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分手信 / 正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

2020-11-30 20:12:5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 论述题 1.结合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论述中国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

答:第一,政府主导。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性力量发育不充分的国家,以政府统一调配、统一行动的方式开展扶贫工作更加容易。在资金、项目、扶贫对象、资金使用等各个方面,政府都居于主导地位。从扶贫的主体来说中国政府也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者。

第二,社会参与。社会性参与是指在国家专门扶贫开发组织之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它包括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社区和公民个人的参与。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提高了政府扶贫的效率,并且增加了扶贫的资源,使扶贫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第三,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关注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培养,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并最终走向自立独立的发展道路。开发式扶贫是临时性物质救助与长期的技术、教育救助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既关心贫困者的温饱问题,也关心贫困者的能力建设问题。

第四,参与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是“赋权”思想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它注重培养贫困者的参与能力,给予其一定的自决权。“参与”强调让受助者参与到扶贫开发、社区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当中来,包括问题的分析、方案的制定、具体的实施、中间评估等等,目的是使以往“自上而下”的救助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化。通过将扶贫资源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交给群众,确保了农民群众在农村发展和扶贫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多层次扶贫。一方面,扶贫开发计划必须要与其它贫困救助计划相互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切人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扶贫开发本身的形式多样化,政府扶贫与其他组织扶贫工作同时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也同时灵活使用。

2.结合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论述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答:(1)重新认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然带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某种程度的干预和规划仍然是必须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提示我们,再美好的社会发展战略也需要有现实的物质基础来做支撑。西方福利国家的改革现实也告诉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将福利视为经济附属物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综合,使社会政策也关注经济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节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协调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获得社会整体的进步。

(2)重新定位政府责任。发展型社会政府对中国政府责任的启示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新强调以往被削弱了的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责任,二是强调政府责任与其他主体责任之间的多元组合。

(3)重新定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带来的问题,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并通过社会组织这一中介使社会成员相互协作、自立自助,产生能力上的改变。

(4)重视预防性、投资性社会政策。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上游干预”和“投资人力资本”的理念对中国的社会政策也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是重视教育和就业的扶持,特别是个人技能的培训,通过个人能力的改善来达至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改变社会福利的残补式角色,使其摆脱对经济的依赖和附属地位,获得独立发展。

(5)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通过专业工作者的介入来诱发服务对象的个人能力、增强民主参与、自助自决、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区经济等方式来获得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念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引入无疑可以使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工作方法在中国的发展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3.论述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并非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的,免不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实施机构及其实施人员自然要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环境因素自然会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方式。政策实施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政策决策体制发生了变化,则政策实施的体制亦会相应变化。政策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宽松,条件适当,有利于复杂社会政策的实施。

(二)政策问题对政策实施的影响。由于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复杂程度都各不相同,因而作为政策问题的解决难度也必然有所不同,而这就必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程度。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政策问题越复杂,实施的难度就越大。政策对象的数量和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可或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政策的明晰性,即政策方案和政策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是否明确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资源的充足程度,即政策实施的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政策实施的组织特征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一项政策方案通常主要是由组织,特别是由各种政府组织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组织的特征对政策实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中科层组织的官僚化、组织间合作与沟通和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都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四)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关系对政策实施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实施者通常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或部门,它们之间对政策实施的理解的不一致对政策实施的效果造成影响。

4.结合社会现实,论述中国新型社会保险体系的特点。

答: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一单位保险体制相比,新型社会保险体系具有五个基本特点。第一,确立了责任共担的筹集机制。新型社会保险体系改变了国家单方面负担的局面,建立了以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为辅助的三方共担机制。这种三方共担的机制,一方面分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扩大了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建立了个人权利和责任的对等机制,有利于激励个人缴纳保险费和约束个人的社会保险浪费行为。

第二,建立了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除了国家社会保险体系这一基本保障外,同时还规定了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等保障层次。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建立了不同的保障责任划分,既体现了国家基本保障的公平原则,也体现了企业和个人保障的效率原则,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实现了社会化的管理和经办体系。新型社会保险体系运行于企业之外,建立一套社会化的管理和经办体系,彻底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切实维护了企业职工的保障权益。

