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分手信 / 正文

新课标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五)(含答案解析)

2020-09-10 20:26:46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五)(新课标) 语 文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
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诗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唐代入乐作品一般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曲对诗意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

D.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C.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D.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促进了“音象”和“诗象”的结合,共同构筑意象,生成意蕴。

C.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咏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D.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引发了业界人士的丰富想象。与3G到4G的渐进变化截然不同,5G是一种“量子跃迁”。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但速度带来的不仅是量变。业界人士认为,5G将给近年来“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来”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带来新生。

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5G技术推动的产业还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此外,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底层技术就是物联网。有业界人士指出,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

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但可以肯定的是,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5G时代将会颠覆什么?》,《深圳商报》2019年01月13日) 材料二:
在3GPP主办的5G标准投票会议上,全球通讯企业对于未来5G使用美国高通主导的LDPC技术还是中国华为主导的Polar技术进行了投票,胜利的一方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会议最终达成的决定是: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采用LDPC方案,控制通道采用Polar方案。

图一:各公司在LDPC码上的专利数 图二:各公司在Polar码上的专利数 (摘编自《透视5G投票风波》,《人民邮电报》2018年5月14日) 材料三:
过去几十年,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但在5G时代,美国的这种巨大优势正在丧失,甚至在无线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美国已经捉襟见肘。在5G领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中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中国之所以在1G、2G通信时代发展较慢,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如今,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并且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前景良好,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技术和政策上的优势同样值得关注,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5G产业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5G时代,中国领先了吗?》,《北京科技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四:
虽然5G网络将改变社会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探索具体应用和商业模式时仍有诸多困难。4G从标准提出到完成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而5G标准的完成到真正商用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将其从非主流变成主流。同时还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问题。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又能带来多大效益?怎样能够让5G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通信行业仍然在摸索。此外,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为了满足复杂场景和垂直行业的需求,5G对于网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端到端的网络切片给网络运维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依靠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已是难以为继。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我们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该专家表示,想要跨越这“三座大山”,构建开放、智慧和融创的5G产业环境是必须的。

(摘编自《5G商用: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1月3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图一上看,在高通主导的LDPC码上,绝对数量上三星拥有的专利最多,但各方都有不少的专利,各公司专利数量份额相对较为均衡,很难做到一家独大。

B.从图二上看,在华为主导的Polar码上,华为几百件的专利不算很多,但其他公司的专利数总和不超华为半数,华为在这一领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C.从5G标准投票会议的结果看,各方都想把标准定在自己专利比较多的方案上,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数据通道长码和短码编码方案均由高通主导的LDPC胜出。

D.综合两项专利数量和投票结果,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虽然在数字通道上败北,但在控制通道上扳回一城,长远看将成为全球5G行业的领导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5G技术相比3G、4G具有“快”“稳”“密”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未来将催化出“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等多种应用场景。

B.5G既是一次技术跃进,也会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类会将所有的物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技术理想。

C.美国正在逐渐丧失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中的绝对领先地位,凭借人口、市场、技术和政策上的潜力和优势,中国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

D.5G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景让人充满期待,但在应用场景与商用化上依然充满挑战,产业链上下游通信企业必须短时间内做好冲刺准备。

6.为应对5G商用化的挑战,我国通信行业需要在哪些地方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
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说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瓜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杈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与勇敢。

B.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文章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笔。

C.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D.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扣人心弦。

8.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郑度说璋曰: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或谓诸葛亮回:“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法孝直为之辅翼,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服,拜服,敬服。古有“稽首”之说,跪拜礼,行礼时先拱手胸前而拜,后叩头至地。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

B.都畿,京都及其周围地区。“都”指国都,“畿”原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C.尚书令,官名。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

D.尊号,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
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文中指的是刘备登上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久不得志,渴望投靠明主。他早年依附刘璋,一直未得到重用,遇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后,就和好友张松商议一同拥戴刘备,并且暗地向其献策夺取益州。

