曝光标尺 现代相机上基本都具有曝光标尺,它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的直观图(如图4-5所示)。在曝光标尺数轴上刻有“ -2、-1、0、+1、+2 ”的标记,这个曝光标尺上标记的数字和区域曝光法中有着丰富质感表现的第III区至第VII区是一一对应的。即0标尺相当于第V区,也就是反射率为18%的灰,以0区为基准,向左右各延伸两个区域的灰度。所以说曝光标尺是在质感丰富的区域内对被摄体的亮度进行调节。曝光标尺数轴上的每个点相当于1/3档曝 光的位置,而每变化一个数字则相当于增加或减少一倍曝光量,这也就是所谓的曝光补偿。

 当曝光标尺从中间的数字0向两边移动时,就是在进行曝光补偿了。当曝光标尺向“+”号方向移动时,就意味着增加曝光量,向“-”号方向移动时,就意味着减少曝光量。调到“+1 就意味着增加一档曝光;调到“-1”就意味着减少一档曝光,以此类推。

 曝光标尺在M档、A档、S档和P档下使用。

 5. “宁多勿少”与“宁少勿多” 在较暗的光线下,测光表失去作用时,这时只能凭经验估计曝光。可采取宁多勿少的原则,即宁可把曝光量估算的多一些,而不要估算少了,以免导致曝光不足。这时因为,胶片的曝光宽容度所能允许曝光过度的能力显著大于曝光不足的能力。对于使用彩色反转片曝光则要宁少勿多,因为彩色反转片的曝光不足的宽容度大于曝光过度的宽容度。

 五. 常用曝光模式 现在照相机功能多样,一般具有多种曝光模式,这些不同的曝光模式各具特点,根据不同的拍摄条件和拍摄要求,恰当选择合适的曝光模式是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非常关键的一步(如图4-6所示)。

 图4-6

 曝光模式拨盘 一.光圈优先曝光模式 光圈优先曝光模式又称为光圈先决模式,在相机上用字母A或Av表示,是人为地设定光圈值,拍摄时照相机根据先行设定的光圈值,自动调整快门速度,以实现正确的曝光。它比较适合于控制景深效果的摄影,画面的景深受镜头的光圈、焦距和物距三个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光圈大小对景深的控制是决定性的,光圈开度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使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拍摄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快门速度,如果拍摄现场光线较强,使用大光圈拍摄时要注意快门速度的控制,防止曝光过度现象的产生;如果拍摄现场光线较暗,使用小光圈拍摄时,快门速度较慢,再加上手持拍摄的话,就容易拍摄出模糊的影像,影响成像质量,这时就应该开大光圈或者使用三角架保持相机的稳定。

 二.快门优先曝光模式 快门优先曝光模式又称快门先决模式,在相机上用字母S或者Tv表示,是人为地调节快门速度,拍摄时照相机根据先行调定的快门速度,自动调整光圈大小,以实现正确的曝光。它比较适合于控制影像动态效果的摄影,用较快的快门速度就可以凝固动体的精彩瞬间,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就可以把动体的动势与运动轨迹拍摄出来。

 使用快门优先曝光模式拍摄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光圈值的变化,如果拍摄现场光线较暗,而又选择了较快的快门速度,可能出现即使开到最大光圈也不能满足曝光需要的情况,这时就必须降低快门速度,以保证获得正确的曝光;如果拍摄现场光线较强,而又选择了较慢的快门速度,可能出现即使开到最小光圈也会出现曝光过度的情况,这时就必须提高快门速度,以保证获得正确的曝光。

 三.程序自动曝光模式 程序自动曝光模式在相机上用字母P表示,它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曝光模式时,相机能根据机内测光系统自动地调节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给出合适的曝光组合,摄影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中的一个值,另一个就会自动地随之变化,以保证曝光的正确。

 程序自动曝光模式可以适应大部分情况下的拍摄要求,并能保证大多数图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并且大大方便了现场抓拍工作。程序自动曝光模式的不足在于其光圈和快门完全由程序自动给定,自动化程度高,摄影者缺乏主动控制。

 四.手动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模式在相机上用字母M表示,属于完全人为控制的曝光模式,拍摄的所有参数都由摄影者自己设定。按照摄影者的拍摄需要与拍摄经验,通过手动调节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进行正确的曝光,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

 手动曝光模式一般适合于有一定摄影基础的人使用,这种曝光模式能最大限度的表现景物各种亮度层次,能取得良好的曝光效果。但由于这个模式需要对相机的光圈、快门与ISO值等作出正确的调整,才能拍出曝光正确的照片,所以操作比较慢,不太适合抓拍的情况。

 五.自动曝光模式 程度自动曝光模式只是曝光程序的自动,而相机还提供了一种全自动曝光模式,在相机上用字母Auto表示。在这种模式下,曝光、对焦等均由相机自动调节,拍摄时,我们只要把相机拍摄模式旋钮调至全自动模式下,半按快门,相机会自动对焦,按下快门,就可以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除了全自动曝光模式,相机还有一些简单的自动曝光模式,如微距、人像、风景、运动等等。微距自动曝光模式下,相机自动选择适中的光圈,使主体清晰,背景虚化;人像自动曝光模式下,相机自动选择最大光圈,并且对人物的皮肤色彩进行优化处理;风景自动曝光模式下,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并对景物色彩进行优化处理;运动自动曝光模式下,相机自动选择较快的快门速度并开启跟踪对焦模式。这种模式适合没有摄影基础或摄影初学者使用。

  第二节 摄影测光

 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我们根据景物的反射光,用相机记录下各种光线条件下的影像。自然界的光线是变化多样的,相机能记录下来的光的数量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要得到曝光正确的影像,这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测光系统来测量被摄体的亮度,以确定曝光量,从而更精确的组合光圈和快门速度。

 摄影的测光系统分为两种,外测光系统和相机内置式测光系统。外测光系统的测光装置是装在相机外或者脱离机身独立存在,称为独立式测光表,它既可以测量光线照度,又可以测量景物反射光(如图4-7所示)。独立式测光表根据光线照度或景物反射光的亮度,给出合适的光圈、快门组合数值。独立式测光表在测量景物反射光亮度时,是以景物平均灰度18%的反射率为基础亮度的。

 图4-7 独立式测光表 相机内置式测光系统的测光装置安装在相机机身内部,只根据景物反射光进行测光。内置式测光系统又分为三种,一种是TTF镜外测光,又称旁轴测光,指测光系统与摄影镜头分离,是按通过相机表面的受光窗进行测光,一般用于旁轴式取景的相机。镜外测光是测量拍摄范围的平均亮度,但是测光的精确度不高。第二种是TTL-OTF测光,又称实时测光,是一种先进的测光系统,是通过测量胶片的反射光进行测光。第三种是TTL(Through The Lense)测光,一般应用于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测光经过镜头,因此较为准确,是一种应用最多的测光形式。

 随着数码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TTL的测光模式也越来越多,按照测光区域的不用,将测光模式分为点测光(如图4-8所示)、中央重点测光(如图4-9所示)、矩阵测光(如图4-10所示)等。

