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文秘网

首页 > 条据书信 > 其他信函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2020-06-03 16:21:31

  

 **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韩家园林业局综合实践活动中心

 专    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    级:2015级

 20**年 5月10日

 内容提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前言:传统的数学教育的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方法,陈旧的观念,缺乏生气的课堂,事倍功半的效果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教学似乎使出了全身的气力,仍不能满足数学化时代的需求。人们认为:把计算机引入教育将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不单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且将引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等一系列的变革。人们看中了计算机能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人们看中了计算机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为实现教学的

 “个别化”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对数学教学而言,特别令人欣赏的是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本领与绝妙的处理图形的能力,人们断定计算机将能迅速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

  问题的提出: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形势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数学学科的家学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以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利用网络搜寻资料,凸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即时反馈,及时评估,呈现了信息控制的优越性。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中得以显现,在这一层次上的“整合”引起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有深层次的意义:让数学更贴进生活。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九册《统计》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

 、“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部分来自家庭条件较好并拥有电脑的学生,或曾经学过电脑知识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而没有条件接触电脑的学生,则连开关机都不会。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课堂教学整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从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下”从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上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

      (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三)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为教学的改进、完善与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及时地作出评价是提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针对教师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记录的情况可以包括:哪些学生完成较快、哪些学生采用方法较好、哪些学生具有独创性等等。这些原始记录除了能及时地反馈和激励学生外,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每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每节课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教师也会因教学效果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感受,及时地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汲取经验,扬长避短。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种教

 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获取,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资源环境。如教学《扇型统计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初步检验猜想结果的正确性。实验操作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让学生在几何画板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检验出自己猜想的错误,经过独立思考分析错误的原因,不断产生错误,不断纠正错误,这个过程有时要反复多次,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结果。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有效地学习数学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0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

 “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数学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学生对于1小时=60分的概念很模糊,于是我用CAI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小格,分针刚好走一圈的动画,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清晰起来,学生清楚地看清时针、分针的变化,轻松地理解1时=60分的概念,缩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迅速掌握知识架起了桥梁。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整合,带给学生许多新型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比如我们在校园网BBS上,公布研究的课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比如“圆形的妙用”、“为什么不印三元面值的人民币”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在“整合”层次上的应用,引起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来说,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它的整个设计更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学生新型的学习行为:(1)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信息;(2)利用多种方法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3)以收集到信息为基础进行概括和得出结论;(4)运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方式进行交流;(5)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协作;(6)以合乎伦理的、适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

 “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常见方法,以前在进行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较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准备一道题,在课堂上当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行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需要比较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需要改动可以随时改动,很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如果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边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可以变成梯形,把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特殊梯形。这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就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让我们的教育的成效有一个质与量的飞跃。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分析创新。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础[2000]35号

 6、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1998年论文。

  /

Tags: 信息技术   浅谈   小学数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