B.法正恩怨分明,然而胸襟不广。他任蜀郡太守后,对以前别人一餐饭的恩德,又或是极小的怨恨,没有不偿还报复的,有人认为他过于骄纵蛮横,对其不满。

C.法正多谋善断,能够预见成败。他看到汉中空虚,就建言刘备机不可失,相机夺取;
定军山一战,也是因为法正的计策,黄忠才得以大破曹军,斩杀了夏侯渊。

D.法正智术甚奇,无奈英年早逝。诸葛亮与法正所崇尚的理念不一,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
刘备自立为王之后,法正担任尚书令,可惜他四十五岁就去世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2)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笼鹰词①(节选) 柳宗元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②清商:秋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

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

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

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

15.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对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
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谁能够灭了它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有 的自觉。文化遗产为我们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自觉,把它当作自己的职责,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还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千百年来,文化遺产历经岁月更逸,穿越烽火硝烟 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我们应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更要有的 紧迫感。我们常说,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留下的文物言迹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既要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义不容辞 滋润 留传 时不再来 B.当仁不让 滋润 留传 时不我待 C.义不容辞 滋养 流传 时不我待 D.当仁不让 滋养 流传 时不再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 C.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既要我们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B.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C.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既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D.我们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
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柴油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常会泄漏到水体和土壤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可高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柴油污染的新型纳米海绵。这种纳米海绵表面含有大量的疏水基团,可与柴油分子形成分子间作用力,从而将②____________________,纳米海绵中的柴油就随海绵一起从水体和土壤中移除,达到污染修复的目的。吴正岩表示,纳米海绵不仅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柴油,而且可以铺在土壤表面,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放在土壤中控制柴油的迁移和扩散,且易回收,因此在防止柴油污染水体和土壤领域前景广阔。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为了解决村民缺水问题,1958年起,时任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的黄大发开始带着村民打通隧道建沟渠,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工程进行得很艰难,但黄大发没有放弃。1989年,54岁的黄大发到水利站学习水利知识和开凿技术。就这样,他带领群众,用36年的时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2018年,黄大发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上面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五)(新课标)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说法错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

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说法错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C项,“唐代入乐作品一般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曲对诗意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作用” 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即便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曲”而不是“唐代”,以偏概全。

D项,正确。

故选D。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对比中阐释‘音象’的内涵”说法错误。没有“对比”;

B项,“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说法错误。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古诗是有音乐性的;

C项,“第二三两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说法错误。两段不是“递进结构,应该是“并列结构”。

故选D。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促进了‘音象’和‘诗象’的结合,共同构筑意象,生成意蕴”说法错误。因果倒置。

故选B。

4.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D项,“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错误,从材料二图表中看出,高通主导的LDPC技术高于500票,而华为则低于500。选项中“华为在5G专利数量上遥遥领先高通”的说法不合原图数据。

故选D 。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B项,“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类会将所有的物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技术理想”于文无据,材料一中最后一段相关表述为“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原文用的是“有些”“可能”这样的表述,选项“会实现”这一观点过于绝对,与之不符。

故选B。

6.①在全球推动非主流频段,提高产业链成熟度;
②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协同发展;
③探索新的商务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④改变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提高网络灵活性;
⑤做好行业融通,了解行业需求,与各行各业共同投入,联合创新;
⑥变革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之与技术体系适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答案信息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产业链成熟度上看,非主流频段需要我们在全球去推动,将其从非主流变成主流”“同时还要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协同问题”中看出,要提高产业链成熟度,解决4G与5G网络建设的矛盾,协同发展;
从“目前新的商务模式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如此巨大的投资如何获得回报,又能带来多大效益?怎样能够让5G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通信行业仍然在摸索”中看出,要探索新的商务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此外,5G的发展实现了从移动互联网扩展到物联网的阶段。为了满足复杂场景和垂直行业的需求,5G对于网络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端到端的网络切片给网络运维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依靠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已是难以为继”中看出,要改变传统的网络优化方式,提高网络灵活性;
从“在行业融通方面,5G要赋能各行各业。我们怎样去洞察行业需求?需要跟行业本身共同投入、联合创新。目前通信行业技术体系在变革,而技术的变革也要求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变革去适配,不发生变革就难以应对5G的发展”中看出,要做好行业融通,了解行业需求以共同投入、联合创新,要变革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等。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分析错误,前面写父亲与敌人的周旋与战斗,跟“炖马靴”并无直接关系。