 图4-8

 尼康D700相机的点测光模式

  图4-9 中央重点测光

 图4-10 矩阵测光模式 1.点测光 点测光的测光区域仅限于画面中央约1%~3%很小的范围内,基本上不受测光区域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响,这样方便对画面各个部分亮度差异进行测量,是具有较高精确度的测光模式,运用点测光模式时,摄影者需要考虑选择哪个部位的亮度作为点测光的对象,才能获得理想的画面。一般我们会选择反光率为18%中极灰的景物作为亮度基准。点测光适合于适合小范围主体的准确曝光。在人像摄影、特写照片、个人艺术照、舞台摄影等拍摄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点测光模式(如图4-11所示)。

  图4-11 许光丽摄 2.中央重点测光 测光区域以画面中央位置的亮度值为主,其余部分的亮度值为辅,该模式下通常可以兼顾到主体和周围景物的亮度值,在景物反差不大的情况下,如顺光,该模式基本都能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该测光模式在拍摄特写花卉(如图4-12所示)、人像写真、产品静物等以画面中心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题材时运用较为广泛。

 图4-12 许光丽摄 3.矩阵测光 也称多区域评价测光,该测光模式将被摄对象分成若干区域,分别进行测光后,由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核对存储的资料库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它参照被摄主体的位置、与背景的亮度关系、甚至是场景的色彩关系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得到曝光值。矩阵测光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测光模式,能在各种复杂的光线条件下获得更为准确的曝光,尤其适于景物光线反差不大的场合,如团体照片(如图4-13所示)、家庭合影、一般的风景照。

  图4-13 张海东摄 本章要点:

 1.掌握曝光的概念,理解何为正确曝光、准确曝光、曝光过度与曝光不足。

 2.明确影响曝光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3.熟记互易律与区域曝光理论。

 4.掌握并熟练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常用的曝光模式。

 5.学会正确使用独立式测光表。

 6.相机的TTL测光模式有哪些?明确其适应范围。

  第五章

 摄影用光

 摄影的本意是“用光线进行描绘”,光是摄影的基础,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形状、色彩和存在的空间位置等都是由于光线的作用而被我们的视觉辨别。光是人、景、物与视觉之间的纽带,自然界若没有光,眼睛的存在也就形同虚设,一切都无从谈起。

 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造型艺术,光是摄影的灵魂,是摄影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光线对于摄影者,就像画家手中的笔,雕塑家手中的刀,音乐家手中的乐器一样。”因此了解光的特点,学会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把握利用好光线,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佳作。

 第一节 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及运用

 一.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 光线是重要的摄影造型手段。光线在摄影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表现物体的结构和颜色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表面结构、形状、颜色和质感等,是因为这些物体对光 线的反射所致,不同的物体对光线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图5-1所示)。吸收光线多而反射光线少的物体,表面颜色浅;吸收光线少而反射光线多的物体,表面颜色深。一般情况下,深色物体反射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射能力强;透明体或半透明体透射能力强;光滑物体反射的光硬,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粗糙物体反射的光软,方向性不明显,具有漫反射的性质。

  图5- 1

 徐利丽摄

 2. 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 虽然摄影是在二维的平面画面上来表现物体,但是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透视法则等可以在二维的画面中展现大自然三维的立体形态和空间透视效果(如图5-2所示)。

 图5-2

 许光丽摄 3. 营造气氛 通过光线的变化可以营造一些特定的气氛,自然界的光线是千变万化的,这些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传递的环境气氛是不一样的,如夜幕下的点点星光,景物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蓝色调,充满了些许神秘和静谧的气氛;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刻,景物沐浴在金色的余光中,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如图5-3所示)。我们也可以通过布置人工光来营造一些想要的氛围。如在室内拍摄婚礼场景时,我们可以通过布置柔和的暖色光,让室内充满温馨的气氛。

  图5- 3 《黄昏》 许光丽摄 4. 制造特殊的光影效果 有光就有影子,光和影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光和影的完美结合可以让 我们的摄影画面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如图5-4所示)。我们可以利用光线制造一些特殊的光影效果,增加画面的视觉效果。如在影棚里拍摄人像时,我们可以在聚光灯的灯罩上加一块布满了均匀网格的纱布,这样就可以拍摄出斑驳的光影效果。

  图5-4

 徐利丽摄

 二.摄影用光的六大因素 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是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掌握这六种因素是摄影用光的基本功。

 1. 光度 光度是指光的强度,是光源的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 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光的强度取决于光源的发光亮度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光源的发光亮度越大,光度越强,太阳光远比月亮光的光度大;物体离光源越远,辐射的面积越大,单位面积接受的光的照度就越小。

 光照的强度直接影响着照片的视觉效果,强光下的物体往往明亮、反差大、色彩鲜艳,给人明快、确定的感觉;弱光下的物体则灰暗、反差小、色彩黯淡,显示出郁闷或神秘的气氛。

 2. 光质 光质是指光线的软硬性质,不同的光质会在摄影画面上形成软硬不同的影调。强烈的太阳光、电子闪光灯、聚光灯等直射光源发出的光线强度大,方向性明显,属于硬光照明,这些直射光照射在被摄体上会产生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阴影,使画面形成鲜明的反差,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影调明朗(如图5-5所示)。硬光富于阳刚之气,一般适宜于强调物体的轮廓,表达强烈的情绪,表现刚强、坚毅、爽朗等题材。

 图5-5

 直射光效果

 徐利丽摄

 散射光或者漫反射光的光线强度小,光源方向性不明显,属于软光照明。阴 天、雨天、雾天、日出前后一段时间都属于散射光照明,还有经过柔化处理的人工光、反光板、柔光箱也都是属于散射光。柔光照明情况下,被摄体没有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阴影,画面明暗反差小,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立体感不强烈(如图5-6所示)。软光富有阴柔之美,一般适宜于表现被摄体的细节,表达温和细腻的情感,表现温柔、典雅等题材。

  图5-6

 散射光效果

  许光丽摄 3. 光位

  光位指光源投射光线相对于被摄体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光线按光位可以分为 顺光、前侧光、全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

 ① 顺光 顺光又称为正面光,其光线投射方向跟相机镜头的拍摄方向一致。

 顺光拍摄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阴影面少,能隐没被摄体表面的凹凸不平及褶皱,影调比较柔和,能较好地表现出被摄体丰富的色彩。但由于光线照射平均,不能充分地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被摄体缺乏立体感和质感。所以在顺光拍摄时,要注意选择一些色彩或亮度差别明显的被摄对象(如图5-7)。

  图5-7

 徐利丽摄 ② 前侧光 前侧光位于照相机的左侧或右侧,其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镜头的主光轴呈水平45°左右。

 在前侧光的照射下,被摄体的大部分被照亮,形成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光比适中,影调有丰富的明暗过渡,层次细腻,能较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透视感(如图5-8所示)。

 采用前侧光高角度拍摄人像时,可以在人物脸部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的光区,在摄影中被称之为“三角光照明”,是拍摄人像的理想光源。17世纪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伦勃朗常采用这种光位作画,也称“伦勃朗照明”。

 如图5-8

 徐利丽摄 ③ 全侧光 全侧光又称作正侧光,其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镜头的主光轴呈90°左右。