第四,确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方针。这有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权益,也有助于这项制度的推行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引起福利刚性和造成福利负担过重。

第五,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社会统筹有利于维护公平原则,保障所有参保职工的基本权益;
个人账户体现了效率原则,鼓励个人多缴费、多保障。

5.在分析中国慈善事业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答: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代背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慈善意识落后、法制建设滞后、慈善机制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慈善的观念意识比较滞后,很多人做慈善更多地是从“积德行善”、“造福后人”、“因果报应”等角度来进行的,缺少自动、自发、并内化于心的动力,慈善的工具性色彩较浓。慈善的“恩赐”性特点依然存在,无论是慈善组织、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并未从根部上改变“施予者”的视角,没有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代慈善理念也是不相符合的。

(2)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中国的慈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但是综合性的《慈善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并未出台,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捐赠者的法律责任并未严格规定,对捐赠的具体方式、办法等也未明确。

(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正是由于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行为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因而监督、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滥用捐款、挪用捐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了大众对慈善组织特别是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

(4)慈善行为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中国的慈善组织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半官方组织,比如扶贫-、教育、儿童和妇女等慈善组织。这些组织拥有政府的资金、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各种支持,通常是接受捐赠款物的最主要组织。但是这类组织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厚,人员往往属于政府事业编制,工作上受政府领导和指导,缺乏独立性,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较差。从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健全完善慈善法制、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等角度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6.论述艾斯平一安德森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体制类型的思想。

答:艾斯平一安德森将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和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第一,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可以部分包括英国。这类国家的福利制度主要依托家庭调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带有少量的普遍式福利津贴,再加上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他们主要奉行自由市场调节理念,反对国家过度干预,把福利对象污蔑为道德堕落者,把国家再分配计划说成是通向集权主义和人类奴役的道路。所以,他们尽量压低福利救助,促使人们投身市场,接受市场给出的任何社会分层结果。

第二,保守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典型代表是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从来就不对自由主义表示臣服,而是对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极力维护。他们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转向了合作主义的政治体制,主要依靠国家、雇主和劳工组织代表组成三方协商机制,确立社会保险计划,保障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权益。而对于那些体制外的失败者,通过严格家庭财产状况调查提供社会救助。强大的天主教传统使得它们的社会保险制度把家庭妇女排除在外,让她们成为外出挣钱丈夫的受益人,附庸在丈夫身边,提供家庭服务。

第三,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些国家只是北欧少数国家。他们奉行普遍主义和劳动力非商品化原则,追寻社会的平等和团结。他们有普遍的非缴费型保险体系,根据生活需要来确定给付水平,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缩小收入差距。他们把家庭成本社会化,通过家庭补贴、社会服务来分担家庭的责任,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的平衡,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充足。

7.论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特点。

答:(1)它是一种奇特的混合模式。所谓奇特的混合模式,是指福利和救济混合、福利和工资混合、国家和单位的混合。也就是说,民政福利其实是一种社会救济的形式,它不是向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供应,而是针对无业、无依靠的贫困群体提供的救济性集中供养;
而对于城镇职工福利,则是基于平等原则,把工资的一部分当做福利来平等地分配给单位职工,保障基本生活;
同时国家和单位承担所有福利责任,表面是单位提供福利,其实是国家背后承担责任。

(2)它是一种双重分割的体系。首先是城乡二元分割,城市福利体系和农村福利体系是分割的。农村福利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负责;
城市福利由国家和单位负责。而且国家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长期对农村进行利益剥夺,来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供应。其次是城市单位内外的分割。有单位的人员可以依靠单位的职工福利体系,获得全面而充分的保障;
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只能依靠自己家庭和街道组织自救;
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人员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体系和福利供养体系。