故选C。

8.①结尾描写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及交代其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的下落,既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也与上文形成照应。②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说明了它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烘托了人物彤象。③“我”照例对儿子讲这个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从而深化了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结尾的作用,在掌握结尾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作答。本文结尾是对结局等后续事件的一个交代,可以从艺术效果、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进行作答。结尾主要描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被陈列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交代这个事件,可以使作者叙述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感,也与上文所叙述的故事形成照应;
二是父亲每年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父亲每年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他很重要,烘托了父亲不忘革命传统的精神;
我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才每年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表现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传承精神,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9.①狼与战争一样,本来是残酷的,但小说中的瞎眼狼却因为父亲往常的关爱而给予回报,不仅咬住小狼的尾巴,不让其伤害父亲,还救了陷于困境中的父亲,并带父亲走出困境,呈现人与狼之间的和谐,体现了温馨。②父亲被敌人追击后又被狼追随,形势十分危急,但小说中父亲的镇定从容让人心安,父亲对狼满怀关爱让人温暖。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了人性与尊严,体现了温馨。③生死之间,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但小说对雪花、篝火等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美,呈现温馨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内涵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此题要求探究战争中的温馨,即战争题材中表现出来的温情的一面。找出作品中残酷战争之外的人、景、物等进行分析即可。如文章中的“父亲”“狼”“雪花”“篝火”等等,概括出这些内容所蕴含的温情,如作品中的狼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父亲对狼的关怀之情,雪花、篝火的诗意美等。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来分析,不可随意臆造。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懦弱”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胆小,懦弱”,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弱”后断句,排除选项BD.“殷富”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富饶”,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富”后断句,排除选项A。

故选C。

句子翻译: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
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
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

11.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错误,由原文“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可知,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所以刘璋是向刘备投降,而不是向“法正”投降。A错误。

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错误,由原文“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可知,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由此可知,诸葛亮与法正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并不是“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

故选D。

13.(1)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您不必为此忧虑。”(2)法正如果在世的话,就能制止主上,使他不向东进军;
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大败而回啊!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恶:忌讳。终不能用:省略句,省略主语“刘璋”。忧:忧虑。(2)若:如果。则:就。制:制止。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进军。就:即使。倾危:大败。

翻译: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年,天下发生饥荒,法正与同郡人孟达一同来到蜀地,投靠刘璋,过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他既不受重用,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相好,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举荐了法正。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张松于是劝说刘璋应该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讨伐张鲁。刘璋又下令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计说:“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
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
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刘备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率军逆长江西上,与刘璋在涪城相会。随后刘备先北上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逃跑的时候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谋。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附近地区,在内则是刘备的主要谋臣。法正对别人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小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骄横,您应该禀告主公,抑制约束他作威作福的行为。”诸葛亮答道:“主公从前在公安,法正辅佐帮助主公,现在怎么能抑制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平定了汉中,他没有乘这一有利形势攻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匆忙率军北还,一定是由于内部忧患逼迫他这样做的,假如我们发兵讨伐,一定会取得成功。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刘备赞同法正的计策,于是就率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攻击他了。”刘备命令黄忠率兵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向夏侯渊发出攻击,大败夏侯渊军队,并将夏侯渊等人斩首。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法正的死一连几日痛哭流泪。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耻。许多大臣都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章武二年,蜀军战败,后退驻扎在白帝城。诸葛亮感叹说:“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够劝阻主上,使他不匆忙向东吴进兵;
即使向东吴进兵,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14.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草中狸鼠”为患,表明苍鹰所处生存环境恶劣,备受惊扰,夜不能安,而并非苍鹰使狸鼠不安。