 在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几乎相等,有利于对被摄体的线条和表面结构特征的表现。全侧光拍摄的画面立体感和质感强,但明暗反差太大,需要对暗部进行适当的补光,以缩小光比(如图5-9所示)。

  图5-9

 徐利丽摄 ④ 侧逆光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光线投射在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的后方,并与相机镜头 的主光轴呈135°左右。

 在侧逆光照明下,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的轮廓线,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美感和立体感(如图5-9所示)。侧逆光照明是拍摄低调作品的好光位,只要被摄主体和环境都是深色调,就很容易拍摄出低调作品。

 利用侧逆光拍摄人像时,由于脸部太暗,一般需要做辅助照明,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图5-9 徐利丽摄

 ⑤ 逆光 逆光是一种来自于被摄体的后方,正对着照相机镜头的光线。

 在逆光的照射下,被摄体背对相机镜头的一面受光,而面对相机镜头的正面处于阴影中,这种光线能很好的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形态,在被摄体边缘形成强烈的轮廓光效果;尤其在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和细节表现,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如图5-10所示)。在拍摄不透明的物体时,如果不对其暗部进行补光,则可拍摄成剪影效果的照片。

 逆光拍摄时,还应在镜头前加遮光罩,以避免光线直接进入镜头形成光晕或雾翳现象。

 图5-10

 任予强摄

 ⑥ 顶光 光源从被摄体的顶部垂直向下照明,其光线投射方向与相机镜头的主光轴呈 垂直的90°左右,便是顶光照明。被摄体在顶光照射下,水平面受光,垂直面处在阴暗区,我们一般很少用顶光来拍摄人物,因为用顶光拍摄的人物眼窝有阴影、额头发亮、鼻影下垂、颧骨突出,会有丑化人物的嫌疑,所以如果需要在顶光下拍摄人物时,需要尽量改变拍摄角度,请被摄人物将头部上仰或下俯,以改变顶光对人物面部的照射角度(如图5-11所示);或对被摄人物的暗部加以补光,以提高暗部的亮度,减弱顶光照明造成的丑化效果;或者改变顶光的投射强度,利用一些特殊的透光物体遮挡光线,使其变成柔和的散射光,如我们可以请被摄人物站在树下拍摄,利用斑驳的树影分散强烈的顶光。

  图5-11

  徐利丽摄 ⑦ 脚光 脚光又称作底光,是从被摄体的底部垂直向上照明的光线。

 脚光照明时,被摄体下明上暗,很少用脚光照明拍摄人物,因为脚光照明会 将被摄人物严重丑化。脚光在拍摄中多运用于背景光的造型、营造特殊的背景气氛。也可以将脚光作为补光来消除人物鼻子、下巴底下浓重的阴影。

 4. 光型 摄影主要用光线来造型,根据光线的造型作用,可以将光线分为主光、辅助 光、轮廓光、背景光、眼神光和装饰光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光线其造型作用各不相同,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有时只用主光就可以满足拍摄要求,有时却需要将几种光型组合使用才能获得良好的光照效果。

 ①主光 主光是对被摄体进行造型的主要光线,它是摄影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线。主光可以表现出被摄体的主要外部形态,主光决定画面的影调结构,主光直接影响被摄体的反差和层次表现,主光对画面的纵深和立体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布光过程中,应根据被摄体的特点,首先确定主光的光度、光位和光质,然后再确定其它光型的;主光只有一个,其它光型的亮度以不超过主光为好;在曝光控制上,要以主光的亮度为曝光依据(如图5-12所示)。

  图5-12

  徐利丽摄

 ②辅助光 辅助光也称作副光或者补光,主要用于补充画面阴影部分的照明,弥补主光造型的不足。它能减弱由于主光照明后带来的生硬的阴影,降低明暗反差,缩小光比。阴影部分经辅助光合理照明后,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暗部层次、表面质感及立体感,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外部特征(如图5-13所示)。

 在布光时,应先布置好主光,然后再决定辅助光的光度、光位和光质;辅助光的亮度不能高于主光;应尽量使用散射光源来作辅助光。

  图5-13 姚恒昌摄 ③轮廓光 轮廓光通常由后方或侧后方投向被摄体,光位可以是侧逆光、逆光和顶光。主要用于勾勒被摄体的外部轮廓,使被摄体和背景分离,突出和美化主体,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如图5-14所示)。轮廓光的亮度可以高于主体的亮度,使用时应控制照明区域,避免光线照射到被摄对象的正面,避免出现光影杂乱的情况,避免光线照射到镜头形成光晕现象。

  图5-14

 徐利丽摄 ④背景光 背景光是专门用来照亮背景的光线。背景光可以提高背景的亮度,缩小主体和背景的光比,可以烘托环境气氛。要根据画面的基调来调整背景光的亮度,拍摄高调照片时,背景光的强度应强于主光;拍摄低调照片时,背景光的强度应低于主光,拍摄中间调照片时,背景光强度介于主光和辅助光之间。(如图5-15所示)

 图5-15

 徐利丽摄 ⑤眼神光 眼神光是拍摄时使人物眼球中出现亮光点的照明光线。眼神光能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人物眼球上的小光斑能使眼睛生动传神。尤其在拍摄人物的近景和特写照片时,我们一般会故意制造一个眼神光,目的就是为了将人物的神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眼神光在运用的时候尽量只用一个,要避免因为光源的杂乱,出现多个眼神光点的现象(如图5-16所示)。

  图5-16

 徐利丽摄 ⑥装饰光 装饰光也称作修饰光,它的主要作用是美化被摄对象,使被摄对象的造型更加完美,更具有感染力。装饰光通常只照亮被摄对象的局部,弥补照明的不足或用来强化突出被摄对象的局部特点。它的照明范围小,但亮度较高,可以超出主光的亮度。我们常用的发型光,就是一种装饰光,它可以美化人物的头发造型,避免头发成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

 5. 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对象的受光面与阴暗面之间的明暗亮度比,它是摄影用光的重 要参数。光比的大小对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象,控制照片的影调、烘托画面气氛有直接影响。光比小,被摄对象的明暗反差小,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立体感较弱(如图5-17所示);光比大,被摄对象的明暗反差大,影调结构生硬,层次较少,立体感强;光比适中,可以形成丰富的影调结构。在摄影中应根据被摄体的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来确定和调控光比。

 影响光比大小的因素很多,一是光位的影响,被摄体在正面光的照明下,光 比小,在前侧光,全侧光的照明下光比适中,在逆光、侧逆光的照明下,光比大。二是光质的影响,直射光的光比大,散射光的光比小。三是气候的影响,晴天光比大,阴天、下雨天、下雪天光比小。四是季节的影响,在一年四季中,夏季直射阳光的光比大,冬季直射阳光的光比小。五是不同灯具以及灯具发光功率的影响,聚光灯照明的光比大,散射灯和普通白炽灯照明的光比小;发光功率大的光比大,发光功率小的光比小。六是光源距离的影响,在使用人工光照明时,被摄体距光源的距离近,光比大;被摄体距光源的距离远,光比小。