(3)它是一种身份差异的等级化福利。虽然在各个单位内部实行的是基于公平原则的福利分配和供应,但是城乡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外,福利水平差异较大。社会福利成了一种单位集团福利,而不是全社会的公平分配的福利。而且公有制程度越高、单位行政级别越高,福利待遇越高;
反之,福利水平越差。单位之间、行政级别之间福利待遇严重不公平。

(4)它是一种基于工作伦理的就业关联的福利。建国后社会救济福利方针一直贯彻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为主,国家救济为辅助。而随着单位、集体福利设施体系的建立,更是强调工作伦理原则,只有进入工作单位,成为一名职工,才能享受全面而优待的福利待遇。如果你失去了工作单位,就只能依靠街道集体组织的低水平的生产自救。如果你失去了工作能力,又没有家庭依靠,那只能依靠国家最低水平的福利救济。

(5)它是一种去家庭化的福利制度。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家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照顾体系,但是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单位一集体福利其实是在代替家庭的照顾功能。这不是说,毛时代的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而是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单位一集体福利设施部分减轻了家庭的照顾责任,已经实现了社会服务的社会化。只不过当时的社会化表现形式是通过单位一集体体系供应的,和单位一集体身份联系起来,而不是西方的基于公民身份的普遍性福利供应。

8.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

答: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划分为政策议程设置、政策方案的拟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政策方案通过等五个阶段。

第一,政策议程设置。它是由政策决策者来决定哪些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能够优先得到解决,或者哪些社会问题能够优先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看哪些政策问题能够优先进入政策议程。

第二,社会政策方案的拟定,即确定政策行动的具体计划,包括确定政策项目的总体目标、社会政策项目的具体行动及其目标、可调动的资源、政策项目的运行机制、受益者及预期后果分析,政策项目的组织管理等内容。它是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

第三,政策方案的选择。经过政策方案的拟定形成了若干初步的方案后,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中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优方案,这就是政策方案的选择。一般来说,政策方案选择的标准包括价值标准、成本一效益标准、可行性标准、风险标准等。

第四,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政策的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社会政策方案选择以后,还为了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要对所选定的社会政策做可行性分析。

第五,政策方案通过。这主要是指政策的审批与发布。政策审批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决定着一项政策方案最终能否被确立并进入实施阶段。

9.论述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答:我们国家在2000年就已经建立新型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制度逐渐由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扩大到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等,基本覆盖到全体国民。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依然存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社会保险体系,容易引发社会排斥。在转为新型社会保险体系过程中,我们强调了社会化原则,尽量建立独立于单位体系之外的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社会保险体系。然而,因为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导向的政治体制,我们的新型社会保险体系依然带有强烈的纵向差异的身份等级特征。损害了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和社会团结原则。

(二)统账结合的混合模式,难以促进社会平等。我国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基本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20%,个人账户为个人缴费积累和企业、政府的补贴部分,替代率为38.5%。从上述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以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助,体现的是个人收入关联的保障原则。社会公平原则仅仅表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的20%的基础养老金。显然,这样的结构是不能维护社会政策的公平价值理念的。

(三)统筹层次低、保障标准差异大,难以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我们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险,大部分只是做到了市级统筹和县级统筹,虽然对于中、西部地区有中央转移支付进行财政补贴,然而,因为统筹层次低,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是大打折扣。许多地区的城镇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医药费不能得到及时报销,因病致贫仍然是困扰贫穷落后地区的重要原因。

另外,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然而,因为报销标准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致使广大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障权益仍然不能得到切实维护。

10.结合现实,论述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教育政策改革也有一些偏颇,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明显不均衡。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教育资源投入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第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一方面,公立学校私营化;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营利化。教育产业化明显削弱了教育的公共性,导向过度市场化。各级备类学校的收费制度增加了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教育的经费补偿,从侧面反映了教育领域政府责任缩小。这种用者付费的教育市场化原则不仅限制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消费能力,而且导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 第三,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保证。作为重要的受教育群体,流动儿童就读城市公立中小学遭遇重重障碍,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学业成功机会更小。除了流动儿童外,贫困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也亟需引起重视 第四,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Tags: 电大   题库   试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