故选C。

15.①起初豪情壮志,大展身手。一二句借刻画苍鹰战胜百鸟后的独立激昂之态,抒发表达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心情心态。②恶劣的环境让诗人变得惊惧、忧伤、悲愤。中间四句写苍鹰因气候变化脱毛换羽、遭狸鼠之患而惊惧忧伤,抒发诗人被贬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惊惧与悲愤。③虽遭挫折,但诗人内心对未来依然满怀希冀。最后两句写期盼苍鹰凭借清秋摆脱牵累,翱翔云间,抒发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实现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写苍鹰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表现了作者起初渴望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从而表现诗人的惊惧、忧伤、悲愤。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1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狼居胥、赢、仓皇、至。

1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基的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主动积极去做,不推让。这里是说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义务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所以应选“义不容辞”。滋润:可以做动词、形容词。滋养:可以做动词和名词,做名词时意思为养分、养料。文句中指文化遗产提供养料,应该填名词性质的词语,所以是“滋养”。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文句中是指文化遗产传到现在,所以选“流传”。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时不再来: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文句中语境为我们要有紧迫感,所以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故选C。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7.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
18.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
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
17.选词造句;
18.串读检查。本题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故选B。

19.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语序不当;
二是“……‘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成分残缺。A项成分残缺,B项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

故选D。

20.①造成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 ②柴油吸附在纳米海绵中 ③阻止柴油进入土壤 【解析】 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主要是分析如何在开采运输柴油的过程中避免泄露到水体和土壤中。

第一处,前面说“柴油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常会泄漏到水体和土壤中”,后面应是结果,即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第二处,前面说“这种纳米海绵表面含有大量的疏水基团,可与柴油分子形成分子间作用力”,“从而”表明后面是由前面得出的结果,即让柴油吸附在纳米海绵里;

第三处,前面说“而且可以铺在土壤表面”,后面应是铺在土壤表面的作用,即阻止柴油进入土壤。

21.关键信息:①7月12日;
②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
③旨在普及地名文化知识;
④《光明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性质,如本题提供的就是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接着就要看语段一共几句话,这几句话的中心是什么,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段文字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是“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举行”,时间是“7月12日”,地点是“京”;
第二句话“旨在……”交代活动的目的——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
第三句是说“光明日报》在该事件中的贡献——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22.【例文】 新时代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是见于《列子•汤问》的一则古老寓言。这则寓言传承了上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传承了上千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的时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 。他是新时代的愚公,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愚公精神。一个人、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精神容易垮掉,一个国家没有精神经不起风浪,我们需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矢志不移、至死不渝,子孙相继、久久为功,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核心。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奋斗目标是如此宏伟、如此鼓舞人心,但实现的过程既不会顺风顺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充满曲折和艰辛,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越是曲折和艰辛,越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立下愚公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宏伟目标就能成为美好现实。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务实重干、勇于担当。愚公之“愚”,就在于他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愚公移山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力排众议、一干到底。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愚公之“愚”显得尤为可贵。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有问题敢面对,有责任不推脱,敢于触及矛盾、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破解难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了愚公移山精神,才能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中的各种陷阱,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开放合作、互联互通。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与外界实现互联互通。我国自古就有追求互联互通的传统,创造了许多互联互通的奇迹,丝绸之路就是其中的典范。当今时代,实现内外联动、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互联互通的新探索。在新时代弘扬愚公移山精神,需要在开放合作、互联互通中寻求机遇、集聚优势、实现共赢。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凝聚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这是时代所需。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材料内容不难理解,为了解决干旱问题,老支书黄大发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几十年如一日劈山引水为人民,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以实干苦干带领乡亲力拔穷根的事迹。这与古代的愚公移山颇为相似。根据材料可以分析黄大发精神的内涵,愚公精神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决心,是与天斗与地斗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怕苦不怕难一点一滴啃硬骨头的行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坚持,是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无私……当前,愚公精神更有其现实意义,是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写作此文要充分理解黄大发精神的内涵。

【立意】 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
艰苦卓绝、百折不挠;
坚定的信仰,不屈的精神;
不忘初心;
主动寻求科学方法;
自力更生;
愚公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公仆精神、锲而不舍精神、与天斗与地斗迎难而上的勇气、一心为民的初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决心);
一生只为一清渠,当代愚公“凿灭渠”的执着与坚守等等。