  图5-17

 徐利丽摄

 6. 光色 光色通常称为色温,是指光的颜色或者是色光的成分,光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颜色,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受,能引起许多感情上的联想。在彩色摄影中,我们需要注意对光色的把握问题。关于光色问题,后边的彩色摄影中将会详细介绍。

 第二节

 摄影光源的种类及特点 摄影常用的光源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一.自然光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光的主体。主要有太阳光、天空光、月亮光、星星光等等。自然光又可以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自然光的强度、色温和方向等不能由摄影者主观控制,只能选择和等待。所以我们要仔细观察自然光的变化,了解自然光的特点,以便更好的为摄影服务。

 1.直射光 直射光是指太阳没有被云雾和空气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放射出来的光线,为平行光束,方向性强,光质硬,色温高。在直射光照明下,被摄体有着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立体感强。

 直射光具有丰富的变化,仅以一天的变化来看,就可以出现不同的光线照明效果,我们根据太阳与地面构成的角度不同,可将全天的直射阳光分为三个照明阶段,早晚的太阳光,上午、下午的太阳光和中午的太阳光。

 (1) 早晚的太阳光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或即将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太阳光和地面构成0~15°的照明角度,低角度光线照射到被摄主体上,被摄体的垂直面被大部分照亮,并投下斜长的影子。在这段时间里,光的强度弱,大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常常很少,可见度高。另外色温的变化也为画面增加了不少色彩,早晚还有晨雾和暮霭,空气透视效果强烈,影调柔和,层次丰富,虚实得当,有利于表现浓郁的气氛(如图5-18所示)。

 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光线变化极大,要注意把握,再者摄影者在这段时间拍摄的时候,要注意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的变化,顺光、侧光和逆光各有其不同的艺术效果;仰拍和俯拍角度的变换,更增添了画面的造型语言。

 图5-18

 许光丽摄 (2) 上午、下午的太阳光 上午8~11点与下午14~15点的太阳光和地面构成15~60°的照明角度,这一 段时间的光线照明强度比较稳定,所以在摄影中称其为正常照明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太阳光不仅照亮被摄主体,也照亮了被摄主体周围的景物,产生大量的反射光,使主体暗部的亮度得到提高,从而缩小了被摄主体的明暗光比。在这段时间拍摄的照片反差适中,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色彩饱和,立体感、质感强烈(如图5-19所示)。

  图5-19 许光丽摄 (3)

 中午的太阳光 中午的太阳光和地面构成90°左右的照明角度,这段时间也被称为顶光照明 阶段。中午的太阳光从上到下照射被摄景物,景物的水平面被普遍照明,而垂直面却很少被照射到,几乎处于阴影中,物体的投影比较短。在这段时间拍摄的照片,景物的亮度间距比较大,景物水平面过亮,垂直面过暗,反差很大,还会造成失真和变形,尤其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人物头部前额发亮,眼窝有阴影,鼻影下垂,颧骨突出,会起到丑化的作用(如图5-20所示)。

 图5-20

  图片上的日期要去掉 (4) 天光 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有很短的一段天光时刻,这段时间拍摄出的景物充满朦 胧和柔和之美,是弱光摄影的好时机。

  2.散射光 散射光是指光源受到明显物质的阻隔,并经过物质的反射或投射所形成的光线,散射光光源面积大,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多云天气和阴天、雾天是典型的散射光。在散射光照明下,被摄体没有明显的受光面、背光面和投影,反差较低,能够充分表现景物的细节,画面影调层次丰富,在拍摄时对摄影师的位置也没有特殊的限制。

 但是散射光照明的景物明暗对比比较弱,缺乏立体感和质感,如果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摄影,就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本身色彩和明暗对比差异大的景物来拍(如图5-21所示)。

 图5-21 许光丽摄 二.人工光

 人工光是指各种人工制造的发光体,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照明用的白炽灯、钨丝灯、手电筒等,还有专门用于摄影照明的聚光灯,漫散射灯,电子闪光灯等。相比自然光来讲,人工光使用方便灵活,其光源的强度、方向、距离、高度和色温都可以由摄影者主观调控(如图5-22所示)。

 在摄影当中,人工光是主要的造型光,尤其是在商业摄影或影棚摄影中会运用人工光来改善照明效果。摄影中使用的人工光按照其光照的性质分为瞬间光源和连续光源,闪光灯是典型的瞬间光源,可以在很短的瞬间里释放出高强度的光线,光线是间断性的。连续光源是指所有用于日常照明的灯光,其光线强度稳定均匀,照明时间长。

  图5-22 张海东摄

 本章要点:

 1.光线在摄影中有哪些作用? 2.熟练掌握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重点是对光位的理解;通过反复实践加深对光线的认知能力。

 3.了解摄影常用的两大光源及其特点。

 第六章

  影调控制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自然界的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产生丰富的影调变化,对影调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张照片质量的优劣,通过对影调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对画面影调的把握能力。

 一.影调的定义及分类 1.影调的定义 所谓影调是指影像的明暗过渡层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黑、白和深浅不同的灰色组成的相互关系。黑、白、灰缓慢过渡,影调层次丰富;黑、白、灰跳跃式过渡,影调层次少。不同的影调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2.影调的分类 (1)按基调来分 基调是指在画面当中占主导地位的影调,也就是以黑、白、灰其中的一个调子为基础,并在画面中占绝对优势。在黑白摄影当中基调可以分成高调、中间调和低调三种。

 ① 高调 高调也称亮调,是以浅灰到白的影调构成照片的基调,整个照片的影调控制 在一个比较明亮的范围内,画面给人一种明快、纯洁、高雅、宁静、愉悦和舒畅的视觉感受(如图6-1所示)。高调照片除了大面积的浅色调物体外,还会适当增加一点黑色调的物体,而这点黑色物体恰好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会在浅色的衬托下更加突出,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

  图6-1

  徐利丽摄

 ② 中间调 中间调是以灰色调为主导,由黑、白和一系列的灰共同构成层次丰富的影调 结构。整个照片给人一种恬静、含蓄、质朴、和谐、细腻和大方的视觉感受。中间调是摄影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影调结构,画面中的黑、白和灰相互配合,丰富了画面的影调变化,能充分的表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立体感和空间深度(如图6-2所示)。

  图6-2 蔡吉超摄 ③ 低调 低调是以深黑色和黑色影调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整个照片的影调控制在一 个比较暗的范围内,画面给人一种神秘、严肃、深沉、凝重、庄严和粗犷的感觉。低调照片在大面积的深色背景上,配以小面积的浅色物体,往往这个浅色的物体就是画面的主体,它会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更加醒目,能引起观者的注意,有利的强化了主体的表现力(如图6-3所示)。

  图6-3

 (2)按影调反差来分 不同的光比可以营造不同的影调反差,有的柔和,有的强烈。

 ① 软调 软调照片的明暗反差小,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给人一种柔美、细腻、飘逸 的视觉感受(如图6-4所示)。软调照片的光源通常是散射光,阴天、雨天或雾天等天气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软调效果。

  图6-4 肖东摄 ② 硬调 硬调照片的明暗反差大,影调硬实,层次较少,给人一种刚毅、简洁、强烈 的感觉(如图6-5所示)。硬调照片的光源通常是强烈的直射光,利用高反差来夸大画面的明暗对比,室外晴天强烈的太阳光,影棚大功率的聚光灯等条件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硬调效果。

  图6-5 蔡吉超摄 ③ 剪影 剪影是一种特殊的影调效果,画面影调简洁,主体完全没有影纹层次,只呈 现出犹如传统剪纸效果的轮廓影调(如图6-6所示)。一般逆光或侧逆光情况下可以拍摄出剪影效果的照片,在拍摄时,将被摄主体安排在浅色的背景下,背景一定要简洁,测光时以浅色背景的亮度为准,使作为主体的剪影物体曝光不足,同时在相机镜头前加用遮光罩,以防止强烈的直射光进入镜头产生光晕现象。

  图6-6

 姚恒昌摄 ④ 半剪影 半剪影和剪影的区别在于,半剪影照片中的被摄主体并不是完全黑色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影纹层次,有一种类似于浮雕的艺术效果。在拍摄半剪影照片时,测光以被摄主体有一定影纹层次的亮部为准(如图6-7所示)。

  图6-7

 王武摄 二.影调处理的原则 1.根据创作意图处理影调 在进行摄影艺术创作时,摄影者首先要仔细的观察被摄对象,然后根据创作意图来调控画面的影调结构,对影调的把握要以体现被摄对象的本质特征为主,同时让观者感受到摄影者的丰富情感和创作意图。

 2.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来处理影调 不同的被摄对象其表面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摄影者对影调的调控要结合被摄对象的外部特征来进行,影调的处理要能体现被摄对象的独特性。

 3.根据环境特点来处理影调 在进行摄影创作时,面对不同的环境,我们可能处理影调的方式也大不相同。我们可以选择用高调来拍摄云海、雨后的山川、沙漠、雪地等;我们可以用中间调来拍摄城市建筑、田园风光等;也可以用低调来拍摄男性粗犷有力的身躯、深邃的夜景等。

 4.根据季节来处理影调 一年当中四季的变更可以为我们的摄影创作提供丰富的影调变化,摄影者要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来把握影调结构,创作出具有明显季节特性的艺术作品。

 5.根据气候条件来处理影调 晴天、雨天、雪天、雾天等不同的气候变化,表现在摄影作品上的影调结构也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气候变化对影调的影响,拍摄出符合气候特征的影调结构。

 三.影调的控制 1.调整光照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光照条件来改善画面的影调效果。如在强烈的直射光照射下拍摄的照片影调偏硬,我们可以用反光板进行适当的补光,以减少光比,增加画面的层次变化。在逆光下拍摄人物时,可以通过补光,将原先拍摄的剪影效果的照片变成中间调效果。

 2.调整拍摄位置

  我们在光照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摄影者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光照的角度,从而改善影调结构。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我们可以在前侧光位置拍摄出被摄对象影调丰富的中间调,也可以选择调整到逆光位置,拍剪影效果的低调照片。

 3.使用滤光镜 根据滤光镜的滤光原理,有选择的让一部分需要的光线进入,而阻挡掉一部分不需要的光线,这对控制影调结构是十分有帮助的。如在镜头前加黄色或橙色滤光镜拍摄蓝天白云,会使蓝天在画面上的影调变深,白云的影调变浅,从而提高了画面的明暗反差。

 4.选择不同的感光材料

  不同的感光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感光度、密度、反差、宽容度、颗粒性等都会对影调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充分利用好感光材料的特性,根据不同的被摄对象选用不同的感光材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控制画面的影调。

 5.调整曝光量 在同一光线条件下拍摄同一被摄对象,使用不同的曝光量获得的画面影调效果也是不同的。当准确曝光时,影调层次丰富;当曝光不足时,暗部影调层次有一定的损失;当曝光过度时,亮部影调层次会有一定的损失。

 本章要点:

 1.何为影调?有哪些分类方式? 2.处理影调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控制影调的方法有哪几种?

 第七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一. 摄影构图的定义 构图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早在摄影出现的2000年前,希腊和罗马人就已经掌握了构图法则,并在其建筑当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辞海》对构图的解释是:“构图,‘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我们的摄影也很讲究构图,摄影的构图又称为取景构图。摄影的构图,从广义上讲贯穿从现场拍摄至最终裁剪的全过程;狭义地说就是画面景物的处理与安排、通过镜头的取景框, 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

  二. 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有两条:

 (1)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

 摄影构图研究的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及其规律。内容是基础,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内容再美的形式也无济于事;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形式,内容也就无从表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幅作品如果只有内容而没有很好的形式来表现是遗憾的,如果只有表现形式而没有内容也必然是空洞的。优秀的摄影作品,必定有着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容、众多的信息量,同时也具有相对完美的表现形式。

 既然内容是基础,我们在取景构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画面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而画面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是通过主体体现出来的,只有突出主体才能揭示主题思想。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突出主体的方法,以便更好的为主题服务。

 (2)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主体、陪体和环境是摄影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体是构成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体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也是画面结构的中心,主体在画面的安排上要明确、突出并引人注意,陪体和环境都是围绕它配置,与它关联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陪体在画面上与主体紧密关联,用以陪衬、烘托主体,并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同时也起到均衡画面作用。陪体的安排和处理要起到对主体陪衬、烘托的效果,而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主体的表现。

 环境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照片可以没有陪体,但一定会有环境,哪怕是拍摄一张标准一寸照片时,被摄主体后边也会衬一块背景布。环境也是为主体服务的,在画面当中用于烘托主体,表现一定的情调和气氛。环境的选择要尽量简洁,避免凌乱。

 三. 摄影的构图要求 1. 简洁 摄影的构图不同于绘画的构图,摄影构图是减法,任何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 律舍弃,只留下与主题息息相关的元素。摄影构图时要敢于取舍,做到画面简洁明了。

 2. 生动 生动是指拍摄的对象要具有典型性,按动快门的瞬间要能将被摄主体最鲜明的特征、瞬 间动态等畅快淋漓的表现出来。被摄主体要有生气,富于变化,并能带动观者的情绪。

 3. 完整 完整是指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画面中没有任 何的干扰因素。完整不等于完全,它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给人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由于视觉的延伸效果,有时不完全的景物也会给观者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在拍摄照片时,一定要注意将被摄对象拍的完整,尤其是被摄主体一定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

 4. 稳定 稳定是指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要给观者以均衡的视觉感受,除非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通常情况下摄影的画面要有稳定感。初学摄影的人常常把握不好这个问题,尤其在拍摄水平线或地平线时,往往稍微的倾斜画面就会失衡。对称和均衡在视觉都会给人稳定感。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主要因素

 拍摄角度 1. 拍摄点 照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拍摄点是影响摄影构图的首要因素,只有明确了拍摄点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工作。选择拍摄点要根据拍摄的目的和表现的内容、主题思想来定。

 2. 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到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摄影中,拍摄距离会影响主体和环境的 表现,决定作品的景别。景别是指拍摄距离的变化带来的画面结构的变化,它影响着取景的范围,决定着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一般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景别。