【结构】 标题切题《新时代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论点,“我们需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怎样弘扬愚公精神,“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务实重干、勇于担当”“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就是要开放合作、互联互通”,最后一段强调弘扬愚公精神,展望未来,“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凝聚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这是时代所需”。

以下内容为“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老师们经过认真讨论,感到有必要使同学们对语文学习有如下的认识:
  一、明确语文能给你什么?   语文能给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您与朋友交往时畅通无阻;
语文能给您滔滔不绝的演讲才能,使您在班级竞选中独占鳌头;
语文能提高您的公关能力,使您在未来的求职中,自然得体地展示才华;
语文能使您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语文能使您写出令同行艳羡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不仅如此,语文能使您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自我超越。

  二、培养两个敏感   既然语文与我们如此贴近,那么又该如何去学习语文呢?   1.(语言敏感)。我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有一个好友,钢笔书法非常漂亮,我向他讨教写字的秘诀,他给我讲了他的一次经历。春节期间,一次他经过一家门口,发现楹联字体俊美飘逸,于是趴在那家门前临摹,直到完全相象为止,其行为引来路人异样的目光。我想,这是他对字比较敏感。我本人在中学时也有过一次比较典型的体会,一日从《语文报》上看到一个句式,“我不想说……,我不想说……,我不想说……,这里我只想说说……。”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作文竞赛中,我想方设法地把它用了上去,效果很好,作文获奖,语文老师在班级对我这个句子进行了高度评价。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敏感吧!看到好的文章,听到好的歌词、广告词,听到街上行人口中的一句歇后语,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句名言,甚至数理化教科书上的一个词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使用之,这就是语言敏感;
在作文中,日得中,一个句子,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语,耿耿于怀,语不惊人,势不罢休,这就是语言敏感。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概也是此意吧。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有了强烈的语言敏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教你语文了。

  2.(生活敏感)。下面我给大家谈谈生活敏感。有一天,大街上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引起了争吵,有两个同学都从此经过,一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个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个同学则在高考中这样写道:“《圈》: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子,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的价值,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圈,更何况中国人常言‘寸金寸光阴’。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前者认为无事可写,后者却由此看到中国人的两大弱点,一是因小失大,不珍惜时光;
二是鲁迅先生批判过的看客,在中国仍然存在,围成一圈看热闹,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啊!后一位同学有比较强的生活敏感,从细小的事件中看出实质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自然和社会中的智慧无处不在,“万物为吾师”,应当是不灭的真理。

  培养了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语文学习就不再是每天40分钟了,你也不只有一位语文老师了。

  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两点。

  三、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特征   我们已经进入高中学习阶段,成了梁丰人。那么,高中语文学习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需要各位同学注意:
  1.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大家几乎都能默写,但却有不少同学不知道这句话写出了清香的什么特点,在月考中失掉了宝贵的3分。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走进梁丰,同学们就要学会分析和思考了。

2.课堂上,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更强调主动的参与。不少同学在初中已经养成了记课堂笔记的习惯,这是很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维。我们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有的同学没有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虽然记下了第4段的段意,但在月考时,我们考了第3段的段意概括,结果发现许多同学没有得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同学没有概括段意的能力。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是运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要知道,高考和生活中阅读的文章大都是我们没有读过的文章啊!   3.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更强调进行规律的总结。我们常发现同学们语文学习有这样的现象,做过的试题,读过的文章,考试考到了,又不会了;
我们还发现,同学们这道试题会做,换了同一类的试题又不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我们不善于总结规律,没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只有当我们找到了某一个知识点的运用规律,才算真正完成了练习的任务。古人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近于道。我们想,语文学习中,我们的知识是越来越增加了,但我们对语文规律的认识却应该越来越概括。比如,对议论文的认识,开始我们可能感觉到比较困难,开头有各种形式如开门见山,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等,论证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证、引申论证等很复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就会发现,议论文无非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用各种方法来论证观点。到最后,我们写议论文时,心里只有一个东西――中心论点,其它一切都随机应变。再比如做病句修改的练习,如果我们将做过的练习进行归纳,就会发现病句也无非就是那十来种类型。以后,只要做病句修改练习,就考虑这些类型,这样事半功倍。有人在题海中遨游,结果被题海淹没了;
有人在题海中寻找,结果找到了目标。