 ① 远景 拍摄距离远,视野广阔,画面容纳的景物范围大,最能表现远距离的人物,事物以及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气氛。远景的表达一般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或者是表现大环境下主体所处的场景、环境、气氛与气势(如图7-1所示)。

  图7-1 许光丽摄

 ② 全景 全景包括被摄主体的全貌以及周围的环境。全景可以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 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通常要将被摄主体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来烘托主体(如图7-2所示)。

  图7-2 《守望家园》 徐利丽摄

 2008年 汶川

 ③ 中景 中景包括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如果主体是人,一般取膝盖以上的部分。在画面中,主 体的形象形状占主要部分,常常用来表现主体与辅体的关系,以情节取胜(如图7-3所示)。

  图7-3

 许光丽摄 ④ 近景 近景较中景的取景范围更小,包括被摄主体的更为主要的部分。若主体是人,则取胸部 以上的部分。近景用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部特征,是描写人物情感和事物细节的主要景别(如图7-4所示)。

  图7-4

 《希望》 徐利丽摄 ⑤ 特写:

 特写只取景物很小范围的局部,并让其充满画面,针对局部细节进行刻画。它视觉距离最近,能让观众从细微处来观察对象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如图7-5所示)。

  图7-5

 徐利丽摄 3. 拍摄方向 ⑴正面 照相机正对着被摄对象,拍摄主体正面形象,能获得对称美,庄重威严。但缺乏透视感,立体感差,容易显得呆板(如图7-6所示)。

  图7-6

 徐利丽摄 ⑵前侧面 被摄对象正面与相机光轴呈45°角左右,这是摄影常用到的拍摄方位。从这个方位拍出的影像透视效果明显、画面生动、 立体感强(如图7-7所示)。

 图7-7 徐利丽摄 ⑶正侧面 相机光轴与被摄对象的正面呈90°左右,被摄主体侧对着镜头, 主体人物相对站立,为了照顾双方,只能从侧面拍;为了将被摄体侧面优美的轮廓表现出来,或者回避某一部分的缺陷,也可从侧面来拍摄(如图7-8所示)。

 图7-8

 徐利丽摄 ⑷背侧面 相机与被摄主体的正面呈135°角左右,介于侧面和背面之间,多利用该人物视线的指引,强调和突出主体(图7-9所示)。

  图7-9 许光丽摄 ⑸背面 被摄对象背对着相机镜头,拍摄人物的背面,主要表现被摄对象背面轮廓,并且还能激发观者的兴趣,引发丰富的联想(如图7-10所示)。

  图7- 10 《上学去》 徐利丽摄 2008年 汶川 4. 拍摄高度 ① 平拍 照相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视平线上,它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画面有正常的透视效 果,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如图7-11所示)。

  图7-11

 徐利丽摄 ② 仰拍 照相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的水平高度,由下向上看,有助于夸大和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 画面给人一种宏伟、高大的视觉感受(如图7-12所示)。

  图7-12

 黄澜摄 ③俯拍 照相机镜头高于被摄对象,由上往下拍摄,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展现,适于表现盛 大的场面(如图7-13所示)。

  图7-13

 徐利丽摄 二. 画幅安排

  画幅指照片的外框形式,可以分为横幅、竖幅和方幅。不同的画幅选择,拍摄出来的照片给人的视觉效果也各不相同,为了加强画面内容的表现,在拍摄之前就要确定画面的画幅形式。

  1.画幅种类及特点 横幅,画幅的高度小于画幅的宽度,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性,在表现人物特写以及表现人物生活的环境时,横幅构图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如图7-14所示)。

 图7-14

 徐利丽摄 竖幅,画幅的高度大于画幅的宽度,强化景物高大向上的视觉印象,给人一种向上生长的动势。在拍摄肖像照片时,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来安排人物形象,如标准照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竖幅构图(如图7-15所示)。

  图7-15

 徐利丽摄 方幅,画幅的高度和画幅的宽度等同,具有稳定、工整、饱满的视觉效果,120相机的胶片画幅是方形的,可以拍摄出方幅的构图。我们也可以通过裁剪的方式将横幅或竖幅的照片裁成方形的(如图7-16所示)。

 图7-16

 徐利丽摄

 2.画幅选择的原则 画幅形式的确定有三个原则,即画面中的主线,主体的移动方向及主体与陪体、环境的关系。

 ① 画面的主线 主线是景物本身存在的,在拍摄公路、桥梁、农田、水利、建筑物时,常常会感到画面 中有一条起支配作用的线,这就是主线。我们可以根据主线的横竖来确定画幅的形式。如果主线是水平延伸的,我们就可以用横幅来拍摄(如图7-17所示),如果主线是垂直向上的,我们就可以用竖幅拍摄。

  图7-17

 徐利丽摄

 ② 主体的移动方向 在拍摄具有动势的被摄对象时,如投篮、跳水、蹦极、体操等,我们可以根据其移动的方向来确定画面的画幅形式,如果其移动方向是横向的,就可以用横幅画面(如图7-18所示),如果其移动方向是纵向的,就可以采用竖幅画面。

  图7-18 《归心似箭》 徐利丽摄

  ③ 主体与陪体、环境的关系 主体和陪体、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幅的形式可以根据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实际 情况来确定。当主体和陪体站在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我们可以用横幅画面来拍(如图7-19所示),如果主体和陪体在同一垂直线上,为了照顾到双方,就可以采用竖幅来拍。

  图7-19

 徐利丽摄 三. 画面的结构中心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就是视觉中心,这个视觉中心不在画面的几何中心,而是在结构中心上。将照相机的取景器上下和左右各分成三等份,形成“井”字形,“井”字的交叉点就是画面的结构中心,也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所在(如图7-20所示)。四个交叉点往往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具体将主体置于哪个点上则取决于主体本身和摄影者的主观意图。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什么视觉中心不在几何中心而在结构中心上呢?这是因为几何中心是长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这个点在数学上是完美的点,它到四条边的距离等长,但在摄影当中,这个点既没有变化也没有动感,是视觉上静止的“死点”。而结构中心偏离了画面的几何中心,既有变化,也较生动,符合审美心理需要,也符合多样统一规律。

 图7-20

 结构中心 四. 主体

  主体是画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画面内容的中心,同时也是主题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主体在画面的安排上要明确、突出并引人注意,其它景物都要围绕它配置且与它关联呼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主体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主体在画面中应占据显著地位,能吸引观众视线。如果主体人物形象很大,可以放在黄金分割线上或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如果主体人物太小,应落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上(如图7-21所示)。

  图7-21 徐利丽摄 (2)通过陪体视线的引导,间接突出主体(如图7-22所示)。

  图7-22

 (3)利用线条透视的汇聚作用,将主体放在灭点上,通过汇集的线条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如图7-23所示)。

  图7-23 (4)通过大小对比的方式来突出主体。让主体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陪体占很小的面积或者直接将陪体拍不完整,以此来强化主体形象(如图7-24所示)。

  图7-24

 徐利丽摄 (5)利用动和静的对比来吸引观众的视线。一般动的物体特别能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将动态的主体置于静止的环境当中,通过动与静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形象(如图7-25所示)。

  图7-25

 徐利丽摄 (6)通过明暗影调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利用较强的光线照亮主体,将陪体和环境处于较暗的影调中,这样亮的主体在暗的背景衬托下会更加突出;或者反过来,将较暗影调的主体置于较亮的背景环境下,也同样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如图7-26所示)。

  图7-26

 徐利丽摄 (7)利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主体。使用色相环上相对的两个颜色来配置画面,可以获得突出的色彩对比效果,使主体更加夺目。色彩的对比有色相对比,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补色对比等(如图7-27所示)。

  图7-27 徐利丽摄 (8)虚实对比突出主体。通过使用较小的景深,将主体拍清晰,陪体和环境虚掉,以此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如图7-28所示)。

  图7-28 徐利丽摄

 五. 前景和背景 1. 前景 前景是指位于主体的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前景可以帮助观者了解画面拍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框架式的前景可以使主体更突出;带有暗示性的横幅、标语或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等作为前景,可以直接阐明画面的主题思想;同时前景可以强调远景,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前景可以起到均衡和美化画面,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图7-29所示)。

 并不是每个画面都需要前景,在运用前景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单纯的为了前景而设前景。前景位于主体前面,在使用时一定要弱于主体的表现,不能太突出,不能分散主体的注意力。前景的色调不能太亮,以深色为好。前景不能太清晰,调焦时不能对在前景上。

  图7-29

  2. 背景 前景和背景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背景的作用与前景有很多相似之处。背景是位于主体后面的景物,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背景有助于突出主体,说明主题思想,营造特定的气氛及环境,增加画面深度,平衡和美化画面(如图7-30所示)。

 一张照片可以没有前景,但是绝对不能没有背景。背景在选择的时候必须与主体有联系,相互呼应,不能太抢眼,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主体的表现。背景要简洁,避免凌乱破坏整体气氛,一切妨碍于主题表现的背景都要敢于舍弃。在色彩、影调方面,背景要与主体形成强烈的反差,反差越强,主体反而会在衬托下更加突出。

  图7-30

 肖东摄

 六. 透视规律的应用 二维空间只有长度和宽度,三维空间除了有长度和宽度外,还有一个厚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是立体的三维空间,而我们的摄影照片是二维的平面的,如何在二维的空间上表现出三维空间,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透视规律。透视规律掌握的好,可以增加画面的深度,加大画幅的容量,增大画面的空间,丰富画面的层次。透视分线条透视和阶调透视两种。

 1. 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平行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于一点。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低,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高。如在拍摄马路两边成排的树时,近的又粗又高,越远则越细越矮,最后交叉于一点而消失。线条透视有对比远近法和消失远近法。景物前大后小的对比可以增强空间感,画面平行线条的收缩十分明显,最后消失于一点,这种空间感更加强烈(如图7-31所示)。

 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是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近,透视效果越强。二是拍摄方向,对于立体形态的景物,从侧面拍的空间感要比从正面拍摄强很多。三是拍摄高度,俯拍比仰拍更能表现出空间深度。

  图7-31

 黄澜摄 2. 阶调透视 阶调透视又叫空气透视,它是由于大气层的作用,使物体所处的远近场景的色阶阶调产 生一定的变化。距离近的景物暗,轮廓清晰度高,反差大,色彩饱和度高;而距离远的景物亮,轮廓清晰度低,反差小,色彩饱和度低(如图7-32所示)。

  图7-32 徐利丽摄

 第三节 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摄影作为一门新生的艺术门类,从诞生到现在仅有172的历史,而绘画却有几千年的历史,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构图的形式美法则。我们说艺术都是相通的,摄影完全可以借鉴绘画的一些构图法则。并且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采用“平面构图法”,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都可以逼真的再现景物原貌。

 但是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绘画以主观为主,可以按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可以任意的取舍,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自由度大;摄影是以客观为主,摄影构图需直接用照相机取景器和镜头进行现场构图,适当取舍,瞬间完成,自由度小。摄影和绘画的逼真再现比起来,更加让人信服。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摄影的一些法则,包括借鉴绘画的,作为初学者,这些前人为我们总结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当然这些法则不是清规戒律,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做到“入乎规矩之中”,“出乎规矩之外”。

  一. 多样统一 我们的摄影画面包含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等各种要素。多样体现了各要素间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要素的共性和整体联系,各要素协调的、整体的、有序的作用于视觉,使人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多样而不统一,各要素失去联系,就会使画面显得杂乱无章;统一而不多样,各要素没有变化,画面就会显得呆板单调。只有多样统一的构图才能获得完美的画面效果。

 二. 对比 对比可分为由社会现象和心理联想而产生的思想内容上的对比和由艺术造型所产生的 形式上的对比。

 1. 思想内容的对比 思想内容的对比一般是通过某些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来展示的,如新旧社会的对比,先 进与落后的对比,欢乐与悲伤的对比等等。思想内容的对比,要突出画面的主要矛盾,使人产生联想。如齐观山的著名作品《斗地主》(如图7-33所示),就是通过矛盾双方的强烈的对比,将阶级矛盾的激化、新旧社会的更替、人物情绪的调动,畅快淋漓的跃然纸上,使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图7-33

 《斗地主》

 齐观山摄 2. 形式的对比 形式的对比分形体对比,影调对比和色彩对比三种。

 ① 形体对比 将不同的形体安排在一个画面当中,通过形体的对比来取得一种富有生气的画面效果, 它符合多样统一规律以及人们的视觉特性和心理要求。形体的对比能打破单一的线形布局,如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藏与露的对比等,使画面丰富而多变。

 ② 影调对比 影调对比是摄影造型的重要手段,通过强烈的明暗影调对比,增强主体的表现力。影调 的对比还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营造一定的气氛和环境。

 ③ 色彩对比 色彩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通过色彩之间的互相烘托,调动观者的情绪,增 强画面的感染力。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色相的对比又可分为同类色对比、类似色对比和对比色对比。

 三. 对称与均衡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对称和均衡是平衡的两种形式,都能使画面产生稳定感。

 对称是指沿画面中心轴两侧的景物形体、影调和色彩一样,两边的重量也是一样的,两侧保持着绝对均衡的关系。均衡是指沿画面中心轴两侧的景物形体、影调和色彩不一样,有变化,但是两侧的重量在视觉上是相等的(如图7-34所示)。

 图7-34

 李庆增摄

 均衡与对称虽然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都具有稳定性。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安稳、有序、和谐的感觉。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庙宇、村落等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画面富于动感。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中运用的比较少,而均衡的形式用的情况比较多。

 均衡画面两侧的景物重量在视觉上是相等的,这种相等并不是指景物的实际重量,而是由视觉和心理来衡量的。根据经验得出以下几种重量关系:

 ① 一般处于引人注目位置的景物重; ② 人比动物重,动物比植物重;人造物比自然物重; ③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重; ④ 深色背景上,浅色比深色重; ⑤ 浅色背景上,深色比浅色重; ⑥ 纯度高的物体比纯度低的物体重; ⑦ 暖调物体比冷调物体重; ⑧ 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物体重; ⑨ 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重; ⑩ 轮廓清晰的物体比轮廓模糊的物体重; 根据以上的重量关系规律,在实际拍摄时,注意画面元素重量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获得均衡的画面效果。