  4.自修课上,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有人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的阅读基本上是精读,是培养同学们阅读的基本素质和方法的。而课外的阅读,是将课内获得的能力进行实践。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是大家公认的语文学习方法。自觉读写,主动学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同学们可以找《素质教育》、《语文世界》、《作文通讯》、《中学生阅读》杂志来阅读。自主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向各级各类报刊投稿。

  5.在学习别人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探索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背诵,有人喜欢早晨背诵,有人喜欢晚上;
有人喜欢分段背,有人适合整体背;
有人喜欢熟读的基础上背,有人喜欢一上来就试背等等。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方法,如世界上的沙子一样多,关键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提高应试能力   我们语文学习有两大目标,第一为人生,第二为考试。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语文能力也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提高应试能力呢?   1、有针对性地学习。大家可以研究一下每次的语文试卷,看看语文考什么,应该学习什么,然后针对考点进行学习、复习。上次月考前,我们老师向大家统一介绍了《语文月考说明》,这是同学们复习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命题的依据。可惜有的同学在月考前一天还问我们考不考课文背诵。以后每次月考前,我们都要公布《语文月考说明》为同学们提供语文复习的具体目标。

  2、讲究文面。语文的简答题和作文题,对文面的要求比较高,从这次月考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的文面意识还不强,有的乱涂乱改,有的用胶带将试卷粘了一个大洞,可以当望远镜。文面在考试中的影响,至少在10分左右。所以,我们老师们强烈建议,字写得不美观的同学利用中午时间或晚自修的空余时间,练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在考试时,不要轻易涂改一个字,不要随便划掉一句话,选合适的钢笔或圆珠笔,注意笔水的颜色,注意字体的大小。

  3、积累与记忆。对于名篇、名句,文章中的好的词语、句子,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等等,需要我们积累、记忆。

  4、对于语文选择题部分,也需要做一定数量的练习,请大家把语文资料《哈佛之路高一语文》上的练习保质保量的完成。

  5、现代文阅读方面。同学们可以经常做做这样的训练,对课文的中心进行概括,画一画课文的思路图,挑一段比较长的段落用一句话概括段义,写写课文的内容摘要,挑出文章中好的句子理解理解,对文章中好的词语进行解释。等等。

  6、文言文阅读方面。熟读每一篇课文,需要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诵;
从课文中挑一段比较精彩的段落,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实词;
记忆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中的词语,积累词汇;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代作家,了解常见的句式。课外读一些文言文,选短小的文言片段如扬振中的《中学生文言文助读》,或者读《史记》的传记部分。

  7、写作方面。

  我们建议同学们注意素材的两个来源,一是生活,注意观察,多思考,提炼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和物来写;
二是借鉴别人的文章,多读美文。

  特别要注意作文的审题。有的作文抛弃审题因素,是篇很好的文章,但因为是考试,只能给比较低的分数,非常可惜。

  要让你的文章靓起来。应试作文需要有亮点,比如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情感的真挚,哲理的感悟,对世界个性化的理解等等。

  8、应试训练。

  做一定数量的语文练习是保证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简答题,以为到考试时再认真做就可以了。这是一大误区,岂不知,没有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到考试时你想表达好都不可能了。

  五、具体安排   1、星期日晚自修用一节课完成语文练习,教师重点指导。

  2、中午或晚自修空余时间练字15到20分钟,可以用庞中华或司马彦等的字帖。

  3、每周发一份《美文诵读指导》,请大家熟读,重点篇目需要背诵。

  4、我们将经常在班级内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

  六、总结   王国维先生说,做大学问需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胸怀大志,为提高语文水平孜孜以求,注意培养语言敏感和生活敏感,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课堂上主动参与,针对语文考试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

Tags: 年高   备战   冲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