 四. 节奏 节奏是指画面中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有规则的重复或交替出现,使画面产生韵律感和生命力,给人一种视觉的愉悦和情感的寄托(如图7-35所示)。

 具有节奏感的画面很活跃,富有感染力,节奏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反复和渐变都可以表现出节奏感。反复就是重复,是指摄影画面中各元素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使人产生一种有节拍的感觉;渐变是指画面各元素的大小,高低,明暗、浓淡等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图7-35

 许光丽摄

 五. 空间 绘画中很讲究空间的布局,“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摄影也很讲究这种空间关系的布局,照相机的取景框的范围是有限的,可是我们要在有限的画幅范围内表现出被摄体所在的空间关系。主体面对的空间大,较舒坦;主体面对的空间小,有压迫感;前方空间大,表示事件正开始;前方空间小,表示事件已结束。我们一般会在主体行进方向的前方或者主体视线朝向的前方留下足够空间,以给主体一个行动的轨迹或者观望的范围(如图7-36所示)。

  图7-36

 肖东摄

 第四节

  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我们如何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多观察,多想象,可能很普通的一个场景,摄影者稍微移动一下位置或改变一下相机的视角,就能在构图上产生强烈的变化。所以说绝大多数好照片是用心创作的成果。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以帮助摄影初学者迅速掌握基本的摄影构图形式,并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熟练使用。当然,并不是说掌握了这些常用的构图方式,就能一劳永逸了,所谓 “法无定法”,在摄影当中,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招数能让大家完成所有的拍摄任务。希望大家在这些基本的构图方式基础上,勇于创新,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角,拍摄出有新意的构图形式。

 一、黄金分割式构图 黄金分割原理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几何学公式,通常认为1:1.618或1:0.618这种固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优美的,遵循这一规则的构图形式被认为是“完美”的,因此把这种比率称为“黄金分割率”。

 处于黄金分割线上或者黄金分割点上的物体,便是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兴趣的。

 摄影构图通常运用的三分法、九宫格、结构中心就是黄金分割的演变,三分法、九宫格与黄金分割比率的位置稍微有一点的差距,但是在视觉上也可以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把长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分,整个画面呈现出井字形分割,当主体形象较大时,把主体安排在画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三分之一处,都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当主体形象较小时,井字形分割线的4个交叉点便是其最佳位置,至于放在哪个点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而定(如图7-37所示)。

  图7-37

  许光丽摄

 二、水平式构图 水平式构图是最基本的构图形式,它给人平静、安宁、广阔的感觉,能充分展示景物的水平舒展性,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生活环境、主体和陪体之间的呼应关系(如图7-38所示)。

 图7-38

  徐利丽摄 三、垂直式构图 垂直式构图给人重心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能充分强化景物高大向上的感觉。常用于表现森林里的参天大树、发射的火箭、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如图7-39所示)。垂直式构图在使用时,要注意主体与画面顶部边缘线的空间处理,当主体和画面的顶部边缘线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可使主体产生升腾之感;若主体触到画面顶部的边缘线时,就会产生下坠感。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安排主体和画面顶部边缘线的关系。

  图7-39

 徐利丽摄 四、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构图形式,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条件,通过摄影镜头的选择,使用具有框架形式的前景将被摄主体框起来。这样的框架除了能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装饰效果外,还可以提供与画面主题相关的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帮助观者了解摄影者的拍摄意图,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视觉中心更加鲜明(如图7-40所示)。

  图7-40

  五、三角式构图 三角式构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构图形式,可使画面获得牢固、安稳、结实的效果,给人一种雄伟高阔和稳定的感觉(如图7-41所示)。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典型的三角式构图,将建筑的坚固、稳重和权势表现的很到位。

  将三个视觉中心放置景物或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式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正三角形有安定感 ,逆三角形则具有不安定的动感效果。

 图7-41

 徐利丽摄 六、线条式构图 线条在构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线条具有强烈的动感,能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而且利用线条作为视线进入画面的引导,使观众的视线随着线条的指引而投向主体。

 线条有直线也有曲线,线条的变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线条式构图有很多种:

 ① 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画面生动活泼,富于动感,同时根据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如图7-42所示)。

 对角线可以是很明显的伸向画面中的两个对角的线条,让观众真实感受到线条的延伸趋向,但有时也可能是无形中的线条,如画面左下角的人仰视画面右上角的物体,我们就会感觉主体人物和陪体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对角线,使两者产生某种呼应关系。

  图7-42

 徐利丽摄 ② S形构图:

 S形曲线是最常见也是最优雅的线条,有一种流动的美感,给人一种意趣无穷的节奏感,它可以起到美化和丰富画面的作用(如图7-43所示)。把主体安排在S形曲线合适的位置上,可以利用S形线条的视觉引导作用突出主体。

  图7-43 徐利丽摄 ③ 圆形构图 圆形本身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圆形与其它形状放置在一起时,最能引起视线注意的就是圆形,而且想将视线从它那里移开是很难的(如图7-44所示)。二是圆形的完美对称使其可以和其它形状和谐共处,而不会发生冲突。利用圆形的这两个特点,在摄影构图时,将主体放置在圆形的背景前,就可以利用圆形的视觉引导作用,达到突出前面的主体的作用,同时画面也会产生和谐之美。

 图7-44 徐利丽摄 ④ 斜线式构图 斜线式构图的特点是透视感强烈,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由画面四周引向斜线的汇聚点,也可将视线从斜线汇聚点向四周逐渐延伸,甚至引向画面以外。斜线式构图的画面具有活泼、舒展、倾斜、动荡的视觉感受,能增强画面的美感,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同时利用斜线的引导将观众的注意力投到主体上(如图7-45所示)。

  图7-45 徐利丽摄 ⑤ 放射式构图 放射式构图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爆发力和动感,使得画面具有丰富的形式变化。若把主 体置于中心,利用四周景物朝中心集中的特点,就可以很自然的将视线引向主体,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作用,但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如图7-46所示)。

  图7-46

 许光丽摄 七、开放式构图 开放式构图是与传统的封闭式构图相对的一种构图形式,封闭式构图的取景框内的景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元素分布协调,画面具有向内的吸引力,作者的主题思想明确,叙事完整。而开放式构图的取景框内的景物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张力,画面中的一些元素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将我们的视线指向画面以外,传递着更多的信息。

 开放式构图是一种很大胆的构图形式,画面暗示性强,意犹未尽,会极大的调动观者的参与性,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新闻摄影中,面对纷乱的社会现状和多元的价值观念,摄影师常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把尽量多的信息和评判的权利交给观者(如图7-47所示)。

  图7-47

  黄澜摄

 本章重点:

 1.简述取景构图的基本原则。

 2.概述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

 3.画面的结构中心与几何中心是否是一回事?如何利用结构中心? 4.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5.前景和背景在画面中有哪些作用? 6.如何利用透视规律,增强照片的空间感? 7.在取景构图时,如何体现构图的变化与统一?

 8.列举几种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及其特点。

 

Tags: 第一部分   辅导   摄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